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课题题目:从海南琼剧看传统戏曲——唱响琼剧
指导老师:林小俐
组长:刘琳
组员:钟萍陈慕琳钟玉姑邱庆城曾唯清
班级:高二17班高二18班高二20班
主导课程:历史相关课程:信息技术等
课题背景:海南琼剧具有地方特色,是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

它深深地扎根在海南的热土里,茁壮成才,闻名遐迩。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的冲击,许多青少年渐渐忽略了琼剧,甚至不知道琼剧是什么。

从中引发出了青少年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将海南本土文化发扬的问题。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寻找青少年忽略琼剧,不知道琼剧的原因。

调查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识。

发扬并宣传海南琼剧,唱响琼剧之歌。

活动计划
1活动分工:
刘琳:召集组员.任务分工
钟萍.钟玉姑:上网查资料
邱庆城.曾唯清.陈慕琳:外出访问.宣传
2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第1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2—4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琼剧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5——6周):对学生对琼剧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7——8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
研究方法: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预期成果: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表达形式:文字.图片
一.人员配置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涉及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学科,首先要设置一个专家组来保证其师资的质量。

这个专家组应该由各个科目的科组长和任教该年级的备课组长担任。

这样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保证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有相应的专家做指导。

其次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是研究性学习教师
组的成员。

除了师资以外还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才行。

所以学校各行政领导要对研究性学习予以高度重视。

在各个场合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

还可以担任研究性学习的名誉专家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成员要广,宣传的力度要大,毕竟新事物要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评价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而弱化其甄别功能。

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要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体评价。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把一些优秀的成果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专刊上发表。

对于发表的成果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某些学校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进行过类似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还是第一次被列出来。

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正始兴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将科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南戏的一
支,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

琼剧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海南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的地方剧种,由潮剧、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成.
2.研究过程
2.1查找资料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南戏的一支,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

琼剧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海南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的地方剧种,由潮剧、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成.
琼剧出现于明代时期,是在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

但这只能算是“官方说法”,民间也有不少说法。

海南省著名专家赵康太(现任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将其总结并写在了他的著作《琼剧文化论》中。

具体来说共分为四点:
1.模仿说。

其代表为《海南岛志》。

其志曰:“戏剧直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

······明之初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

”也就是说,琼剧是琼初的海南人对流行于元代的木偶戏的模仿。

2.外来说。

其坚持者多为琼剧老人。

崖城老艺人范景乐说:“琼州土剧的前身是杂剧,来源于福建。

崖州人过去过去称琼剧为闽南杂剧、琼州杂剧。

”穷东老艺人李斗光说:“琼剧渊源于潮州的正音戏,后学潮州才文戏唱琼音,武戏含官话。


3.土著说。

此说在琼剧界颇有影响。

明确提出此说者,是著有《海南汉人戏剧概论》一文的岑家梧。

他认为,琼剧起源于海南当地歌谣,是一种土生土长的艺术。

拥护此说较多,认为琼剧界中流传的“无中板,既无琼剧”就是此说的佐证。

他们认为,作为琼剧的核心——“中板”先于琼剧,其源头为海南的民间歌谣。

陈之也《琼剧史略》认为:“海南土戏产生后,根据小调、歌舞八音,甚至抛弃曲牌,仅留滚调部分由此逐渐显出地方色彩。

”这就是说,现有海南土戏,然后才有土戏对梨园戏等戈阳腔诸剧的吸收改造。

4.宗教说。

这种观点其实是王国维的“巫觋说”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指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巫与优之别: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

”他还认为,戏曲与“巫”的关系要比“优”的关系密切:“巫觋之兴,虽在上皇之世,然俳优则远在其后。

”“巫”,在说文解字中,初被解为“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琼剧源于道教的观点虽然缺乏有力的论证,但绝不可忽视。

虽然说法众多,但谁也说不准是哪个。

这正如赵康太先生所说的:“正如中国戏曲的的起源一样,琼剧的发生与形成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因素而应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诸种要素的影响和作用。


富有争议的起源,唯一能确定的是琼剧起源于明朝。

也就在明朝到今天的几百年间,琼剧才从当年的土戏发展到今天正宗的海南戏。

早在明正德年间,海南岛在已有戏剧活动,而在清中叶就出现了当地的“土戏”。

据琼山和海口两地老人及琼剧艺人相传,明清时,福建正字戏和白字戏(潮剧)都曾在海南岛演出。

《海口舆地志》和《海口福建会馆碑志》均有“闽广大船停泊白沙津深,……常有潮广剧演唱”的记载。

所谓“潮广剧”,即正字戏和潮剧。

今琼剧有些曲调与潮剧相同或相似。

据此,土戏是在正字戏、潮剧曲调的基础上,改用土音演唱,其间又吸收当地民歌及歌舞八音乐曲,于清中叶以前发展形成。

清乾隆五年(174O)至五十八年(1793),海口先后建起福建、高州、潮州、五邑(南海、番禺;佛山、江门、新会)会馆,这些会馆门前建有固定石戏台,且年年集资聘请家乡戏班来海口演出。

有些戏班还设科班教授
门徒,有些艺人则在海南岛落户。

如光绪年间(1875-1908)琼剧名净黄匡生的先祖,就是乾隆时跟班会至海南落户的。

这些外来的戏班,对土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它的成为表演艺术渐趋成熟。

咸丰年间(1851-1861)至光绪年间是琼剧较繁盛和变化较大时期。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粤剧艺人受到清政府的迫害,流入海南岛,与琼剧艺人互相拜师结亲,有的开设科班教戏,有的插班演戏,对琼剧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时,粤剧的二黄、梆子等声腔,以及新、老“江湖”十八本等均为琼剧吸收,又在这些声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海南腔”等板腔,使琼剧从曲牌体逐步蜕变为板腔体,原有的锣鼓谱、小曲、帮腔等也被摒弃。

“五四”运动以后,在文明戏的影响下,琼剧作家吴发凤、名旦张禄金等,组织了琼崖土戏改良社,编演了《救国运动》《新的婚姻》、《省港大罢工》等内容进步、形式新颖的剧目,其他十余班社也编演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剧目,如《正气歌》、《桃花扇》、《木兰从军》等。

这一时期,在音乐和舞台美术方面,均有所改革。

1927年后,琼崖土戏改良社解散,琼剧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有些班社竞相以荒诞内容的剧目和低级越味的表演迎合低级趣味,致使它逐渐失去原有特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班社流亡海外,岛内只存一个文武大班和几个中小(专演文戏)班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琼剧获得新生,有很大的发展。

1950年初,岛内只有七个戏班活动。

至1952年,离散的艺人重新归队。

重返舞台,各县市陆续成立二十余个民营剧团,并开展正常的演出活动。

l953年,开展改戏、改人、改制运动,废除班主制,艺人当家作主,其社会地位得到了重视与提高。

同时,在革除上演“通宵戏”和“提纲戏”的陋习后,一方面,积极排演中央和省推荐的优秀剧目,另一方面,挖掘整理演出优秀传统剧目及创作改编优秀的历史剧和现代戏,琼剧舞台面目一新。

l955年,进行职业剧团登记,经改革整顿,剧团拨归各县市人民政府领导与管理。

l956年,广东琼剧团在广州宣布成立,1959年改组扩建成立广东琼剧院,同时,进行全区剧团整编,成立各市县琼剧团。

l960年初,创办海南艺术学校(后改名海南琼剧学校)。

此外,还举办各种规模的培训班,培养琼剧新人才,新一代琼剧艺术工作者和老一辈艺术家携手合作。

经过一系列组织建设、健全机构工作和经
营管理的改善,琼剧艺术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段时期,先后整理出《红叶题诗》、《红色娘子军》、《秦香莲》等优秀历史剧和现代化戏,在舞中艺术方面,建立编导制和以剧本为依据的排演制度。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琼剧遭受洁劫,大多数琼剧团被遣散;琼剧学校停办,戏曲机构陷入瘫痪,艺人或被下放劳动、或被迫转行、或被遣散回农村。

建国后十多年来收集的各种珍贵艺术资料均被毁灭殆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琼剧步入正轨。

剧院和各市县剧团逐渐恢复建制,优秀的传统剧目重新上演,戏曲机构也先后恢复。

琼剧学校培养的青年演员也逐渐成为琼剧新一代的艺术骨干。

剧目创作和研究工作得以正常进行。

获得新丰收。

从八十年代以来,琼剧在东南亚国家演出频繁,1982年,中国琼剧团应邀访问新加坡和到泰国义演,轰动了狮城和曼谷,琼剧团一行61人,10月15日抵达新加坡在国家剧场进行9场商业性演出与文化交流行动。

10月18日晚演出《七品芝麻官》,获得巨大成功,观众爆满。

第二天《星洲日报》、《南洋商报》报道演出盛况,在新加坡的演出场场爆满,观众达3万多人次。

1985年2月中国海口琼剧团赴泰国演出,1986年黄培茂先生率领琼联声剧团来海南联欢,同万宁县琼剧团结为姐妹剧团。

1988年7月,国家剧场信托局在琼州青年会的合作下,邀请海南琼剧学校教师莫爱花、黄良冬到新加坡琼剧艺术研究班授课。

1989年10月,由海南艺术学校师生组成海南省青年琼剧团赴新加坡演出。

160多年来,琼剧一直在南洋传播,飘香异域,马来西亚非拉13个州中,凡较大的琼州会馆都有琼戏组织,经常演出琼剧。

如雪兰莪琼州会馆的琼联剧社还巡回义演,为马来西亚琼州会馆联合会筹募大学奖学基金。

新加坡琼州会馆的有琼南剧社、琼联声剧社、琼联友剧社等琼剧组织,泰国繁华琼剧团、南艺琼剧团、二南琼剧团也经常演出琼戏,使这朵琼岛艺术之花在南洋各地常开不谢,久演不衰。

近年来,海南多次组团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名扬海外、闻名遐迩。

.2采访调查报告总结
改革开放后,受商品经济的影响,琼剧在本土的演出市场日益萎缩。

到了20世纪90年代,琼剧已很难再
在省城、县城,甚至是一般城镇里售票演出。

这其中的原因经过我调查小组调查和分析后,总结出一下几点:
1.琼剧起源悠久,但是在现如今却没有跟时代潮流结合,内容没有经过创新,难以吸引青年人。

2.受各种文化形式冲击,尤其是现代娱乐方式相续呈现,各种不同的现代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琼剧观赏人群老龄化。

3.琼剧发展严重受场合限制,卡拉OK、迪厅、网吧等各种收费娱乐场所纷呈而现,由于琼剧观赏人群主要在老龄人之中,收费场所年轻人对琼剧不感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大幅度锐减,加上演出场所逐渐萎缩,琼剧发展一度受限。

令人欣慰的是,琼剧没有因此而被击倒,在海南本土,琼剧依然有立身之地。

“东海无鱼走西溪”,既然在城里待不住了,琼剧当即向农村发展。

其在农村的发展状况,我们调查小组节选了《海南琼剧史略》(刑纪元著)第九章,“转机中的展望”中的几段话作为概括:“曾经中断了相当历史时期的‘公期戏’,在农村一天比一天活跃了起来,不少乡村纷纷上门‘绑戏’演出,以增添‘公期’的热闹气氛。

("公期"是海南的一种地方文化习俗,是一种年度的区域性祭神活动。

)出于双方的需要,‘公期’离不开琼剧,琼剧也离不开‘公期’,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琼剧的最初生存状态就和‘公期’联结在一起,是既娱神又怡人的。

它的这种娱乐功能,到了今天随着农村‘公期戏’的兴起,便恰是久旱逢甘霖,草木又重生。

······不但激活的琼剧的文化市场,而且引起了琼剧的内部变化逐渐由此完成了四个转移,即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国有专业剧团向民营职业剧团转移、由专业演员向职业演员转移、由售票演出向包场演出转移。

尽管在这当中,演出的条件比较简陋,演出的质量也难以提高,不利于一个剧团的发展,但在琼剧很不景气的境况下,最为重要的是救活琼剧,养活琼剧,这是一个剧种必须具有的生存意识。

没有了生存,也就没有了发展,要发展就必先立足于生存。

所以,无论如何,这几个转移的最后完成,不但给琼剧拓展了一片生存的空间,而且给琼剧带来了些许的生气。


既然现在了解了琼剧境况,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第一,从琼剧自身来说,改革依然是根本。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时,琼剧就早已开始尝试改革,只有由于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改革一直没有效果,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加快了琼剧的衰落。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的改革方案,例如2002年的省琼剧院实行的改革方案,就是个好例子。

我们调查小组认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琼剧再次兴盛,而针对目前琼剧遇到的问题,改革应以“迎接新时代”为主题。

具体来说,就是创新。

琼剧过多方面早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大到演出场景、剧目,小到服装、乐器、都应该尝试的去创新。

在创新时,既要保留琼剧的精华,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注入新鲜的血液,让琼剧朝着年轻一代发展。

第二,政府部门要配合。

不能说现在的政府部门不积极,但政府在这方面确实更应该加大力度,深入内部进行配合工作。

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尽量给予最大帮助,并加强对琼剧的宣传力度。

在这点上我们认为海南电视台于2006年举办的《呀喏哒嘀》琼剧比赛就具有很好的意义,既弘扬了海南本土的琼剧文化,同时也使琼剧深入民心,对琼剧做了很好的宣传。

第三,我们青少年一代,也应多关心琼剧的发展。

作为海南青年,在追求流行文化的同时,对传统的琼剧文化也要有所了解。

琼剧未来的兴旺毕竟要靠我们这一代来实现。

当然,琼剧的复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不离不弃。

最后,我想引用刑纪元在《海南琼剧史略》说的话:“我们必须承认,琼剧的现实是十分严峻的,但我们同时又相信,琼剧必将在严峻的现实中,顽强的走向它的未来,并通过努力架起现实与未来的桥梁。

琼剧正是这样不断努力着,在拼搏着。


注:本报告部分内容引用了赵康太所著《琼剧文化论》第二章琼剧的起源与发展(P39.P40.P41.P47.P48),刑纪元所著《海南琼剧史略》第九章转机中的展望(P207.P208.P209.P213.P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