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营造民主氛围:
宽松民主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而权威或放纵的方式对学习都有不利影响。
教师要注意以情激情,善于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探究氛围,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学生探究的兴趣与合作的情感,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应。
二、规范研究态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从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出发,这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很多学生往往是凭一时热情去做,遇到困难就会打退堂鼓或流于形式,滋生不良习气,那就有违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了。
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心态,规范学生的研究态度,让他们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来完成,从而培养学生严肃的求学态度、求实的科研精神和坚韧的探索毅力。
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分清情况分别进行帮助、引导和教育,要及时鼓励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对态度不好的学生也要给予必要的批评。
三、培养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学习新知识、获得新观点的生长点。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学活动中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观点,精心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生疑。
研究性学习能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是:要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的题!教师可用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比较: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联系或矛盾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在探究中碰撞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评价:即对已有的结论、课外材料或课文,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品头论足、评价鉴赏,阐明自己的观点。
争鸣:即对课本中或由教师、学生自己选择的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或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讨论价值的焦点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探究,实验;即对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调查;即采用社会调查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研讨。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要激发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比较、评价、调查和实验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四、调控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参与者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交流,强调探究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集体攻关。
为了保证探究学习的有序进行,教师的调控也很重要,做到既不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也不当甩掌柜,不闻不问。
一般来说,要重点调控以下几个环节:
1 、重视引路:选择课题首先要从自我兴趣入手,从疑难问题入手,从学习内容入手,从学习目标入手。
确立课题之初,要让学生清晰地表述课题情况,如:
课题介绍:说明课题名称、内涵,研究对象、范围,课题提出的依据、背景,研究动机、意义、目的,成果表现形式,研究的可行性等。
方案制定:设计研究的具体步骤和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安排、组员分工情况、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结题时间等。
这个步骤中,尤其要抓好开题答辩。
学生的问题往往或者太大,难以驾驭;或者太简单,没有探究的价值;或者是不易获取必需的资源,障碍多。
这时要引导学生科学分析,
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可以说,确立好研究角度,就等于拿到成功的入场券了。
2 、过程督导:要督促学生善于进行阶段性总结,要学会搜集、积累资料,要勤于以纪实的方式,把探究学习的情况、进展、发现、收获、体会清晰地笔录下来。
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地点、成员、活动内容、效果,都要有真实地记录。
要登记查阅或收集资料的情况,对研究过程中查阅过的资料,有明确的记录,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等,重要的要做摘录。
调查或采访活动,要有附件,如问卷表、采访问题等原始资料。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即把研究过程中各阶段的发现、心情、感想、体会、思考、收获,或者某一重要环节的参与情况、切身体验、真实感触、得到的锻炼、遗留的缺憾等,随时记录下来。
平时不记录,到总结的时候会两手空空的。
3 、整理材料:即写研究报告,包括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
从分析整理资料,到构思布局全篇,教师都要给予指导。
当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报告的形式可以活泼多样,只要是有自己的特色和见解的就要给予肯定。
五、评价研究结果:
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课题确立的角度是否新颖独特;课题研究是否有现实意
义;成果中有多少创意、见解和新的突破;课题研究中题目界定、方案设计、内容表述、术语使用、报告结构等是否具有科学性;研究时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计划、组织等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探究中认知收获有多少;小组合作情况如何,等等。
尤其要重视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意志品质如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坚持性、克服困难的意志等,是否得到培养。
是否有真切、丰富的研究体验,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宝贵财富,与课题报告同等重要。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以肯定和鼓励,决不能嘲笑学生的错误和幼稚表现。
评价时,只要有所超越和体验如意志的磨砺、见识的延伸、能力的增长、品性的陶冶等等,就是最大收获。
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成一个课题,就收获了一份成长。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展示研究的成果,展示学生的才能。
如推荐发表、组织展示、编辑成果集、课堂报告会,编辑板报,颁发奖状等,既可以让孩子们互相借鉴,又可以在交流展示中得到鼓励,增强学习热情和探究信心。
从实际教学中我们体会到,中小学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最大的认识误区是把研究性学习看成是游离于日常教学之外的事。
研究性学习与日常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即使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也应尽可能与学科结合起来,因为研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的学校在推行研
究性学习过程中,单纯采取课外课题研究的形式,与日常教学内容相脱离,导致学生把它当作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作业来看的,有的还感到是很重的心理负担,削弱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事倍功半,这是第一线教师要特别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