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
摘要
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时间观念,而且时间观念是反应文化的一面重要镜子。

爱德华.霍尔认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明显不同。

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逐渐形成了高语境文化,由此衍生出了延续五千多年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时间观念。

近年来中国和在低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的接触逐渐增多,时间观念的不同引发了很多矛盾。

但是受低语境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时间取向和时间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本文重点探索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积极影响和改观。

[关键词]语境文化;时间观念;中国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Context Culture,
Low-Context Culture and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Time Conception of Chinese Abstract: Human events occurring in daily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ime.Time is fundamental bases on culture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academic fields, different cultures shape different time conception, and time conception is an important mirror to reflect culture. Edward t. Hall regarded time orientation is evidently distinct between high-context cultures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Time conception consists of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 view of time.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 view of time of Chinese have changed a lo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culture, especially low-context culture from some western countries. The paper aims to find the progress which we have achieved about the conception of tim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high-context culture; low-context culture; conception of time; Chinese
高语境文化或低语境文化是我们在研究一国文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与各国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习惯和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时间取向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高语境文化、低语境
文化与不同时间取向的形成有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分析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来探明一种时间取向的成因;也可以通过一种时间取向的特点来说明时间是如何加强高语境文化或低语境文化的。

因此本文主要关注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取向差异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人时间观念形成的影响。

1、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取向差异的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个体所共享的信息量不同。

文化学家霍尔根据某一文化群体中个体共享的信息量的大小把不同的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个体共享的信息量大,所以在交流中通过使用模糊语或概括性话语,或仅仅通过使用肢体语言便可交际成功。

高语境文化具有较高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时间安排上高语境文化较为简单、宽松、易变,一切以当前需要为根本。

低语境文化则恰恰相反,文化群体内每个个体分享的信息量少,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准确、清晰、具体的语言表达才能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低语境文化在时间安排上具有高度计划性、结构化、部分化的特点。

大块的时间会划分细致到每一分钟,且计划不轻易改变,一旦安排改变,所涉及双方便不知所措。

然而在高语境文化中,即使事先约定好的计划有变,人们仍会根据“惯例”自主行事,而且不会有太大的差错。

在此,所谓的“惯例”即高语境文化中个体所共享的信息。

下面通过例一来说明高语境文化中“惯例”所发挥的作用:(例一)在中国(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甲想请乙共进晚餐,他们会有如下对话。

甲:喂,老王您好,家里都好吧?
乙:都很好,你也好吧?
甲:都好,就是我家那小子太淘气了,不听话。

A
乙:呵呵,孩子都这样。

甲:您今晚有安排吗,一起吃个饭吧?B
乙:好吧,今天厂里说要加班的,我不我和别人换换班吧。

C
甲:好,晚上见。

乙:晚上见。

D
在这段对白中,有关时间的信息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A部分虽然在篇幅上占
用了对白的1/2,但作为寒暄语对重要信息的传递没有意义。

在高语境文化中,较高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需要通过大量寒暄语来维系和加强,所以寒暄语是重要信息相互传递前必要的预热部分。

但是对于生活在低语境文化下的人来说,这段对话显得毫无意义、莫名其妙,让人感到一头雾水。

B 部分开始提供第一条重要信息,即甲正式向乙发出约会邀请。

句中“今晚”意味着客人仅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准备赴约事宜,在低语境文化中这似乎太过于仓促,但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已经适应较短的时间计划或安排,甚至有的安排是临时决定的,所以高语境文化的计划性较低。

C部分充分体现高语境文化中时间计划的灵活性、易变性,一切改变服从于当前需要。

但在低语境文化中,几乎所有事件都会安排到时间表中,依照时间表进行,不会轻易或临时改变计划。

D 部分所传达的信息是约会时间,在其中甲使用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时间单位“晚上”,即使如此乙仍能根据“惯例”和自身“经验”来确定约会时间,“惯例”和“经验”即高语境文化中个体从幼年时期开始慢慢积累起来的、社会群体中的共享信息。

高、低语境文化和环形时间取向和线形时间取向的差异
时间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通过感性认识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学者便提出环形事件趋向和线形事件取向。

高语境国家多为环形时间取向,比如:中国、韩国、日本、印度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

反之,低语境国家多采取线形时间取向,以美国为代表,诸如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

循环式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周而复始成螺旋状不断向前推进的。

这种时间观念体现在中国古诗中便成就了唐寅的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高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多为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以农业或渔业生产为主,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和起步较晚的工业文明造就了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岁岁如今日,年年有今朝”的环形时间取向。

从宗教因素的影响来讲,佛教在这些地区较为盛行。

佛教普遍认为历史是循环式的发展,大约40亿年成一“劫”,每“劫”始末只是神话传说的再现,即诸神在舞台上将历史重演一遍,其宣扬的“前世今生”、“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教义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环形时间取向的形成。

1.2、高、低语境文化和单时制时间取向、多时制时间取向的关系
单时制取向和多时制取向是根据不同的时间组织方式区别划分的,由爱德华.
霍尔提出。

单时制取向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习惯。

多时制取向对计时、用时具有灵活性。

[9] 著名学者Victor在1992年对两种时制的时间取向特点进行了总结。

山东教育学院的贺显斌老师在其论文《中、西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中,根据Victor的归纳对单时制和多时制的特点进行了对比性归纳,并总结七点较大的差异。

本文笔者将根据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并结合贺显斌的总结对高、低语境文化和单时制时间取向、多时制时间取向的关系进行分析。

1.3、高、低语境文化与过去事件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的关系
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是按照不同民族在时间的纵向心理取向上的划分。

不同时间取向的形成即和本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又和科技文明进步的程度有关。

大部分高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为过去时间取向,低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多为将来时间取向,阿拉伯国家受其宗教因素的影响为现在时间取向。

在这方面英国是一个例外,按照霍尔的划分,英国是低语境文化国家,但在时间取向上则倾向于过去时间取向。

因为英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英国人性格相对保守,即使它的工业化程度很高,他们仍很看重历史的重要性,所以英国为过去时间取向的国家。

在表格1中,左边表格是自高语境文化到低语境文化的顺序排列,右边表格是自过去时间取向到将来时间取向的顺序排列,把两个表格相同的国家相互连接后,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取向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低语境文化国家用直线的方式看待时间,即能够充分的看到过去、现在和将来,并把着眼点放在将来。

这种将来时间取向与低语境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和宗教文化有关。

基督教提倡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上帝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美国人所受的教育为未来导向的教育。

从另一方面来说,西欧较早的工业革命带来先进的工业技术,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要求计划的严密性,因此它们在规章制度、时间计划和执行上要求较为苛刻。

美国著名作家库伯在其经典小说《拓荒者》中描写了主人公对未来的憧憬。

拓荒者面对一片森林绘声绘色的给他的表妹描述这将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低语境文化影响下,人们既能从未来的角度审视现在,又能摆脱束缚而更加亲近未来。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美国人而言,生活总在变化,但不会停止下来”。

2、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
2.1、传统的时间计量单位
看一个民族是否足够珍视时间,通过研究此民族的计时单位即可得出结论。

在封建社会时期,虽然人们发明了沙漏、日晷来计时,但时间单位的概念人很模糊,这是因为在农耕社会人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所以没有必要去精准的标记和度量时间。

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不仅模糊,而且计时单位较大,划分不够细致、精确。

大的计时单位有“劫”(约40亿年)、“同期气运”(即六十甲子,约60年)、“旬”(十二年为一旬);小的计时单位有“年”、“季度”、“月”、“天”、“更”(每一夜分为五更,约2小时);模糊的时间单位有“一袋烟的功夫”、“一杯茶的时间”,但几乎再也找不到划分更为细致的时间单位。

2.2、中国传统的“慢”文化
在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曾统治中国近两千年,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他们不需要精准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只要掌握好节气即可,因此他们的生活节奏较慢,由此而衍生出中国传统的“慢”文化。

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完美的把中国的“慢”文化演绎在舞台上。

在表演时京剧演员大多都踱着方步,踩着锣鼓的点子慢悠悠的走上台,一句话依依呀呀的能唱半天。

有的学者曾说过这样的话来概括中国的
“慢”文化:典型的东方镜头是---大漠中的牵驼人,晒太阳的农民,边唠嗑边绣花的妇女,半天不起杆的垂钓者,藤架下的品茶人,晨练太极的老者,……他们都不着急。

[9]“慢”文化还被广泛用于人们的寒暄语和谚语中,如“慢走”、“慢用”、“不要慌,慢慢来”、“慢工出巧匠”等等。

高语境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时间安排较为灵活易变,行为处事以当前需要为准。

中国人赴约,很少提前预定时间,所以对失约和误时的态度也较为宽容。

2.3、中国人对“老”的看法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对待年龄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年龄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每次填写表格总会有“年龄”、“经历”两栏,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年龄就意味着经历,年龄越大经历就越丰富。

比如,中国谚语有“老马识途”、“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姜还是老的辣”等等。

除此之外,年龄总是大家乐于探讨的话题,在中国主动询问年龄是一种关心的表现,是建立友情的必要步骤。

在低语境文化中,年龄被认为是个人隐私,特别是对成年女性来说年龄永远是一个禁忌话题,因为在她们看来高龄是对她们的否定。

中国人对年龄和“老”持有一种特别的肯定和尊重,这些是低语境文化国家所不具有的,这是高语境文化中特有的优点。

3、低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进步的影响
社会就像一张网,所有人都参与其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孤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加拿大哲学家、交际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把“地球村”的概念引入我们的生活。

他说,得益于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全球各国间的联系日渐密切,已形成互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低语境文化国家的各种理念逐渐传入中国,并被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高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节奏的同时也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时间观念,见面提前预约成为新习惯;珍视时间,合理的安排、规划时间成为新理念;社会由“慢”文化开始向“快”节奏转变。

对于低语境文化下的人来说,时间和生命同等重要。

他们对待承诺、最后期限和作息制度非常严肃,每件事情都依照计划按部就班。

就拿美国人来说,当历史上第一批美国人到达佛吉尼亚时,他们的工作效率非常低,每天只工作四个小
时。

但是当华盛顿把新的时间理念注入人们的思想时,美国人开始重视时间。

他们总是感觉时间是紧缺的,所以紧迫感敦促他们把时间高度结构化,细致化。

孩子从小就学习如何安排时间。

如果一个美国人打算下午在家读书,他会拒绝任何来访者,即使是他最好的朋友也不例外。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总是得到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的批评,不守时是中国人在时间观念上最大的缺点。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每一位村民都应该寻求解决差异的方法来促进社会和谐,所以遵守时间规则在交际中显得越发重要了。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守时和珍惜时间方面。

在保持过去时间取向优秀传统的同时开始向现在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发展。

有的公司把“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作为企业文化是对中国人时间观念进步的证实和极大肯定。

4、结束语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是不同的文化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文化习惯,它对各种文化现象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对于本民族时间观念形成的影响尤为突出。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的文化积淀,它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交际行为。

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在促进民族发展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但是它的一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就是在交际中了解,在了解中促进,因此我们在保持优秀中国传统的同时应审视自我的时间观,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Fons Trompenaars, Charles Hampden-turner, 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 1998,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2] 陈春卿, 2008, 时间取向视角下的中美文化差异, 福建:福建三明学院学报,
第25卷第3期
[3] 贺显斌,2001,中西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山东: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4期
[4] 曾剑平、廖晓明,2001,时间观与民族文化-中美时间观比较研究,南昌:南昌
大学学报,第32卷第3期
[5] 张西玲, 2001, 试探中美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 宝鸡:陕西联合大学学报, 总
第12期第4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