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小学科学 一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个小侦探(1箱里的秘密(1课时)
十四
11.27-12.1
暗箱里的秘密(1课时)
十五
12.4-12.8
树叶变黄了(1课时)
十六
12.11-12.15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1课时)
十七
12.18-12.22
衣食住行的变化(1课时)
十八
12.25-12.29
轮子的故事(1课时)
全册重难点
重点: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难点:通过经历具体的科学探究全过程,意识到制定与遵守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感官观察,并有针对性地对现象进行猜想,并用事实证据来验证。
教学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通过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
6、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科学课学习要求。
教
学
进
度
安
排
周别
日期
教 学 内 容
一
9.1
教学常规(1课时)
二
9.4-9.9
教学常规·爱上科学课(1课时)
三
9.11-9.15
小小科学家(1课时)
四
9.18-9.22
教材
内容分析
本册书作为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起点,一共分为四个单元,其目的在于将学生领进科学之门,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第一单元《走进科学》是对科学本体的认识,走进科学课课堂,走进科学学科,走进科学领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行教学,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从而引起学生无限遐想与探究兴趣;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从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现象出发,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获取事实证据,教学注重活动性和趣味性;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重在关注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方法,通过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认识到科学是思考的过程,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初体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重在关注科技与生活,了解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物品进化史。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是专门的探究技能练习单元,培养学生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小小工程师(1课时)
五
9.25-9.30
上好科学课(1课时)
七
10.9-10.13
上好科学课(1课时)
八
10.16-10.20
认识感官(1课时)
九
10.22-10.27
认识感官(1课时)
十
10.30-11.3
感官总动员(1课时)
十一
11.6-11.10
借助工具观察(1课时)
十二
11.13-11.17
十九
1.2-1.5
像工程师那样……(1课时)
二十
1.8-1.12
像工程师那样……(1课时)
二十一
1.15-1.19
期末复习、考查
期
末
教
学
小
结
3、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以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5、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2、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带领学生经历连贯的、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
4、积极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让其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2017—2018学年度教学计划
科学学科一年5.6.7班教师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初入小学课堂,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难持久,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科学课的认识不足,因此课堂纪律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要让学生意识到制定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开始,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要上好一年级科学课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在组织教学方面感到束手无策,因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要多动脑、多引导、多激励,抓住学生的兴趣,从直接丰富的感官入手,让学生感到科学课的乐趣。
十四
11.27-12.1
暗箱里的秘密(1课时)
十五
12.4-12.8
树叶变黄了(1课时)
十六
12.11-12.15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1课时)
十七
12.18-12.22
衣食住行的变化(1课时)
十八
12.25-12.29
轮子的故事(1课时)
全册重难点
重点: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难点:通过经历具体的科学探究全过程,意识到制定与遵守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感官观察,并有针对性地对现象进行猜想,并用事实证据来验证。
教学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通过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
6、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科学课学习要求。
教
学
进
度
安
排
周别
日期
教 学 内 容
一
9.1
教学常规(1课时)
二
9.4-9.9
教学常规·爱上科学课(1课时)
三
9.11-9.15
小小科学家(1课时)
四
9.18-9.22
教材
内容分析
本册书作为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起点,一共分为四个单元,其目的在于将学生领进科学之门,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第一单元《走进科学》是对科学本体的认识,走进科学课课堂,走进科学学科,走进科学领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行教学,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从而引起学生无限遐想与探究兴趣;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从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现象出发,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获取事实证据,教学注重活动性和趣味性;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重在关注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方法,通过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认识到科学是思考的过程,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初体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重在关注科技与生活,了解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物品进化史。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是专门的探究技能练习单元,培养学生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小小工程师(1课时)
五
9.25-9.30
上好科学课(1课时)
七
10.9-10.13
上好科学课(1课时)
八
10.16-10.20
认识感官(1课时)
九
10.22-10.27
认识感官(1课时)
十
10.30-11.3
感官总动员(1课时)
十一
11.6-11.10
借助工具观察(1课时)
十二
11.13-11.17
十九
1.2-1.5
像工程师那样……(1课时)
二十
1.8-1.12
像工程师那样……(1课时)
二十一
1.15-1.19
期末复习、考查
期
末
教
学
小
结
3、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以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5、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2、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带领学生经历连贯的、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
4、积极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让其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2017—2018学年度教学计划
科学学科一年5.6.7班教师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初入小学课堂,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难持久,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科学课的认识不足,因此课堂纪律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要让学生意识到制定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开始,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要上好一年级科学课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在组织教学方面感到束手无策,因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要多动脑、多引导、多激励,抓住学生的兴趣,从直接丰富的感官入手,让学生感到科学课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