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
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研究”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
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研究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
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介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
《元日》是宋
代诗人XXX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
传统风俗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
唐代诗人XXX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
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XXX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XXX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XXX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2~3课时
10.纸的发明:2~3课时
11.赵州桥: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2课时
诗,理解诗
意。
(用时:30分钟)
1.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元日》的场景描写,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师生共同探讨诗中表达的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3.引导学生思考,春节的重要性及其文化内涵。
四、拓展学
,了解春
节的风俗
惯。
(用时:
10分钟)
1.通过收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了解春节的传统俗,如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俗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
研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清明》的诗意,感受春雨中路人的愁闷和奋斗心态。
研究重点
1.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清明》的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1.预生字,自读古诗。
(学生)
学前准备2.收集关于清明节的资料。
(师生)
3.《清明》相关课件。
(教师)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1.谈论清明节的风俗惯。
(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谈论清明节的风俗惯,如扫墓、踏青等。
2.师生共同探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2.板书诗题:清明。
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二、初读古
诗,研究生
字。
(用时:
15分钟)
1.给下列字注音。
蒙()蒙()
愁()闷()
2.引导学生研究本课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三、精读古
诗,理解诗
意。
(用时:30分钟)
1.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清明》的场景描写,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师生共同探讨诗中表达的路人愁闷和奋斗心态。
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坎坷和奋斗精神。
四、拓展学
,了解清
明节的风俗
惯。
(用时:
10分钟)
1.通过收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俗,如扫墓、踏青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俗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诗,感悟诗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XXX。
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说作者。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说诗句的意思。
XXX,总把新桃换旧符。
XXX:明亮的样子。
符:指门神、桃符等。
诗意: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换新门神、桃符等物品,以求祈福,寓意旧的不好的东西被新的取代。
3.课件出示前两句中描绘的热闹景象。
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5.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
哪些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7.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俗与古代春节的俗有什么异同?
8.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9.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1.自读古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俗。
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5.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
会诗人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
1.学生自由阅读古诗,交流作者的感情和表达方式。
2.交流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异”和“倍”,并选择“异”不同的意思。
4.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什么?
5.自由发言,表达整首诗的诗意。
6.默写古诗《清明》。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古诗,交流作者的感情和表达方式。
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并背诵古诗。
课后,学生可以收集更多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扩展知识面。
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学生可以交流诗中表达的感情和情感内涵,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诗意。
同时,可以发挥想象,写出路人和牧童的对话,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总之,本次教学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诗意,在读、悟、品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师:大家好,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们最喜欢哪个节日呢?今天我们要研究古诗,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叫做《元日》的诗。
这首诗是大诗人XXX写的,描写的是人们在农历正月初
一这一天如何过节的。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
千门万户,XXX,总把新桃,换旧符。
”
师:很好,大家读得很棒。
在读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一些生字,比如“XXX”、“旧符”。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古诗,读出它的节奏美。
你们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读,互相纠正读音不准确的地方。
然后,我会指名一些同学来读,读准“屠苏”、“旧符”这些生字。
最后,我们一起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出古诗
的节奏美。
2.识记生字:屠、苏、魂、酒、牧、兄、倍。
如何记住这几个生字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屠字可以加一加,“者”字加上尸字头;酒和洒字很像,需
要仔细辨析。
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旧字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右边的“日”字中间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右侧不能挨到笔画横折上。
符字是上下结构,有竹字头。
下面的“付”笔画少,要写得略大,稳稳地托住上半部分。
学生可以先观察教师范写的生字,然后自己临写两个生字,加深对书写要点的理解。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在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需要认真听老师的语音语调,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
宋朝人民过春节时会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学生需要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例如,第一句中的“除”表示过去的意思,寓意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第二句中提到的屠苏酒是一种驱邪和躲避瘟疫的酒。
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话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朗读出来,传达出春节的喜庆氛围。
最后两句中的“千门万户”表示千家万户,家家户户。
初升的太阳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人们总是要用新桃换旧符。
3.改写:
古诗《清明》描绘了清明节时的雨天景象,路上行人心情沉重。
这一节日是家人团聚、扫墓祭祖或踏青XXX的日子。
诗中的“欲断魂”表达了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之情。
4.出示图片:清明节。
师讲解: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坟墓前祭拜祖先,扫墓、烧纸、献花等。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语速、节奏。
6.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汇,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更好地领略古诗的魅力。
二)研究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将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和同学讨论。
3.交流:
1)指名读古诗。
读准生字“九、醉、岸、泪、别”。
2)用生字进行组词,初步理解字义。
3)师简单介绍作者:XXX。
4)解题: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重阳节)
5)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异客:
①异乡:离开家乡的地方。
②异客:在异乡的人。
倍思亲:
①倍:更加。
②思亲:思念亲人。
11
③为什么在佳节时,人们会更加思念亲人?(因为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自己却不能回家团聚。
)
4.改写: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在异乡生活的人们在重阳节时更加思念亲人的情感。
诗中的“异客”指的是在异乡的人,而“倍思亲”则表达了他们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5.出示图片:重阳节。
师讲解: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之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语速、节奏。
7.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汇,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更好地领略古诗的魅力。
三、拓展延伸
1.分组朗诵古诗,评出最佳组。
2.小组合作,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和解读。
3.设计一个有关古诗的手抄报,展示给同学们。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形式中继续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研究古诗《行宫》
1.读诗题。
根据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诗人XXX在南京的行宫中,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如梦。
)
2.再读诗题。
读出节奏:行宫。
3.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XXX,唐代著名诗人,此诗写于他的晚年。
)
4.说说自己去过的宫殿或皇家建筑,感受到了什么?
5.交流理解的内容,以及不理解的字词。
师相机教学点拨。
1)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①寥落:冷清、空旷。
古行宫:古代皇家行宫。
②宫花:行宫里的花卉。
③寂寞:冷清、孤单。
古时的行宫已经荒废,宫花依旧盛开,但却没有人欣赏,显得十分孤寂。
)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依:靠着。
②尽:结束。
③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
④入海:流入大海。
白天结束了,太阳落山了。
黄河水流入大海,意味着时间的流逝。
)
6.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
7.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皇家建筑的历史背景,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引导学生从“异”字入手,让他们感受身在他乡的孤独感,由此产生对亲人的思念。
同时,结合图片介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说话进行思维激发,进而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
3.注重书写规范,提高书写水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注重了学生的书写规范。
通过出示生字并指名认读、播放生字书写动漫、教师范写和学生仿写练等环节,让学生识准字、写好字。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研究态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加强以下方面的改进: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让学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2.增加互动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教学中,我应该增加互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例如,在讲解古诗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诗句的意思,或者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3.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教学中,我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在教学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研究中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的学生需要研究古诗,并通过诵读来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而到了中年级,学生需要诵读优秀的诗文,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
在我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例如《清明》中诗人和牧童的对话,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诗人和兄弟之间的思念。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