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 湘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教材内案例——抓牢靠]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的界线和模糊的界线两种。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
4.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二、区域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水平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重等。

(2)综合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三、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
(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和城
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

2.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3.西部大开发
(1)范围: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优势: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

(3)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意义:
①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教材外案例——领悟好]
综合区域的差异比较
(一)据图1归纳我国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
(二)据图2归纳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循流程解题——有一套]
在解答有关“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类试题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以考纲为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点(一) 区域特征与区域发展
[高考怎么考]
[典例] (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1978~1990年,三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相同,东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西部地区居中,C错;2000~201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错。

读图可知,B、D正确。

第(2)题,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1978~2000年,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地区增速;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高,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 (1)BD (2)AB
[考题精妙]
区域特征类试题答题模板1.自然地理特征
2.人文地理特征
考点(二) 区域差异分析
[高考怎么考]
[典例] (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图1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图2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是______________。

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

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从图1中可以直接看出高缺粮省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及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其缺粮原因可以从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分析,解决措施主要有粮食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等。

第(2)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苏南和苏北人口变化及粮食增产变化。

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而粮食增产快。

第(3)题,
江苏农业示范区推广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市场、技术、生态环境、政策等方面分析。

[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 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考题精妙]
一、区域差异类试题的3大解题流程
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为:
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为:
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为:
二、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

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8·德州二模)读十八大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现在和将来西部开发的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 )
A.市场导向型B.技术导向型
C.运输导向型 D.劳动力导向型
2.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 )
①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产值的工业部门
③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④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部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1.A 2.D 第1题,从M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品牌,可看出体现的是市场;同时科技、人才也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故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市场导向型。

注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有人才、技术优势,故不能选择技术导向型为战略导向。

第2题,西部发展最急需的是生态建设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图示由资源依托型向M转变,需要由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来保障。

(2018·成都二诊)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以芝加哥为中心分布有大片温室,之后温室生产中心转移到南方的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等地。

1994年以后,亚利桑那州建立了大片特殊温室:屋顶覆盖降低红外线透射率的薄膜,必要时在膜上喷洒白灰;屋顶每隔3 m设一个喷头,每分钟自动喷水30秒;抬高屋脊到7 m,一半屋顶为自由开启天窗。

据此回答3~4题。

3.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温室生产中心迁移出北方的原因是( )
A.纬度高,降水丰富
B.市场需求量下降
C.石油危机,生产成本上升
D.交通通达性差
4.亚利桑那州特殊温室适用的季节及作用分别是( )
A.春季,提高室内温度
B.夏季,降低室内温度
C.秋季,避免阳光灼伤农作物
D.冬季,让阳光更多进入室内
解析:3.C 4.B 第3题,石油危机导致温室生产成本上升,而南方冬季温度高,光照充分,耗能少,因而温室生产中心南迁。

第4题,亚利桑那州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太阳辐射强烈。

屋顶覆盖降低红外线透射率的薄膜,必要时喷洒白灰,并在屋顶设置喷头,主要是为了减少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并避免沙漠环境的强辐射灼伤农作物;利用天窗通风可减少温室内的热量,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2018·石家庄联考)读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5~6题。

5.上图中( )
A.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B.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
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
6.从a到d( )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
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
解析:5.A 6.D 第5题,图中各区域是按建筑气候单一指标划分的;各区域内部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各区域的分布范围也不相同;气候类型本身具有过渡性,因此,图中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清晰明确。

第6题,从a到d反映出我国从北到南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a到d,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从a到d热量条件
越来越好,为了更好地散热,传统房屋的窗户越来越大,墙壁越来越薄;现代楼房高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受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018·合肥质量检测)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如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耕地复种指数。

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湖北 B.吉林
C.山东 D.江苏
8.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非农产业发达 B.耕地面积减少
C.作物单产减少 D.山地面积广阔
9.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
①加大惠农力度②扩大垦荒规模③实施休耕轮作
④增加科技投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7.B 8.A 9.C 第7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熟制最多只能一年一熟。

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位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A项错误;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故B项正确;山东位于暖温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C项错误;江苏复种指数也会高于100%,故D项错误。

第8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数多,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小,故A项正确;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B项错误;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D项错误。

第9题,加大惠农力度可以增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①正确;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②错误;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③错误;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④正确。

故C项正确。

(2018·海南五校模拟)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西部,气候类型多样。

读厄瓜多尔地形图,
完成10~11题。

10.造成厄瓜多尔气候类型多样的因素是( )
A.国土面积广大 B.纬度与地形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11.厄瓜多尔香蕉出口量巨大。

与我国海南岛香蕉生产相比,厄瓜多尔比较明显的优势是( )
A.气候适宜 B.土壤肥沃
C.技术先进 D.受台风干扰较小
解析:10.B 11.D 第10题,厄瓜多尔纬度低,中部海拔高,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因而气候类型多样。

第11题,厄瓜多尔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台风无法形成;而我国海南岛在夏秋季节,台风侵袭次数多。

二、非选择题
12.(2018·福建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

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

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

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

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

如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

(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

(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

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4)当地建筑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较为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廊屋对桥梁及其上的行人具有遮蔽风雨、太阳光照的作用,可从此角
度分析。

第(2)题,图中甲附近丙处是一个峡谷地形,易发山洪使河水快速上涨;同时从河流形态看,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上游来水不易下泄,此处水位上涨较高,河水流速加快,从而对古廊桥造成毁坏。

第(3)题,注意理解“夏伐”是指夏季砍伐树木,“秋晾”是指在秋季使被砍伐的树木自然晾晒变干燥;还要注意图示伐木区位于山区,至乙地之间没有陆路运输;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即可。

第(4)题,可从建筑材料、建筑难易度角度分析。

答案:(1)当地太阳辐射强,冬暖夏热,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建桥木料易变形、腐烂;加廊屋可以防水、防潮和防晒,保护桥梁;为行人遮阳、挡风、避雨。

(2)该地当年受连续强降水影响,引发特大洪水,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暴涨,对桥造成强大冲击;丙冲沟的地势陡峻,遇强降水引发大量挟带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洪流摧毁桥梁。

(3)夏伐: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流至桥址。

秋晾: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

(4)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建桥的原料丰富;相对于石材,木料更轻便,不仅便于运输,且易于加工,建造成本低。

13.(2018·西安八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有色冶金工业。

材料二如图为江西省北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三南昌地区由于夏季较长时间高温高湿、风力微弱、闷热难熬,是我国夏季十大“火炉”之一。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

(2)说明江西省东北部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优势条件。

(3)分析南昌地区成为我国夏季十大“火炉”之一的原因。

(4)江西省拟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长2.8 km的大坝(水闸),以控制鄱阳湖水量,请说明其可行性的理由。

解析:第(1)题,应从总体地势特征和主要地形类型等方面分析。

第(2)题,应主要从原料、能源、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

第(3)题,应主要从地理纬度、大气环流、空气湿度、地形地势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4)题,注意问题要求回答可行性的理由,从缓解鄱阳湖季节性缺水问题、防洪及对周边地区带来综合效益方面回答。

答案:(1)外围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从东南西三面向北部倾斜)。

(2)江西省东北部铜、金、钨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水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3)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时间长,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河、湖众多,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高温高湿);盛行下沉气流,大气稳定,风力微弱;地势较低,热量不易扩散。

因此夏季天气闷热,成为“火炉”。

(4)缓解鄱阳湖枯水季节缺水的问题;减轻鄱阳湖丰水季节长江上游地区带来的洪水威胁;对湖泊周边地区具有供水、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

第二讲区域经济联系
一、区域经济联系及资源跨区域调配
[教材内案例——抓牢靠]
一、区域经济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区域经济合作。

3.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3)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4)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1)能源和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优势突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2)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南水北调
3.西气东输
(1)工程起止点⎩⎪⎨⎪⎧
一线工程:西起新疆a 轮南,经甘肃、
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苏,
最后到达b 上海
二线工程:西起新疆,经甘肃、宁夏、陕西、 河南、湖北和江西,最后到达广东
(2)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1)地理背景: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

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
中南及西北地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量大。

(2)三条线路(如图):
(3)经济意义:给我国沿海较发达的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

[教材外案例——领悟好]
一、世界重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
其中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最为著名。

加利福尼亚北部湿润,南部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是著名的阳光地带,但南部干旱少雨。

通过调水,加利福尼亚洛杉矶等城市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得到了保证。

2.埃及的西水东调工程
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引尼罗河水向东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干旱的西奈半岛。

通过调水,苏伊士运河两岸新增耕地380万亩,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繁荣。

3.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
澳大利亚政府在大分水岭东侧河流上游修建水利工程,通过自流或抽水,将东侧河水一部分调入西侧墨累—达令盆地。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供水,还可利用落差发电供应给东部城市。

4.以色列的北水南调工程
把北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

利用南方充足的光热条件,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等产业,使之成为国家赚取外汇最多的产业之一。

二、我国的晋煤外运概况
我国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出现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现象。

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运煤通道如下表所示:
[循流程解题——有一套]
在解答有关“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二、产业转移 [教材内案例——抓牢靠]
一、近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2.从地域分布来看
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减轻转出区的环境问题。

[温馨提示]
产业转移过程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不是造成发达国家就业市场不景气的直接原因,更不会加重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状况。

[教材外案例——领悟好]
东亚地区的国际产业转移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原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会开辟国际市场。

(二)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
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和
资金密集型产业
―→
技术密集
型产业
2.产业转移的方向
因此,从转移方向上说,国际上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产业类型上说,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然后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重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产业转移的意义
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循流程解题——有一套]
在解答有关“产业转移”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以考纲为纲|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
[高考怎么考]
[典例] (2016·江苏高考)如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
(1)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经计算可知,2003~2013年供水总量减少;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增加,说明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图可知,环境用水增幅最大。

第(2)题,南水北调的实施,使环境用水增加,因此有利于该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的实施,缓解了该市的用水紧张问题;南水北调的实施,对降低用水成本影响不大;南水北调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地下水的开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