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在线形考(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在线形考
形考但务2 就寂&暮素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五章至第六章之后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五、论述题(共2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答案]D
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答案]A
3°)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
B.强制
C.管制
D.限制
[答案]C
4.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A.功能论证
B.小论证
C.二级论证
D.一级论证
[答案]B
5.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理解公共政策》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6.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o
A.命令型工具
B.激励型工具
C.能力建设型工具
D.系统变迁型工具
[答案]A BCD
7.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
A.慈善不足
B.慈善活动的狭隘性
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
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答案]A BCD
8.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
A.结构平衡
B.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
D.结构不良
[答案]B C D
9.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答案]A BCD
10.美国学者簷姆斯• E.安徳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o
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答案]A BC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公共政策工具:是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下,政策主体选择的、用以影响政策客体、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12.志愿失灵: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
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
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竺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13.正式议程:又称为政府议程(governmental age.ida),科布和爱尔德认为,正式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的。
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14.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
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5.政策工具的特征。
答:⑴自愿(自主)性工具
自愿性工具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作用。
相反,它在自主治理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
(2)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也叫指令性工具,它控制或者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
(3)混合性工具
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它们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仍由私人主体做最终决策。
16.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
答:(1)公益机构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度量。
(2)公益机构服务的间接性。
(3)监督主体方面的缺陷。
(4)监督机制制度化不足。
17.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答:(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一些可以观察到的,能够表述出来的客观事实和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客观的事实或情境已为社会大多数人或统治集团及其少数权威统治者所察觉,从各自的角度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严重的冲突使人们感到有强烈的需求或者是一种受到剥夺的感觉,有必要釆取行动改变这种状况。
4.团体与组织活动:人们只有釆取一定的团体或组织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
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由有关政府组织或社会公共组织依法釆取相应的政策行动来加以解决。
五、论述题(共25分)
18.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答:社会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既要有能够发现问题的观察机制,又要在公众与政府、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机制。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种:
第一,政治领导人的作用。
政治领导人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出于政治优先杈的考虑,还是因为对公众利益的关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将它们告之公众,并提出鮮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例如,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由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而将解决知识分子的问题纳入了政府议程。
1974年,尼克松政府关于放松《清洁空气法案》中某些污染控制标准的建议,直接地提上了国会的议程。
第二,政治组织的作用。
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
政策问题是涉及国家和社会全局的大事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政策议程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谁以实现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政党、政治团体和社会组织等)。
在我国,这些政治组织主要包括政府、政党、工会、妇联和青年组织。
第三,政府体制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特别是其民主程度和开放程度,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对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如果政府的产生方式是民主选举,执政理念合乎民主潮流,组织程序符合民主要求,政务信息向民众开放,决策过程吸收民众参与,倾听民众意见,接受民众监督,那么大量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而顺利地进入政策议程。
相反,专制、封闭的政府则会将大量社会问题阻止在政策议程之外。
第四,利益集团的作用。
利益集团在问题构建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游说、宣传、助选、抗议等手段, 迫使政府将其提出的问题列入政策议程,并采纳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建议,或者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对自己利益产生损害的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团体成员的利益。
戴维•杜鲁门在《政府过程》一书中认为,各种利益团体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如果某一事务威胁这种合理的平衡,那么它们便会做出反应。
当某一团体的平衡被严重破坏时,各种各样的行为就会出现。
如果这种破坏不是太大,那么团体的领导人将努力使先前的平衡得到恢复……这种努
力将使团体求助于政府成为必要。
第五,专家学者的作用。
在各研究领域中,专家学者通过对课题的分析,能够发现某些重要问题,并能凭其专业优势和特长, 运用科学理论和分析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进程进行科学预测。
他们一旦取得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成果,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列如政策议程。
例如,三大院士的联合签名导致奥运会建设费用的缩减,直接使鸟巢建筑大幅度改动。
第六,公民个人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
公民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对于某些影响或损害其权益的问题不满,一般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掀起一场群众运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抗议,或以正当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群众还会采取一些威胁性的方弍(如游行、示威、抗议、罢工、暴乱等),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釆取行动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七,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大众据播媒介被誉为“第四种力量”,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力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使政策议程的建立。
有的社会问题可能会引起新闻媒介的注意,通过新闻媒介的报道,它们可能成为政策议程上的事务。
例如,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的问题,通过新闻媒介的披露, 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促进了“希望工程"的出台和实施。
大众传媒的作用体现在:首先,把问题广泛传播,以争取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为建立公众议程创造了条件。
其次,它能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
再次,它是连接公众与政府决策系统的桥梁,使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最后,它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
这种互动过程使得大众传媒日益成为政策问题的重要提出者。
第八,问题自身的作用。
社会问题自身的特征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美国学者罗杰•科布和查尔斯-爱尔德指出:①一个问题的定义越模糊,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特殊性程度);②一个问题被认为社会意义越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重要性程度);③一个问题被认为长期的关联性越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关联期的长短);④一个问题被认为越不具有技术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问题复杂程度);⑤一个问题被认为越缺少明确的先例,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先例的明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