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大的麦穗阅读题9
篇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 1
《最大的麦穗》讲述的是麦穗是一种植物,它的果实也就是麦子,比如我们吃的馒头就是用麦穗的果实麦子制作而成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大的麦穗》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
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 )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
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
有的人见到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的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定夺”的意思是( )。
①决定取舍;②决定夺取;③一定夺取。
2.在第五自然段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4.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悟出了什么道理?用线画出来,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苏格拉底为什么提出“只许进不许退”的要求?
6.苏格拉底让学生到麦地里摘最大麦穗的用意是什么?
7.你怎么评价苏格拉底这位老师?
8.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文中表示联想
的句子。
1.①
2.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3.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4.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
有的人见到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的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5.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
6.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像: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等等。
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需要抓住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7.是一个睿智的老者。
8.比喻句: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表示联想: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
穗。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 2
最大的麦穗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
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 )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
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
有的人见到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的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定夺”的意思是。
(1%)
①决定取舍;②决定夺取;③一定夺取。
2.为短文中的词语找意思相近的成语。
(4%)
两手空空——东张西望——
不失时机——如梦初醒——
3.在第五自然段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5%)
4.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2%)
5.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悟出了什么道理?用线画出来,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 3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5
《最大的麦穗》课后拓展及几点思考
塞下曲发表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
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学生们带到一块麦地边,让他们去摘一穗最大的麦穗。
可结果学生们个个两手空空。
苏格拉底由此告诫弟子们: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地。
课文讨论的是有关人生选择的问题。
在不能分辨哪个机会最大时,将眼前的一穗抓在手中,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但当我们遇到能分辨那个机会大,可又有可能把握不住时,该怎么办呢?在教授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
大家对苏格拉底的话认识得到底怎样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
1、如果让我们在玉米与西瓜间选择一样,你选择什么?为什么?(学生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
2、如果在西瓜与兔子之间作出选择,你又会选择什么?为什么?(学生有两种选择,选西瓜的理由可能是觉得兔子会跑,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抓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另一种选择是追兔子,教师引导学生讲出追兔子虽然有风险,但只要是为了理想付出努力,即使失败,也无所后悔。
)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美国有一位癌症患者,他渴望参加世界上最艰苦的自行车比赛——“环法”大赛,并梦想成为冠军,你支持他的想法吗?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无论是更应珍视生命,还是认为追求更能体现人生价值,都加以肯定,最后揭晓迷底——这位美国癌症患者并没有被癌症吓倒,而是勇敢地踏上了“环法”征程,并且一路过关斩将,连续六年获得“环法”冠军,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他就是著名的自行车选手——阿姆斯特郎。
)
4、讨论:我们这个观点与苏格拉底的观点是对立的还是相一致的?(引导学生注意苏格拉底观点的前提——“未必能碰到最大的,碰到了也未必能分辨出”,让学生思考:在能确定眼前机会是最大的时,还必须抓住手中的吗?)
5、总结:面对风险,我们可以有许多选择,有的人选择了稳妥,确保已经得到的;有人则勇敢地迎接风险的挑战,去追求更大的利益。
不管你是何种选择,都请记住苏格拉底的告诫:“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在设计这份教学设计时,我有如下思考。
一、命题的提出
课文讨论的是有关人生机会选择的问题,当无法判断那个机会最大时,抓住眼前的机会是最实在的做法。
但课文没有涉及到生活中另外一种现象,即眼前的机会明显最大,却可能无法把握住,这是该怎么办?传统的观点对为追求更大利益而导致失败的做法持批判态度(如故事《猴子下山》),为确保眼前利益而采取稳妥方法固然是可取之举,但由此否定对更大利益的追求显然有悖于时下倡导的开拓创新
思维。
“当眼前出现风险极大的机会,该不该为此奋斗?”笔者将这一命题作为课堂的延伸,意图在于深化学生对如何面对眼前机会的认识。
二、点题的滞后
通过对命题的理性分析,可以发现,为追求更大利益而放弃眼前机会其实并不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矛盾。
因为苏格拉底观点使用的条件是“无法判断那个机会最大。
”当无法判断哪个最大时,将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是实实在在的。
这并不认为当能够判断哪个最大时,不能放弃手中的。
小学生由于受生理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可能无法作出这样的理性分析。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却不赞成过早地为学生做这种理性分析。
教师分析的过早介入势必影响学生的独立判断,使他们在老师强势思维的影响下做出大而统的判断。
这样的判断与学生的真实意图是脱节的,他们的回答中带有老师的烙印。
教师分析的过早介入也势必使课堂市区学生们各抒己见的思辨良机,课堂也将索然无味。
因而,点题的滞后能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作出独立判断留下空间,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思维,同时又保证学生认识的全面。
三、例子的选择
同样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局限,他们无法对人生机会的选择有切身的感受。
这时,通过例子来把抽象的哲理具体就很重要。
例子选择的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此时,教者就挑出癌症患者该不该参加“环法”这一具有思辨色彩的例子让学生作出判断。
对癌症
患者来说生命是最实在的,而“环法”冠军却是更大的追求。
但是在追求冠军的同时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此时让学生分正反两方面展开辩论,即赋予了有关人生的机会选择这一严肃的哲学命题以更多的人性化色彩。
反对参加“环法”大赛的一方将其视为一名普通的癌症患者,作为一名普通病人,生命显然更为重要。
反对当中包含了学生对人的生命的关怀。
支持参赛的一方则赋予这位癌症患者更多的人格魅力,冒着极大的风险追求崇高的冠军,这更需要勇气,更震撼人心,当然更需要有人摇旗呐喊,支持当中同样也包含了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
作为辩论的组织者,其立场应该是公正的,并不应该因为各人的喜好而阻碍学生的各抒己见。
但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也必须引导学生作出更具时代精神的判断。
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揭示出此人就是已连夺六次“环法”冠军的阿姆斯特郎,学生在一片惊叹声中在自己已有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对人生机会的选择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 4
《最大的麦穗》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课文。
这一单元安排的三篇课文围绕的主题是:感悟人生。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但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
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十二三岁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透彻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高年级学段学习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如梦初醒”“错失良机”“不失时机”等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其中,3和4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化信息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深地领悟道理。
课文我准备分两个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从简介苏格拉底入手,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再揭示课题,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再逐节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并且相机引导理解词语,再引导学生将重点部分多读读。
这样安排,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里我主要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这一课时我主要抓住苏格拉
底说的三句话组织教学,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一、导入激趣,找出苏格拉底说的三句话。
古希腊的大学者苏格拉底就像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一样桃李
满天下,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弟子。
这一次,苏格拉底又要给学生上课了,不过不在教室里,而在麦地里,更厉害的是在这节课上,苏格拉底只说了三句话,却让学生明白了一个大道理。
那么,他说了哪三句话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线划出来。
二、解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读懂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的要求。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句话: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并找出关键词:最大、只许、不许。
再请学生想想议议,从这些关键词读懂了什么?学生不难体会苏格拉底向他的弟子布置了一个作业,提出了两个要求:①摘一个最大的;②只许进不许退,意思就是只能向前,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老师小结:大学者苏格拉底给他的学生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啊!那么学生完成得怎么样呢?
三、解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体会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提醒和惋惜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句话:你们已经到头了。
读句子,详意思。
问学生:谁读懂了苏格拉底这句话的言下之意,
弦外之音呢?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这是苏格拉底在提醒弟子们,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时间到,该交作业了。
还可以理解得更深一步,意思是你们已经没有机会了,可是作业却没有完成。
引导学生读出惋惜之情。
四、解读第三句话,共同分析弟子们两手空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句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反复品读这句话,引导学生明白,第一句话是苏格拉底在向弟子们总结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①没碰到;②碰到了,没作出准确的判断,错过了;③摘下的拿在手里的就是最大的,可惜被扔了。
这时再引导学生回过头来读读课文3、4两节描写弟子们在地里摘麦穗的段落,让学生通过“埋头”“低着头”“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还在前面呢”“机会还很多”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明白弟子们怎么会没碰到的,或者碰到后,却没有作出准确的判断,错失了良机,从而更加深对苏格拉底这段话的理解。
在这段话中,苏格拉底不仅分析了弟子们没完成作业的原因,还指明了完成作业的办法,那就是——抓住刚刚摘下的,因为比起没有它就是最大的。
五、解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由摘麦穗一事,感悟人生哲理。
先把苏格拉底说的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问学生: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中悟出了什么呢?出示最后一段话: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段话,我设计了以下有坡度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在“麦穗”上加引号?这个麦穗其实指的是什么?“最大的一穗”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什么?
2.联系课文说说怎么会“错失良机”的?怎样做才能“不失时机”,?
3.再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这样,学生在理解1、2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来理解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六.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老师总结: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首先一定要实实在在抓住眼前的机遇,做好当前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相机板书:实实在在把握机会
七.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小练笔: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如梦初醒,回头望望麦垄,无数株小麦苗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么小麦苗会怎么嘲笑他们,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2.课外去搜集一些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实实在在把握机会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 5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育方面: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揭示了人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
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引导观察卢沟桥图片。
相同图片搜索结果-百度识图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
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
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
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
”——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