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P设备以太业务技术白皮书 V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STP设备以太业务技术白皮书
Version 4.0
目录
缩略语清单LIST OF ABBREVIATIONS (4)
1 概述 (5)
2 以太网业务介绍 (8)
3 关键技术介绍 (10)
3.1 以太网端口 (10)
3.1.1 链路聚合(LAG) (10)
3.1.2 端口流控 (10)
3.1.3 以太端口OAM (12)
3.2 业务流处理 (13)
3.2.1 业务流分类和承诺接入速率 (13)
3.2.2 VLAN技术 (15)
3.2.3 QinQ技术 (17)
3.2.4 MPLS技术 (19)
3.3 业务转发 (20)
3.3.1 点到点纯透传 (20)
3.3.2 点到点虚拟透传 (21)
3.3.3 多点到多点纯网桥 (21)
3.3.4 多点到多点虚拟网桥 (23)
3.2.5 点到多点VCG静态组播 (24)
3.2.6 点到多点IGMP动态组播 (25)
3.4 环路控制 (26)
3.4.1 弹性分组环(RPR) (26)
3.5 封装 (28)
3.5.1 GFP(通用成帧规程) (28)
3.5.2 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29)
3.5.3 LAPS(SDH的链路接入规程) (30)
3.6 映射 (32)
3.6.1 VCAT(虚级联) (32)
3.6.2 LCAS(链路容量调整方案) (33)
3.7 SDH特性 (36)
3.8 端到端业务 (36)
3.8.1 端到端以太网OAM (36)
3.8.2 端到端QoS (38)
3.8.3 端到端保护(LPT链路状态穿通) (40)
4 组网及应用 (42)
4.1 AG接入承载 (42)
4.2 IPTV宽带承载 (42)
4.3 大客户以太网专线承载 (43)
5 结束语 (45)
6 参考文献 (46)
1 概述
在城域数据业务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对数据业务的传送技术和设备,运营商和设备商一直在不段地探讨、争论和研究的。
在这过程中,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设备MSTP逐渐成为城域传送网的最主流技术。
近两年来,各主要设备厂商在MSTP设备上不断推出新功能,满足了城域多业务接入传送的要求。
而在MSTP的新功能规格中,以太网业务对MSTP设备形态影响最大,对以太网业务接入、传送和调度的技术发展最多,是MSTP最重要的特性。
以太网业务有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原因有三:1、大部分用户局域网设备上行接口都会提供FE。
2、灵活性好,带宽调整方便,作为FE接口,可以从64K增加到100M,而不需要更换用户端、局端设备和线缆资源。
3、性价比好,易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双绞线铜缆资源,不用重新铺设线路,远距离接入也可以利用光纤。
以以太网互联互通为重要标志,华为公司的MSTP设备以太业务处理板的技术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在1999年底,华为公司已经发现了SDH设备传送以太网业务需求,而当时的MSTP行业标准还在讨论、制定中,对于以太网到SDH时隙的封装格式并没有严格限定。
华为公司采用ML-PPP实现以太网业务的接入,在以太网业务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很好地满足了运营商的需求。
在这一阶段,由于各个厂家采用的封装协议不一致,不同厂家互通只能通过以太网接口直接互联,即业务落地互通。
第二阶段:随着GFP、虚级联、LCAS技术的标准化,以及运营商对不同设备商的以太网封装格式互联互通的推动,MSTP设备的以太网业务处理单板的实现技术开始趋于标准化,标准化的结果使得GE或FE以太网业务不仅可以跨越不同厂商的SDH 网络,而且不再需要两端的SDH设备为同一厂家的,不同厂商设备组成的SDH网络对于以太网业务将成为透明通道,为更大范围的组织二层网络提供了基础。
华为新型以太网业务处理板采用了GFP、虚级联、LCAS技术,并支持丰富的以太网二层特性。
MEF论坛一直在推动Metro Ethernet业务的应用和发展,ITU SG15小组在2002年10月开始进行EOS标准体系的建设。
这些工作进一步推动了MSTP设备以太网业务的技术实现、网络建设和市场应用。
华为公司也积极参与了EOS标准体系的讨论
和制定。
EOS的标准在华为公司MSTP传送设备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华为新型以太网业务处理板能够实现从接入层、汇聚层到核心层的点对点业务、点对多点业务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按照实现技术划分,MSTP上以太网单板可以分为以太网透传单板、以太网二层交换单板,以太网环网单板,其对应的业务处理流程和关键技术见下图。
图1 以太网关键模块技术图
以太网透传单板:最简单的一种,对于客户端的以太网信号不做任何二层处理,直接将数据包封装到SDH的VC容器中。
由于功能相对简单,成本也是各类实现技术中最低的。
以太网二层交换单板:在以太网透传单板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二层业务处理功能,能实现点到点,点到多点,多点到多点等多种场景下的应用。
以太网环网单板:通常意义上的说,环网技术应是二层交换的一种特殊应用,部分MSTP设备也利用二层交换实现了简单的以太环网,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无法保证环路各个节点带宽的公平接入,对于环路业务的QoS也无法实现端到端的保证。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MSTP设备采用内置RPR技术,在SDH环网上开辟VC通道作为RPR虚拟环路。
华为公司的以太网环网单板支持基于IEEE802.17协议标准的弹性分组环RPR技术。
总的说来,新型以太网板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适于各厂家设备的互连互通:新以太网单板采用符合ITU-T G.7041的
GFP协议对数据包进行封装。
相对于以往的PPP和LAPS,GFP协议标准化
程度更高,更有利于各厂家的互连互通,提高城域组网的灵活性;
●灵活多样的映射颗粒:新以太网单板支持VC12/VC3/VC4三种级别的映射颗粒,
并且,映射到同一VC Trunk中的VC个数可调,带宽分配灵活,提高了带宽
利用率;
●应用LCAS技术提高虚级联功能的健壮性:在虚级联技术的加入LCAS功能,
可以通过网管系统实时地对系统容量进行配置,增加或减少参与虚级联VC的
数目,以改变业务的承载带宽,并且在变化过程中对承载的业务不会造成损
伤;
●多方向汇聚功能:端口汇聚能力越强,系统组网能力越强。
华为公司新型以
太网板具有强大的汇聚能力,能实现FE到FE、FE到GE、GE到GE的业务汇聚,
充分节省业务端口,减轻汇聚节点的端口压力;
●在以太网OAM上处于业界领先,支持CC,LB,LT等管理维护能力;
●基于QinQ/MPLS技术实现了VLAN的灵活扩展;
●支持基于VCG硬管道的Hard QoS以及基于报文流分类、拥塞管理和拥塞
避免,流量监管和流量整形等功能的差分QoS能力;
●具备了从链路级,到设备级,再到网络级的比较完善的以太网保护能
力。
2 以太网业务介绍
以太网业务可以简单的分成点到点业务,多点到多点业务以及点到多点业务。
根据采用的技术的不同,IETF、ITU-T、MEF、IEEE等标准组织对以太网业务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其对应关系见下表所示。
下文仅以ITU-T标准定义的为准进行介绍。
表1以太网业务定义
根据ITU-T G.8011,已经定义的以太网业务类型有四种:EPL以太网专线业务、EVPL以太网虚拟专线业务、EPLAN以太网专用局域网业务和EVPLAN以太网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
1.EPL:以太网私有专线业务,各个用户独占带宽,在接入侧和网络侧均不存在
带宽共享,业务延迟低,提供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私有性;
2.EVPL:以太网虚拟专线业务,其优点在于不同业务流在接入侧或者网络侧均
可实现带宽共享,使得同一物理端口可提供多条点到点的业务连接,业务可收敛实现汇聚,节省端口资源;
3.EPLAN:以太网私有局域网业务,实现多点到多点的业务连接,其优点与EPL
类似,在于用户独占带宽,安全性好;
4.EVPLAN:以太网虚拟局域网业务,实现多点到多点的业务连接,其优点在于
不同业务流在接入侧或者网络侧均可实现带宽共享,实现业务汇聚,节省端口资源。
对于点到多点业务,由于实际应用还不多,各标准还没有做明确的定义。
MSTP 设备同时也支持点到多点业务的传送,有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SDH的一层静态组播PUSH方式,另外一种是通过以太网二层IGMP组播动态协议来实现。
3 关键技术介绍
3.1 以太网端口
3.1.1 链路聚合(LAG)
链路聚合保护(LAG)属于以太网IEEE802.3协议范围,英文全称为Link Aggregation,它是将多个物理链路聚合起来,形成一条速率更大的逻辑链路(链路聚合组),用来传送数据。
链路聚合的作用域在于相邻设备之间,和整个网络结构不相关。
在以太网中,链路实际是和端口一一对应的,因此链路聚合也叫做端口聚合。
链路聚合特性对于用户的价值在于:
(1)提高链路可用性
如下图所示,链路聚合中,成员互相动态备份。
当某一链路中断时,其它成员能够迅速接替其工作。
链路聚合启用备份的过程对聚合之外是不可见的,只在聚合链路内,与其它链路无关,切换可在数毫秒内完成。
图2 链路聚合成员相互备份
(2)增加链路容量
链路聚合技术的另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为用户提供一种经济的提高链路传输率的方法。
通过捆绑多条物理链路,用户不必升级现有设备就能获得更大带宽的数据链路,其容量等于各物理链路容量之和。
聚合模块按照一定算法将业务流量分配给不同的成员,实现链路级的负载分担功能。
3.1.2 端口流控
以太网本质上是无连接的,帧传输的可靠性也没有什么保证。
帧无错传输的概率是很高的,但是无法保证绝对正确。
在数据位出错、接收器的缓冲区不能满足或其他异常情况下,
以太网接收器会简单地丢弃帧,而不给出任何提示。
可靠的传输协议常常提供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也就是说,这些协议保证数据发送在接收方没有足够资源(如缓冲区)处理数据时不再继续进行。
然而,这只保证数据最终接收者的资源是可用的,站间的协议不能保证在每个中间的交换机或路由器有足够的可用资源用来接收和处理数据源。
因此端到端的流量控制无法保证帧不被网络互连设备丢失(由于缓冲内存不足)。
链路缓冲区溢出问题必须在链路层解决,端到端的流量控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新型以太网单板支持符合IEEE802.3x标准的PAUSE帧流控,解决全双工模式下以太网的流量控制。
以太网PAUSE帧流控的机制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以太网口的接收队列发生拥塞(入口buffer中的数据超过一定的阈值),且该网口支持PAUSE流控,则该网口向外发送PAUSE 帧,帧中的pause-time域的值为N(0<N<=65535);链路对端的以太网口接收到这个PAUSE 帧且该接口支持PAUSE流控,将在时间N(单位为512bit数据的发送时间)内停止数据的发送。
这样可避免因为接收端口拥塞而导致丢包。
如果接收端口的拥塞已经消除(入口buffer中的数据低于一定的阈值)而此时pause-time还没有结束,该端口将发送一个pause-time为0的PAUSE帧,通知对端开始发送数据。
PAUSE帧的格式在802.3 X中定义:目的地址为多播地址01-80-C2-00-00-01;源地址为源端口的MAC地址;类型/长度域为88-08,表示MAC控制帧;2字节的MAC操控码为00-01,表示PAUSE帧;2字节的pause时间,指示对端端口暂停发送的时间,该域为0表示通知对端暂停发送的端口可以开始发送数据。
图3 PAUSE帧结构
端口流控包括几种不同的模式:非对称(Asymmetric PAUSE)、对称(Symmetric PAUSE)、完全(非对称+对称 Both Asymmetric And Symmetric PAUSE)。
其中非对称表示该端口在拥塞时可以发送PAUSE帧,但不能处理接收到的PAUSE(丢弃或作为普通多播帧处理);对
称表示该端口既可以发送PAUSE也能够处理接收的PAUSE帧,完全模式只用于流控的自协商。
3.1.3 以太端口OAM
以太端口OAM功能在IEEE802.3ah EFM 以太网OAM标准定义,主要定义用于用户接入部分的以太网物理层规范,包括铜线、PON和光纤等以及接入部分的以太网OAM。
EFM定义的OAM 用于监视链路运行状态,如自动发现和连通性验证,时延、抖动和丢包率测试等以及改善故障定位能力, 是基于端口进行维护的,所以也称为端口OAM。
该标准定义的OAM机制只适用于单一链路,使用于传送网同接入网之间的对接,不能实现端到端的OAM机制。
以太端口OAM协议作为低速率协议不会影响到用户的数据流,OAM占有的带宽非常有限,通常情况下对链路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正因为以太端口OAM协议是低速率的,所以可以使用硬件或软件来完成,且以太端口OAM协议是相对于传输介质是独立的。
通过使用MAC地址,OAM 报文一般只会在MAC层处理,不会影响到Ethernet的其他层次。
下表是以太网端口OAM中定义的功能:
表2以太网端口OAM功能列表
新型以太网单板支持以太网端口OAM功能,为末端接入维护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如下图,通过以太网端口OAM功能,实现对接入的Modem或PON等接入设备进行监控管理(当然,前提是对接设备也支持802.3ah协议)。
图4 基于802.3ah实现对末端设备的管理
3.2 业务流处理
3.2.1 业务流分类和承诺接入速率
对以太网业务报文进行流分类,是实现QoS的前提。
新型以太网单板支持基于端口或端口+VLAN对报文进行分类,实现对用户接入数据流的区别对待。
业务报文在进行流分类后,再送到相应的流队列进行速率管理以及优先级队列处理。
对业务流的管理是通过承诺接入速率CAR实现的,CAR通常在边缘网络的接口处进行配置,用以限制输入流的速率,从而有利于网络的营运商更好地经营网络,提供有保障的网络服务质量。
CAR是通过令牌桶(Token Bucket Policing)机制来实现的,令牌桶是一个控制数据流量的很好的工具。
如示意图所示,当令牌桶中充满令牌的时候,桶中所有的令牌代表的报文都可以被发送,这样可以允许数据的突发性传输。
当令牌桶中没有令牌的时候,报文将不能被发送,只有等到桶中生成了新的令牌,报文才可以发送,这就可以限制报文的流量只能是小于等于令牌生成的速度,达到限制流量的目的。
图5 令牌桶原理图
CAR在标准组织Metro Ethernet Forum以及RFC均有定义。
基于双令牌桶的带宽管理是一种较为完善的CAR实现方式,其定义有四个参数CIR、CBS、PIR、PBS,对业务报文根据带宽限制参数满足情况可划分为三色绿、黄、红,其关系见下图所示。
图6 双令牌桶机制
报文速率小于CIR的被认为是绿色报文(通过),报文速率大于CIR小于PIR的被认为是黄色报文(降级),报文速率大于PIR的被认为是红色报文(丢弃),其中对报文是否进行着色是可选的。
华为新型以太网单板支持双速率三色双令牌桶算法,目前不支持对报文的染色功能。
3.2.2 VLAN技术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技术。
VLAN技术允许网络管理者将一个物理的LAN逻辑地划分成不同的广播域(或称虚拟LAN,即VLAN),每一个VLAN都包含一组有着相同需求的计算机,由于VLAN是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所以同一个VLAN内的各个计算机无须被放置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即这些计算机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理LAN网段。
VLAN的优势在于VLAN内部的广播和单播流量不会被转发到其它VLAN中,从而有助于控制网络流量、减少设备投资、简化网络管理、提高网络安全性。
IEEE于1999年正式签发了802.1Q标准,即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协议,规定了VLAN的国际标准实现。
802.1Q协议规定了一段新的以太网帧字段,如
下图所示。
与标准的以太网帧头相比,VLAN报文格式在源地址后增加了一个4字节的
802.1Q标签。
4个字节的802.1Q标签中,包含了2个字节的标签协议标识(TPID--Tag Protocol Identifier,它的值是0x8100),和两个字节的标签控制信息(TCI--Tag Control Information),TPID是IEEE定义的新的类型,表明这是一个加了802.1Q标签的报文。
图7 带有802.1Q标签的以太网帧
下图显示了802.1Q标签头的详细内容,该标签头中的信息解释如下:•VLAN Identified( VLAN ID ): 这是一个12位的域,指明VLAN的ID,一共4096个,每个支持802.1Q协议的主机发送出来的数据包都会包含这个域,以指明自己所属的VLAN。
•Priority:这3位指明帧的优先级。
一共有8种优先级,主要用于当交换机阻塞时,优先发送优先级高的数据包。
图8 802.1Q标签头
新型以太网单板支持VLAN技术,根据端口接入业务不同,可将端口VLAN属性划分为三类,又称端口Tag属性:Tag aware, Access和 Hybrid,其对业务处理方式见下表:
表3 不同TAG 属性下业务报文的处理
新型以太网单板同时支持VLAN 翻译功能(Vlan Translation ),提供对两个不同的网络的不同VLAN 的连接。
如下图所示, 某用户两地分部使用的VLAN ID 分别为100和200,用户希望对以上两个网络进行互通,则要求中间传送网络支持VLAN 翻译功能。
对于需要进行VLAN 翻译的业务,一般使用在EPL/EVPL 的专线业务中,对于EPLAN/EVPLAN 的业务,为了明确唯一的VLAN 域,一般不使用VLAN 翻译的功能。
图9 VLAN 翻译的应用
3.2.3 QinQ 技术
VLAN 是随着以太网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局域网技术,当以太网由局域向城域和广域扩展的时候,VLAN 作为一种局域网技术,其限制就暴露出来了,VLAN ID 只有12位,也就是最多只能支持4096,去掉0和4095不使用外,它只能支持4094
个VLAN,对于局域网是足够了,对于城域网是完全不够的。
为了解决VLAN不足的问题,出现VLAN嵌套技术(Stackable vlan),对进入网络以太网数据报文进行重新添加VLAN标签,而不管报文中原来是否带有VLAN标签,通过这个添加的VLAN标签起到用户隔离的作用。
Stackable vlan技术实现了用户VLAN的扩展和隔离,突破了VLAN数目的限制,使得用户数据更安全可靠。
QinQ技术是Stackable VLAN嵌套技术的另外一个常用名称,QinQ技术同时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如802.1Q in 802.1Q 、Tag in Tag、StackVLAN、VLAN VPN、SVLAN 等。
在标准IEEE 802.1ad Provider Bridge Network提供者网桥网络中描述了QinQ 的实现。
下图显示了QinQ报文格式。
图10 封装了外层VLAN Tag的报文
QinQ协议是一种简单而易于管理的协议,它不需要信令的支持,仅仅通过静态配置即可实现。
因为不需要信令的支持,基本不存在互通的问题,华为和大多数厂家的设备在QinQ模式下面,ETYPE位置仍然采用传统VLAN的0x8100来标识,但少数厂家采用其他的值如0x88a8等来标识,这种情况下,华为提供了灵活配置的方式来适配,确保和所有厂家的QinQ都能互通。
QinQ技术可以灵活的应用于专线和二层业务应用中,下图显示了一个在专线传送中通过QinQ技术实现VLAN扩展的一个实例。
图11 QinQ技术应用实例
3.2.4 MPLS技术
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一种用于快速数据包交换和路由的体系,它为网络数据流量提供了目标、路由、转发和交换等能力。
更特殊的是,它具有管理各种不同形式通信流的机制。
MPLS 独立于第二和第三层协议,诸如ATM和IP。
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将IP地址映射为简单的具有固定长度的标签,用于不同的包转发和包交换技术。
在 MPLS 中,数据传输发生在标签交换路径(LSP)上,LSP 是每一个沿着从源端到终端的路径上的结点的标签序列。
MPLS 标签结构:
20232432 bit
Label Exp S TTL
∙Label―Label值传送标签实际值。
当接收到一个标签数据包时,可以查出栈顶部的标签值,并且系统知道:A、数据包将被转发的下一跳;B、在转发之前标签栈上可能执行的操作,如返回到标签进栈顶入口同时将一个标签压出栈;或返回到标签进栈顶入口然后将一个或多个标签推进栈。
∙Exp―Experimental, 协议中没有明确,通常用作业务优先级CoS(Class of Service)。
∙S―栈底。
标签栈中最后进入的标签位置,该值为0,提供所有其它标签入栈。
∙TTL―生存期字段(Time to Live),用来限制转发的跳数。
在MSPT新型以太网设备上,通过引入MPLS标签技术,建立起端到端的标签交换通道,也就是实现了通过私有的隧道技术在公共数据网络上仿真出点到点的业务专线连接,从而实现了VPN网络。
其中标签的作用有两个:(1)在多个VB的业务映射进同一VCTrunk时,区分不同用户的业务流;(2)在同一个VB相同vlan的业务映射进同一VCTrunk时区分不同的业务流。
图12 MPLS标签的应用
上图中,两个站点间的VCTRUNK通道构成一个LSP,通过对不同Port数据封装上相应的标签(Tunnel+VC),达到数据共享带宽,并且相互隔离。
3.3 业务转发
3.3.1 点到点纯透传
图13 以太网私有专线业务应用图
如上图所示:A公司在两地之间有分公司,分别接入到站点1、2,站点1、2之间通过一条VCTrunk相连。
B公司在两地之间有分公司,分别接入到站点1、3,站
点1、3之间通过一条VCTrunk相连。
该组网方式完成不同节点之间的业务透传,不同的用户占用不同的物理通道,在物理上是完全隔离的,类似DDN组网方式,构建用户EPL网络。
3.3.2 点到点虚拟透传
图14 以太网虚拟专线业务应用图
如上图所示:在节点1 和节点2之间,A、B两家公司利用VLAN标签技术共享一个VCTrunk,虽然两公司共享同一个通道,但是用户的业务是被标签完全隔离,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保证,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就好像是自己独占一个小于物理带宽的物理通道一样,实现虚拟专线业务,构建用户自己的私有虚拟网络。
同时对于B公司,通过虚拟专线实现了不同部门到总部的业务汇聚,并通过VLAN 实现了不同部门的安全隔离。
点到点的虚拟透传同时也可以使用QinQ/MPLS技术来实现,通过这两种技术可实现端口/带宽的共享,同时也可以解决VLAN数目有限的问题。
3.3.3 多点到多点纯网桥
图15 以太网私有局域网业务应用图
如上图所示:A公司在节点1 、2、3都有自己的分部,为实现不同分部之间业务的互通,通过纯网桥实现多点到多点的业务连接,用户独占带宽,安全性好。
纯网桥基于IEEE 802.1D实现,实现了标准的EPLAN业务,其特点是不区分用户和VLAN标签,在一个网桥内的所有报文交换都共享一个网桥,网桥内的数据帧直接根据MAC地址转发,即通常所说的SVL地址学习方式。
从运营商角度来看,其某些用户,由于某些原因,并不希望向运营者透漏自己的VLAN信息,如银行等用户,出于安全的考虑,拒绝向运营商透漏VLAN信息。
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实现基于VLAN过滤的二层交换,而只能使用基于MAC的交换,即纯网桥技术。
在多点到多点私有局域网业务中,某些场景下会要求某些接入点之间互相隔离,如下图所示,该场景下,要求各营业点业务可以到达支行,但各分支点之间不允许互相访问。
新型以太网的hub&spoke功能可以满足该场景的要求。
Hub&spoke定义的是一种网络拓扑结构,并把处于中心的节点称为hub节点,边缘节点称为spoke节点;而在华为MSTP设备中,hub&spoke定义的是为支持hub&spoke拓扑结构,在MSTP的以太网传送单板节点实现的端口隔离技术。
参考下图,在该传送节点连接hub节点的端口称为hub端口,连接spoke节点的端口称为spoke端口,hub与spoke端口间业务可以互通,hub与hub端口业务可以互通,spoke与spoke端口之间业务是互相隔离的。
图16 hub&spoke功能在大客户专线的应用
3.3.4 多点到多点虚拟网桥
图17 以太网虚拟局域网业务应用图
如上图所示:A公司甲乙部门在节点1 、2、3都有自己的分部,为实现甲乙部门不同分部之间业务的互通,通过LAN实现多点到多点的业务连接,同时为提高
带宽利用效率,节省租用带宽,甲乙部门共享相同的网络VCTrunk资源,实现了多点到多点的虚拟的局域网业务传送。
多点到多点的虚拟网桥(Virtual Bridge)技术实现了EVPLAN业务,其可以基于IEEE 802.1Q添加一层VLAN实现隔离,也可以基于QinQ或MPLS标签实现隔离,虚拟网桥的MAC地址学习是基于VLAN+MAC的,网桥内的数据帧根据VLAN+MAC来匹配转发,即通常所说的IVL地址学习方式。
在虚拟网桥业务中,不同业务流在接入侧或者网络侧均可实现带宽共享,实现业务汇聚,节省端口资源。
华为新型以太网同一单板可以同时支持多个虚拟网桥VB。
在城域网的应用中,VB是基于用户划分的,即: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独立的VB,其中包含多个VLAN标签和MAC地址。
由于各个VB之间相互隔离,不同的VB可分配相同的VLAN而互不影响。
在多点到多点虚拟局域网业务中,某些场景下也会要求某些接入点之间互相隔离,基于虚拟网桥的hub&spoke特性可以满足该需求。
3.2.5 点到多点VCG静态组播
基于频道切换速度等因素的考虑,目前业界普遍认可将BTV组播视频业务PUSH 至网络边缘设备(一般为DSLAM设备)的方式,由DSLAM控制视频业务的发放。
其中,PUSH方式是指,BTV组播业务与请求控制业务分离,BTV业务为单向广播,将业务流发送到每一个边缘DSLAM,请求控制单独由单播报文进行控制流的交互业务处理,由DSLAM根据控制报文确定如何对业务进行处理。
MSTP设备可以采用PUSH方式分发业务,不参与分发控制。
在传输通道上,利用现有的SDH TDM交叉系统,通过基于VCG的复制来实现业务的多播分发。
VCG静态组播的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