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DNA看人种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从DNA看人种历史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对DNA分子的直接研究成为可能。
起先,一些
有具体功能的基因的多态性(即人与人有差异)得到了关注。
研究得最多的是人
类特异性免疫蛋白基因HLA。
他的确有相当多的类型,可以观察到大量群体间
的差异。
但由于与重要的人体功能有关,所以它的变异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
无法与人群的分化完全同步。
其实,《人类基因组计划书》的完成使人们发现,在人类冗长的DNA分子中,有具体表达功能的基因只有三万个左右,而大部分
的区段都只是填充基因组或维持分子结构的无意序列。
这些序列的变异往往不
会影响正常的人体功能,所以可以自由的与人群分化同步。
然而,不管有无功能,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序列都会碰到混血的难题。
人类基因组主要分成23段,每一段构成一种染色体,其中22种是常染色体。
每种常染色体在每个人体内都有一对,其一来自母亲,另一来自父亲,但在继续传给后代时,父母双方的染
色体会打断而后重新拼接,即重组。
所以不同位置的突变之间毫无关系,其组
合完全没有意义。
于是,人们自然开始关注没有重组现象的区段,其一是线粒体,其二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NRY。
线粒体是男女都有的,但不管男女都来自
其母亲,男性的线粒体无法传给后代(线粒体位于细胞质里,男女交配授精过程中,精子细胞只有细胞核和卵细胞核融合,精子的细胞质包括线粒体被排除在
卵细胞之外),所以人们的线粒体都来自其女祖先,自然不存在重组。
NRY则只
有男性体内存在,更无法重组。
这种不重组的区段,最大的优点是其上的突变
是紧密相关的,每一个突变都代表着整个区段的特性。
先后发生的突变,也会
有上下游关系。
这样,不仅突变的谱系清晰,不同性质的突变,在研究时也可
以相得益彰。
相关联的突变构成的组合结构叫做单倍型。
而每种单倍型的发生
年代可从其相关的"时钟"标记计算得到。
这样,只要民族群体有特征单倍型,
其发生渊源和年代就可推断。
但是这种构成单倍型的突变,必须保证只出现一
次而且不会变回去,不然各种单倍型就不能保证其发生的独特性(同一种单倍型如有不同的来源,便不能据以分析群体发生的关系),有一种突变"核苷酸多态SNP"就符合这种要求。
各SNP构成的某种单倍型都是单一来历的,NRY上的SNP 单倍型就是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体现出极丰富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另一种突变
标记"短序列重复STR"与SNP单倍型相粘连时,就成了天然的"时钟"标记。
在
一个固定的基因位置上,有一种特定的短序列重复了几遍,有如火车车厢。
每
次突变都会增加或减少一节,而这种增加或减少是随机的。
所以,同一个祖先
的不同个体的同一STR位置,可能有不同的重复数。
因为突变的速度是可知的,所以我们只要寻找到最大的重复数差异,再加上其它一些参数,就可以推算出
他们共同祖先的生活年代。
不同位置上的STR,也可以构成单倍型。
当几个STR 同时随机增减时,奇妙的效果产生了。
从最古老的单倍型开始,向不同方向产
生差异越来越大的单倍型。
在特定群体中观察到的中央单倍型总是最古老的,
这就象一点墨水在清水中静静的扩散,色迹的中心必然是墨滴的最初位置。
而
根据扩散的半径,也可以计算扩散持续的时间。
由于STR的突变机率比SNP大
得很多,所以在同一种SNP单倍型的个体中分析STR的网络关系,就可以计算SNP的发生年代。
这样,我们就掌握了民族遗传分析的两大利器。
由于技术难
度不同,最早研究的非重组区是线粒体。
在分析了遍及全世界的几千个人的线
粒体之后,1987年,RebeccaCann发现线粒体的系统发源于非洲,这一学说被
称为"非洲夏娃说",这项研究揭开了遗传学方法探索人类史前历史的序幕。
从
现代人的线粒体发现现代人类起源于十万年前的非洲,那么其它大陆上更早时
期的古人类句必然是已灭绝的旁支。
这与古人类学界原有的普遍观点不合,因
此引发了很多争论。
但是,对欧洲尼安德特人骨骸DNA的分析,证实了他们的
确与现代人没有传承关系,两个学界的认识也渐统一。
但是,由于线粒体的特
殊性质,它的突变过快而且长度太短。
这使得它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而且在
群体间的分布格局较乱,这一切则由NRY来捕捉。
NRY上不断有新的SNP,到2001年,斯坦福大学的PeterA.Underhill等在全世界人群中发现了218个SNP 位点,构成了131种单倍型。
这些单倍型构成的谱系与线立体谱系的共同之处,也是证明现代人十万年前发源于非洲。
首先通过与黑猩猩等人类近亲的相关区
段的比较,我们找到了人类谱系的"根"的方向,因为SNP的特异性,人类的
SNP位点,在黑猩猩的对应位置上必然未突变。
所以与黑猩猩单倍型最接近的
人类SNP单倍型,必然是人类最古老的形态。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
的人类的单倍型演化出来。
结果发现所有最早演化出来的新态都保存在非洲,
而非洲之外的人类的单倍型形态只是较晚(约12万年前)发生的一小支。
这说明现代人最早(约15万年前)的演化过程发生在非洲,直到大约12万年前,才有
一小部分人走出非洲,向全世界扩散。
这种结构在NRY的谱系中表现得比线立
体清晰和稳定得多。
由于NRY是纯粹父系遗传的,所以这种非洲起源假说被称为"非洲亚当说"。
人们往往对非洲人的黝黑肤色难以认同,其实现代非洲人以
不是世界上其它人种的直系亲属。
只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西非洲的黑人(Y
染色体单倍群E)掌握了农业技术,人口增长而后扩张,才把东非洲等地的浅色的"我们的近亲(Y染色体单倍群A和B)"取代了。
而由于欧洲人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西非洲的这种取代,就被打乱而未能完全完成,所以南非的土著肤色不太黑。
东亚的古人类学界至今还有人不相信。
北京猿人竟然不是我们的祖先。
但是在这里,的确没有找到10--4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看起来这里的古人种,在约10万年前就灭亡了。
在之后的几万年冰河时期,东亚大地寒冷而寂寞,直到四万多年前,来自非洲的现代人重新发现了这块大地。
人的血型的一大特点是:终身不变,且能遗传。
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父亲双方各遗传一种基因给子女,子女的血型里就包含着这些基因,因此,每个人的血型既受之于父母,但又不同于父母,通过验血型可以认定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关系。
而且,人类的这种血缘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人类祖先从猿人分化出来时,一种叫Gm血型的因子已形成,它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可见,在血型里,不仅有父母的标记,而且还有老祖宗的标记。
人体血型主要有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血清血型和红细胞酶型五大类,总共有500种以上。
ABO血型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ABO血型仅是红细胞的血型,而携带着人类种族特征的血型是血清的血型。
血清血型要比红细胞血型复杂,它有几十种之多,其中,叫做Gm的血清血型(双倍体遗传的常染色体基因)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Gm血型的种族差异,表现在组成Gm血型的各个因子上。
组成Gm血型的各个因子,目前世界上已检出的是18个,其中有的因子是不同人种所专有的,如fb因子只存在于白种人,st因子为黄种人特有,C3因子仅见于黑种人等等;此外,在同一人种的不同民族中,Gm因子的基因频率具有特定值,即是占有某种Gm因子的人数在总人数中占有比较恒定的百分比。
如我国的壮族,具有afb因子人的百分比总在80%左右,而维吾尔族人中是7%左右。
由基因频率特定值可以确定民族间的血缘关系。
Gm血型的这两大特点,是至今发现的人体500多种血型中独一无二的。
这使它成为研究种族关系的重要依据。
人类的东非祖先的一支后裔Y染色体单倍群突变为A-M91。
12万年前,人类的东非祖先的另一支后裔Y染色体单倍群突变为B-M60和M168。
M168继续突变为三个分支:C-M130、P9(YAP)、F-M89。
P9(YAP)又继续突变为D-M174和E-M96(SRY)。
10万年前,C和D(Gm血型是ag)最先走出非洲,形成棕色人种。
他们沿着印度洋岸边,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
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来到了印度,形成了前达罗毗荼人
ag/axg。
前达罗毗荼人是所知的棕色人种中文化发展的最为先进的一支,与后
来的L共同创造了哈拉巴文化接着,棕色人种东继续东进,到了东南亚。
当时
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好多,巺他群岛与中南半岛连成一片,澳大利亚和伊利安
岛以及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岛屿也连在一起。
6万年前,棕色人种到达并占领了
这片地区。
到后来海平面抬升以后,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远离亚洲大陆,棕色
人种在这两块孤立的大陆上居住到了现在。
4万多年前,棕色人种又北上占领
整个东亚大陆,创造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如山顶洞人、资阳人。
当
时的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美洲与亚洲都是连在一起的,棕色人种沿着今对马
海峡到达日本,成为绳文人,并且沿着今白令海峡到了美洲。
中国北方(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外蒙古、朝鲜)的棕色人种,与2万多年前之后从中亚零星迁入的吐火罗人『按:吐火罗最初源于语言学研究,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对不对还
是二说,中国学者倾向于叫它焉耆龟兹语,吐火罗人何时迁到新疆没有定论(但肯定是在印欧语形成之后),不知道本文作者是否在臆断,抑或此处的吐火罗是个人种学的概念,和说焉耆龟兹语的人不是同一个民族,个人猜测黄帝可能是
焉耆龟兹人的同族,这种语言属于印欧语西支和拉丁语日耳曼语等有密切关系,虽然焉耆龟兹人地处今日中国境内,但和印欧语东支的伊朗印度语差别很大,
英国语言学家w.亨宁认为他们是灭亡苏美尔阿卡德王朝德蛮族kutim人.逐渐
融合形成了阿尔泰民族(Gm血型是吐火罗ab3st+棕色人种ag/axg),所以阿尔
泰民族Y染色体特色单倍群以C为主,以P为辅。
在东北、华北,吐火罗的因
子特别少,形成通古斯群(比较纯种的棕种人,Y染色体单倍群基本是C);在蒙
古高原东部,吐火罗与棕色人种在人口比例上平分秋色,形成蒙古群(Y染色体
单倍群C和P各占一半);在新疆、蒙古高原西部、黄土高原,吐火罗的影响力比较深,形成突厥群(Y染色体单倍群是C和P)。
此时整个东亚、南亚大陆及澳洲只分布着棕种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C、D型。
今天,C只在亚洲和美洲土著有
发现,里海以西没有C的存在。
D可能先于C来到东亚大陆,是东亚最早的原
住民,后来到达的C对其进行了驱逐与覆盖。
所以D只分布在边缘的岛屿和高
寒的西藏。
2、白种人7万年前,黄白种人F-M89(P14)(Gm血型是ab1b3)也离
开非洲,他们没有走海岸线,而是走陆路,6万年前到达西亚(苏美尔、伊朗、
巴基斯坦)并定居在那里,形成欧亚人群(Gm血型突变为afb1b3)。
目前,F占
德拉维达(达罗毗图)诸民族的13%、印度印欧语系的3%、伊朗族的5%、乌孜别
克族的7%、哈萨克族的4%、喀山鞑靼的4%、吉尔吉斯族的2%、阿尔泰族的2%、藏族的1%、蒙古族的1%。
接着,G-M201、H-M69(M52)、J-M304(1212)从欧亚人
群分离出去,G-M201迁移到意大利、小亚细亚、伊朗,今天的意大利族的6%、
伊朗族的4%、土耳其族的7%拥有G;H-M69(M52)迁移到印度,今天操印欧语系
的印度人的20%、德拉维达(达罗毗图)诸民族的18%拥有H;J-M304(1212)是阿
拉伯的祖先,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今天中东阿拉伯族的48%、埃塞俄比亚族
的15%、达罗毗图诸民族的12%、维吾尔族的10%、哈萨克-吉尔吉斯族的5%、
乌兹别克族的8%、蒙古族的2%、回族的8%、俄罗斯族的3%、土耳其族的25%、伊朗族的12%、意大利族的20%、墨洛哥的15%、苏丹的10%拥有J。
I-
P19(M170)也从欧亚人群分离出去,迁移到北冰洋沿岸,今天冰岛族的37%、苏
格兰族的20%、挪威族的30%、拉普人的30%、德意志族的25%、西班牙族的12%、西班牙族的15%、意大利族的15%、伊朗族的14%、中东阿拉伯族的5%、
俄罗斯族的18%、土耳其族的15%、喀山鞑靼的15%、涅涅茨人的6%、鄂温克族
的6%、科里亚克族的7%拥有I。
K-M9也从欧亚人群分离出去,由于东部高山的
影响,K-M9分为两个方向继续向东迁徙,一部分L-M20(M11)向南,进入印度次
大陆。
今天,印度操印欧语系的人26%、操德拉维达(达罗毗图)语系的30%、维
吾尔族的3%、乌孜别克族的2%携带L,中东人也有1-2%携带L。
3万年前L与
从南部沿海进入印度的"海上移民"棕色人种C4、C5遭遇,其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新来的侵略者L与棕色人种的女人们交配,而那些棕色人种的男人们则大
部分遭到杀害。
今天C4、C5占整个印度(包括印欧语系和达罗毗图语系)诸民族
的比例为5%,但在个别达罗毗图语系民族中比例达到20%。
今天的德拉维达(达
罗毗图)诸民族就是L、H与C、F的融合。
K-M9另外一部分M-M5(M4/H17)继续
东进,来到澳洲,今天伊里安查亚的70%、巴布亚新几内亚的34%拥有M。
K-M9
的另外一部分K则进入澳洲和中国,今天苏门答腊岛的15%、婆罗洲的16%、伊
里安查亚的5%、巴布亚新几内亚的59%、澳洲土著的25%、汉族的10%拥有K。
K-M9另外一部分P-P27(M45)于3.5万年前向北面的兴都库什山走去,继续向北
进入中亚里海北岸游牧,即今天的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西支染色体突变为R-
M207(M173),Gm血型由afb1b3突变为fb1b3。
公元前3000年,印欧语系西支
R1b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扩张。
西支一路到了希腊,西支二路到了意
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
西支三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
不列颠诸岛(凯尔特人的祖先)。
西支还有两路北上到了东欧波罗的海,西边的
为日尔曼、东边的为斯拉夫。
这些西支白种人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
土著(尼安德特人),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
公元前1000年,最后一拨印欧
语系西支R1a(M17/H16)也离开里海北岸的故乡,一路南下分别占领了伊朗、苏
美尔、阿富汗和达罗毗图语系的印度,他们都号称雅利安人。
这拨人里面还有
一部分(RxR1)从印度出发,继续往西南行进,远抵喀麦隆。
今天,冰岛族的40%、苏格兰族的75%、德意志族的48%、西班牙族的65%、意大利族的44%、挪威族的25%、俄罗斯族的6%、土耳其族的14%、涅涅茨人的4%、塞尔库普人的4%、拉普人的6%、中东阿拉伯的5%、伊朗族的5%、喀山鞑靼的4%、乌孜别克
族的7%、维吾尔族的17%、回族的12%携带R1b。
今天,俄罗斯族的47%、挪威
族的35%、冰岛族的22%、德意志族的22%、拉普人的20%、印度讲印欧语的40%、讲德拉维达(达罗毗图)语的8%、阿尔泰族的50%、喀山鞑靼的18%、乌孜
别克族的18%、维吾尔族的18%、哈萨克族的5%、吉尔吉斯族的40%、涅涅茨人的10%、塞尔库普人的18%、拉普人的20%、伊朗族的13%、土耳其族的6%、中
东阿拉伯的2%、藏族人的5%、回族的5%携带R1a。
今天,德拉维达(达罗毗图)语的8%、印度操印欧语的3%、维吾尔族的4%、乌孜别克族的4%、吉尔吉斯族
的2%、哈萨克族的1%、土耳其族的1%、伊朗族的1%、澳洲土著的6%、喀麦隆
土著的45%拥有RxR1。
印欧语系东支染色体没突变,仍然是P,但Gm血型由
afb1b3突变为ab3st。
今天,P主要分布在中亚,其次印度的分布比例也较高(与中亚人历次军事南侵和商旅往来有关),最后中东与东亚也有零星分布(主要是当时中东和东亚人口众多,而当时的印度人口不算太多)。
印欧语系东支于2
万年前向东迁移,到达新疆及蒙古高原,称吐火罗人,他们后来全部同化于突
厥人、蒙古人之中,但却给其带来了P的染色体和ab3st的Gm血型,并使突厥人由棕种-黄种人变成为黄棕白混血人种。
西伯利亚最初是土著棕色人种C,后
来I又移民过来,再后来阿尔泰人(P、C)又移民过来,最后黄种人N也移民过来,最终融合形成雅库特人(N为主)、楚科奇人、科里亚克(N、C为主)人、尼
夫赫人、尤卡吉人、勘察加人等古西伯利亚人(北亚人)。
1.5万年以前,部分
北亚人(母系是黄种人但父系却是白种人P)又经过白令陆桥进入了美洲,成为
阿留申人、爱斯基摩人(N占50%,Q3占47%)、印地安人(基本上是Q3)。
北亚人
在向西伯利亚、美洲行进过程中,一部分到达美洲,Y染色体从P突变为Q3-
M3(H15);一部分从西伯利亚南下中原,Y染色体从P突变为Q1-M120,混入中
原通古斯,再后来成为东夷最西一部、最后成为今日河南汉族的一部分3、黄
种人5万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人群染色体突变为M214,接着又分为N、O,但Gm血型仍然是afb1b3,而没有
象印欧人一样突变为fb1b3。
N、O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进入东南亚,
这期间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种的基因。
剩余的N、O的另一支留居西亚(苏美尔、
伊朗、巴基斯坦)故土,到后来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克里特岛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万年前,在东南亚的密林里,N、O演变
为黄种人。
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棕色人种的对比中,渐渐占据了
优势,并最终将自己居住区域(华南-东南亚)的棕色人种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种族灭绝,而不是同化融合。
也就是说,此时华南南部和东南亚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2.5-3万年前,黄种人并分化成了沿海支、
内陆支、乌拉尔支。
内陆支黄种人又称南亚(百濮)/澳斯特罗-亚细亚,形成于
缅甸一带,并散布于整个中南半岛(除占城)、中国云南省、广西省和海南岛,
今中国的佤-德昂-布朗、缅甸-泰国的孟族、柬埔寨的高棉族、越南的京族、马六甲族、尼科巴族、印度的蒙达族、斯里兰卡的维达人都是其后代。
由于历史
比沿海支稍长,渐渐形成了更多的基因突变,南亚(百濮)的Y染色体特色单倍
群为O2(包括M88/O2a1+M111)和O3(包括M7/O3d+M134/O3e)。
百越民族中,泰
国泰族的65%、中国壮族的35.95%也是O2的后代。
沿海支黄种人又称百越(侗台)南岛,Y染色体单倍群是O1-M119(包括M50+M110/O1b+M103)。
沿海支黄种
人最初在越南占城一带形成,其中的百越民族离开占城北迁至广东(如柳江人),其中的南岛民族离开占城南迁至马来半岛。
在广东,百越民族居住了几万年而
没有外迁,因此发育出了统一的体质和文化。
百越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壮
傣和黎的祖先,北部是侗水和仡央的祖先。
当时,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
万年)不仅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陆边缘延伸,另一个效应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积雪冰封,使得南岭等山脉成了黄种人向北进入长江流域的天然障碍。
1万
年前,冰期结束,使得黄种人大量北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新石器时代,农业
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黄种人中燃烧了起来,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被拉动了。
黄种人的北上分两条路线进行。
西部内陆支的百濮民族通过贵州、四川这条路
线北上,并且分出了两支。
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豫中、东抵鄱阳湖的广大地区),形成南蛮(苗瑶),Y染色体是O2a*,后来汉藏部落O3d混入南蛮,而南蛮的O2a1则脱离南蛮混入南越。
南蛮先后创造了石门皂市下层文化(为前5000)
→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岭(湖北京山县)文化(前3000-前2000)→
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前2400,与中原龙山文化有较大区别)四种新石器文化。
百濮另一支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北上,(另一种途径折返向西经喜马拉雅山南麓达阿富汗,然后经新疆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东进)来到了黄河上游地区,形成了汉藏民族,Y染色体是O3,特别是O3e(M134)。
由于广西、云南、中南半岛、海南居住着百濮,湖南北部居住着苗瑶,所以东
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最早的扩散方向是空旷无人的东北和正东。
北部百越(以
M119亚类型M110为特色)向东北迁徒进人江西,形成干越。
干越一部溯长江而
上向西远迁到贵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时建立了夜郎国。
在商末,楚
国发动了对江西干越的征伐,干越大部分人退到广西梧州,被称为骆越。
秦汉
时候,部分骆越迁到了广西北部的融水一带,又渐向贵州移动成为今天的水族。
宋代受越南侵略军的侵扰,骆越又从梧州北上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带,成为今天的侗族。
部分干越后来东迁进人浙江,形成了于越,在太湖平原和宁
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
于越先后创造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前
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期,为前4300~
前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与山东龙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联系)、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3000年)。
于越民
族继而又从江苏进入山东,与当地的苗瑶、通古斯融合创造了先东夷文化。
南
部百越(混入了部分苗瑶的O2a1-M88)部分也在北部百越离开后一段时间开始内
开始东进,到达福建和浙南,形成后来的闽越和东瓯。
西汉南越灭国后,汉朝
时武帝灭南越,南越开始大规模西迁,到唐朝时进入西双版纳、老挝、泰国。
1215年更从云南的勐卯国(现云南德宏)西迁至印度阿萨姆省建立了阿含Ahom
王国。
南越小规模进入海南岛也较早,但是大规模进入海南是较晚的事,形成
黎族。
台湾原住民是不同时期沿不同路线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少部分属于南越,大部分属于北越。
今壮族的17.9%、泰国泰族的10%、越南京族的7%、柬埔寨
高棉族的8%、土家族的20%拥有M119。
同属黄种人东部沿海支的南岛民族,与
同胞百越民族相反,他们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广阔的大洋进发。
公元前3000
年之后,逐渐从占城、马来半岛扩散到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
公元后又进
一步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吉尔伯特(基里巴斯)、关岛查
莫罗、加罗林群岛(波纳佩-雅普-特鲁克)、帕拉乌、瑙鲁]、美拉尼西亚[斐济、莫图、雅比姆、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波里尼西亚[新西兰毛利、乌维亚、
萨摩亚、汤加、图瓦卢(艾利斯)、钮埃、库克群岛拉罗通加、社会群岛塔西提、土阿莫图、马克萨斯、夏威夷]。
4、黄种人进入北方取代棕色人种1万年前,沿海支、内陆支的黄种人分别
北上,阿尔泰在与吐火罗人(Y染色体单倍群为P)第一次混血的基础上,又与当
时北上的两支黄种人发生了第二次混血,形成黄棕混血的黄种人北亚人种。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