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选择题考前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选择题考前指导
总说:【小说阅读】
一、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
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
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
1.环境
“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
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
6.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分类:【小说阅读】
一、2022高考小说阅读客观题高频错误汇总(选择题)
客观题(选择题)的设置,更有利于考生以题读文,为全面理解文本打开了一扇大门。
解答小说文本的选择题,要着重了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什么)和艺术特色(怎么写)两个方面。
老高考全国卷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依然为四选一的形式,一道选择题,题干要求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高考全国卷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依然为四选一的形式,两道选择题,题干要求分别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思想内容”方面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环境特点及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等;
“艺术特色”方面包括人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情节结构的技巧及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主要扣住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及技巧等几个关键词来命题: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语言理解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设错角度】
1、情节设错。
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应对技法:细读选项,找出关于情节的敏感点,确定原文区域;然后根据相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作用,最后再与选项比对,看表述对象或内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2、人物形象设错。
选项中对人物性格特点或对人物的作用解说错误,要么将次要的解说成主要的,要么故意夸大人物作用,要么无中生有。
应对技法:首先阅读选项,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相关区域;再根据小说主旨判断出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及其作用;最后两相比对,判断表述对象是否一致,作用是否分析得当。
3、典型环境设错。
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错误。
应对技法: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区域,区分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根据环境的氛围,从形、声、色等角度来判定其特点;最后再根
据特点考虑其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的作用,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4、主旨或情感设错。
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或情感理解分析有误,或曲解或拔高,甚至是无中生有。
应对技法:通过快速读文本环节,把握小说主旨,与选项中表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进行比对,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5、艺术技巧或语言特色设错。
选项对小说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表现主旨等方面所用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断或解说错误。
应对技法:细读选项,明确原文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与选项关键词作对比,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解题方法】——选择题解题“3步骤”
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
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
圈画出重点信息,如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语言、人物、环境、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的选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应特别关注标注的信息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逐项排除定答案
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笔记整理】
小说阅读之 客观题(选择题)
设错角度(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及技巧)
1、情节设错。
曲解作用,颠倒顺序,夸大情节,无中生有。
2、人物形象设错。
性格特点,人物作用,次要主要,夸大作用,无中生有。
3.典型环境设错。
特点作用,描写手法。
4.主旨或情感设错。
曲解拔高,无中生有。
5.艺术技巧或语言特色设错。
手法技巧;叙述语言、人物语言。
解题步骤
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第三步:逐项排除定答案。
【真题示例·现场演练1】
方法:对文本细节内容的理解,对主要表现手法的细致推敲。
雨中
[日本]大西赤人
①(此处各段添加了段落序号)开车后不到一小时,雨下得更大了。
我放慢车速,和前头的车稍稍拉开一点距离,只见前边的尾灯在大雨中影影绰绰……刚巧碰上路口亮着红灯,我打了个呵欠,揉揉双眼。
②严格说来,现在我是违章的。
我正带醉驾车,虽然只喝了两三杯斟得不算满的啤酒。
自从三年前夏天患肝痛以来,我差不多戒了酒。
但是,遇到今晚这种情况,需要到饭馆那种地方去商量点事儿什么的,就得凑凑兴,不得不陪着喝上两杯。
③ 戒酒后,每逢这种场合,我都主动充当高级出租车司机的角色,用自己的车送上司回家,颇得上司欣赏。
今晚也同样,这不,刚刚把部长送回家了。
本来开车时,我满以为只喝了一点啤酒,那点醉意马上会消失的,不料,部长刚一下车,驾驶座上只留下我一个人时,全身骤然瘫软下来。
不,我没醉,大概是太疲劳了吧。
④ 我在中坚商社担任部长助理,在持续不断的慢性经济萧条中,终日疲于奔命。
公司业务不景气,公司内部甚至传出风声,说要裁减职员。
儿子哲夫明年即将考大学,现在正是紧要关口。
我已年过四十,如果被裁下来,那可太糟了。
因此,我拼命地干着。
⑤车从大马路拐向我家所在的方向。
街上阒无人迹。
这没什么奇怪的,雨这么大,加之又已过十一点。
随着家门的临近,我的睡意越来越浓。
首
⑥我朦朦胧胧,漫不经心地将车向狭窄的十字路口左侧拐去,突然,车灯光柱的前端浮现出一个黑影。
我慌忙紧急刹车,可已经迟了。
车明显地震动了一下,无力地停了下来。
⑦我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摇下车窗,把头伸到雨中。
我悄悄向后望去,沉沉夜色中只见一个人倒在后轮和保险杠之间。
一把伞正好盖住了他的身体,其余什么都看不见。
我下意识地去开车门,手刚摸到门柄,又僵住了。
⑧霎时,各种想法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中转动起来。
我又看了看那倒着的人影,那人似乎在轻轻蠕动着。
我飞快地摇上车窗,周围依旧空无人影,路旁的房子里也没人出来。
我重新握住方向盘。
踩下油门。
“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两个讨厌的词眼涌上心头。
总而言之,要让警察知道就麻烦了,毫无疑问,责任该由我负……
⑨我离开那儿,莫名其妙地绕远道回到家。
我定定神,按了门铃。
里面响起妻子直子的脚步声门开了。
⑩“啊,你回来了,我还以为是哲夫呢!”
⑪“哲夫?他出去了?这么大的雨?!”
⑫“是啊。
他说收音机的电池没电了,到自动销售机那儿去买几节。
我让他明天再去,可是……
⑬我突然不安起来,莫非……我又回忆了一下刚才那人影的样子。
衣着什么的都没看见。
伞呢?那伞倒确实是把大黑伞,可也算不得特殊,不能说是特征。
直子和我说话,我心不在焉地应答着,一个劲儿竖着耳朵听门铃响没响,可是,传入耳膜的只有哗啦啦的雨声。
⑭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响了。
我的掌心猛地沁出了一阵汗来。
直子出去接电话。
⑮“这么晚了,谁还打电话来?喂,我是宫田。
嗯……嗯……啊?”
⑯直子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
⑰我撞了自己的儿子,然后逃走了。
虽然电话通知说没有生命危险,但我怎么也打不起精神自己开车了。
我安抚着激动的直子,叫了出租汽车。
十分钟后,车向医院驶去。
三四分钟后,便到了久保田外科医院。
我们被带到急救室。
哲夫正躺在床上,和坐在旁边椅子上的巡警谈着话。
⑱听护士说,还算幸运,哲夫伤不重,左腰部分被车身擦肿了,右肘被保险杠狠撞了一下,断了,流了好多血。
为了安全,今晚暂时让他住院观察。
⑲“你还没回忆起那车子的特征吗?再想想看。
⑳巡警正在询问哲夫。
我的心突地一下抽紧了。
21“那是一瞬间的事,加上当时我疼极了,糊里糊涂的。
”
22我松了口气,太可怕了。
23“说得也是啊。
但是,把人压了,还逃走,实在太卑鄙了。
明天也行啊,要想起什么线索,请和我联系。
”
24巡警留下这句话,走出病房。
我和直子一块儿把他送了出去。
回到病房,哲夫已坐了起来。
25“能坐起来吗?"
26“不要紧。
口真渴啊!接待室有自动销售机,给我买点儿汽水吧!”
27“我去吧。
”
28我正想抬脚,直子已抢先一步走出了门。
我害怕单独和哲夫呆在一块儿,含糊地嗫嚅着:“稍等一下……”便想到走廊上去。
这时,哲夫开口了。
29“爸爸!”
30“嗯?”
31“那辆白色的'红焰’牌。
”
32“……”
33“1975年型的。
”
34“……”
35“车号是7604。
”
36“哲夫!”
37那是我的车!哲夫什么都知道,可他什么都没说。
38“真糟糕,天太黑,我没认出你,所以,把你扔在那儿了……幸好伤不重。
你没说出我,实在太对不起你了。
”
39这时,我第一次正视哲夫的眼睛,我一句话都说不出了。
40“我买了柑子和葡萄……”
41直子回到病房,她像是看到了什么异样的东西,极不自然地打住了话头,沉默下来。
42哲夫看着我,他的视线犹如绵绵不绝的冷雨,立即,我感到一股彻骨的寒气,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
我呆呆地伫立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四自然段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很重要,它为哲夫的出场和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
B.“我”开车撞到人原因诸多,使得这场车祸不只是一则生活奇闻、一幕家庭悲剧。
C.儿子有意支开母亲,直子也善解人意,打断了“我”与儿子的对话,化解了尴尬。
D.“我”心灵受到多次猛烈轰击,情境不同并不显重复,反而一次比一次强烈深刻。
【解析】夸大情节: 理解故事情节,就要细读故事情节内容,做出客观判断,判断的依据就是文本,不能想当然。
焦点:孩子的妈妈直子知不知“我”撞伤了儿子这件事?当然不知道。
所以就不存在“善解人意”“化解尴尬”一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既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又便于展现主人公“我”的内心世界。
B.小说开头段的写法正似一个精神恍惚者的喃喃自语,恰与“我”当时的身心状态吻合。
C.小说中的对话设计颇具匠心,看似平淡简短却又耐人寻味,既符合生活真实又意蕴丰富。
D.肇事者与受害者关系特殊,小说并未写得惊心动魄,只是层层铺垫、设置误会,别有意味。
【解析】手法分析错误。
①误会:“误会”指错误的理解。
“误会法”指文章借助于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最后真相大白的写作手法。
本文里人与人之意没有错误的理解的矛盾情节。
②这里的手法应该是巧合。
巧合:巧合,首先是合,合情理;然后是巧,有些偶然性,但也是艺术处理的巧妙。
文中大雨中、开车人思想分神,出车祸有客观条件合理性一面;但是车子撞到了自己的儿子,则是一种巧合。
曹禺的《雷雨》,鲁侍萍领取女儿四凤回家,恰巧是在三十年前帮工的周公馆里巧遇赶走自己的周朴园。
闹罢工的工人领袖鲁大海,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亲生的儿子,而鲁大海刚生下来就被周朴园遗弃了的,可是鲁大海自己却不知道这回事。
8.小说对哲夫的心理展现细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分)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车祸”为题比“雨中”更好。
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8.①借助人物语言节奏的变化展现哲夫的心理。
哲夫回答警察问话和支开母亲时,语言较长,想方设法替父亲掩饰;质问父亲时,语言简短锋利,情感节制,更好地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悲凉。
②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哲夫的心理。
“我”感到哲夫的“视线犹如绵绵不绝的冷雨”“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侧面表现了哲夫对“我”肇事逃逸不负责任的失望不满。
(每点2分)
9,示例一:“雨中”更好:①“雨”是小说的典型环境。
故事在雨中发生;“雨中”也象征着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一经济萧条、生活压力、儿子的视线都如同冷雨,将“我”包围。
②“雨”使情节更合理。
深夜的大雨模糊了疲惫的“我”的视线,合理地推动了车祸的发生、
“我”没看出被撞的人是儿子等情节的展开。
③映衬人物心境。
“我”“感到一股彻骨的寒气,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折射出“我”
身心俱疲之下又遭受儿子质疑的彻骨寒凉。
④深化主旨。
现实可感的大雨、内心深处的冷雨,让这起车祸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引人思考故事背后人生不得不面对又似乎难以解决的无奈,表达作者对法律、道德、人性的思索。
(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示例二:“车祸”更好:①“车祸”是小说的主要情节。
酒驾、疲劳驾驶、深夜人少而大意等本就危机四伏,即便是晴朗的深夜也难以避免这场车祸,②展现人物性格。
“我”的善良而卑怯、有几分笨拙又有几分狡猾的性格,直子和儿子得知真相后对“我”的理解与意味深长的视线都因车祸而得以展现。
③揭示主旨。
一场现实中的车祸让哲夫身体受伤,更在一家三口的心里激起了一场撞击,让三个人内心变得微妙复杂;也直击读者的内心,引人感慨。
(每点2分,共6分)
【真题示例·现场演练1】
方法:站在作者写作目的的高度认识选项内容,不能只盯着局部内容来审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 9 题。
文本一:
黄 晦 闻 张 中 行
一九三五年初,我还没离开北京大学的时候,忽然听说黄晦闻先生去世了,才六十四岁, 超过花甲一点点。
当时觉得很遗憾,他看来一直很康强,精神充沛,忽而作古,难免有老成容易凋谢的悲伤。
还有个较小的原因,黄先生在学校以善书名,本系同学差不多都求他写点什么,作为纪念。
他态度严正,对学生却和气,总是有求必应。
本来早想也求他写点什么, 因为觉得早点晚点没关系,不想这一拖延就错过机会。
黄先生名节,字晦闻,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教授。
他早年在南方活动,有不少可传的事迹,如与章太炎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参加南社,用诗歌鼓吹革命,与孙中山先生合作,任广东省教育厅长,等等。
他旧学很精,在北京大学任课,主要讲诗,编有多种讲义,如《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等,都可以算是名山之作。
诗写得很好,时时寓有感时伤世之痛,所以张尔田把他比作元遗山和顾亭林。
黄先生的课,我听过两年,先是讲顾亭林诗,后是讲《诗经》。
他虽然比较年高,却总是站得笔直地讲。
讲顾亭林诗是刚刚“九 · 一八”之后,他讲完字面意思 , 后用一些话阐明顾亭林的感愤和用心,也就是亡国之痛和忧民之心。
记得讲《海上》四首七律的第二首,其 中第二联“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他一面念一面慨叹,仿佛要陪着顾亭林也痛哭流涕。
我们自然都领会,他口中是说明朝,心中是想现在,都为他的悲愤而深深感动。
这中间还出现一次小误会,有一次上课,黄先生正说得很感慨的时候,有个同学站起来,走出去了。
黄先生立刻停住,不说话了。
同学们都望着他,他面色沉郁,沉默了一会,他说, 同学会这样,使他很痛心。
接着问同学:“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讲顾亭林诗吗 ?”没人答话。
他接着说,是看到国家危在旦夕,借讲顾亭林,激发同学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不想竟有人不理解!”他大概还想往下说,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黄先生,您误会了。
那个同学是患痢疾, 本来应该休息,因为不愿
意耽误您的课,挣扎着来了。
”说到这里,黄先生像是很感伤,我亲眼看见他眼有些湿润,点点头,又讲下去。
就这样,他满怀悲愤,没看到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情况,也没看到敌人投降,下世了。
听说家里人不少,但多不能自立,很多遗物被卖了。
三十年代末,有人在文物摊上看到黄先生的图章,索价五元,他没买,我觉得可惜。
翻翻书橱中的旧物,几本讲义还在,又有国学保存会刊行的《国粹丛书》数种,出版时间是光绪三十一年 (1905)。
这些书都与黄先生有关, 只是上面没有他的手迹,虽然慰情聊胜无,总不免有些遗憾。
四十年代后期,有个朋友张君处理存书,说是北京大学老教授的藏书,问我要不要。
我问是哪位先生的,他说是黄晦闻的。
我非常高兴,赶紧取来。
是覆南宋汤汉注本《陶靖节先生诗集》,四卷,线装二册,刻印很精。
翻开看,封内衬页上居然有黄先生的题辞,计两则。
其中一则是:
近得吴氏拜经楼刊本,后附有吴正传诗话、黄晋卿笔记,字画结体与此本不同,而行数字数则全依此本。
意者此或即阮氏影宋进呈本欤 ? 庚申十二月十八日。
字为楷体,刚劲工整,可谓书如其人,想保存一点先师手泽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说也凑巧,此后不久,游小市,在地摊上看到黄先生写的赠友人的条幅,装裱齐整,因为不是“成铁翁刘”,没有人要,只用一角钱就买回来。
写的是自作七言绝句,题为《官廨梅花》,推测是在广东时所作。
字为行楷,笔姿瘦劲飘洒,学米,只是显得单薄,这件字条幸而未失。
有一天,大学同班李君来,说黄先生给他写的一件却没能留存,言下有惋惜之意。
我只好举 以赠之,因为我还有陶集并题辞,即古人“与朋友共”之义也。
(节选自《负暄琐话》,有删改)
文本二:
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
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
影子的内涵很杂,数量不少,这里抄存的是与“境”有关的一点点。
选这一点点,是考虑到两方面的条件。
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
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怀念的。
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逝者如斯,长生、驻景都是幻想,永垂不朽只能存于来者的感知里。
遗憾的是存于来者感知里的数量太少了,尤其是不曾腾达 之士。
《史记·伯夷列传》末尾有这样的话:“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由太史公到现在,又两千年过去了,“名堙灭而不称”的真是不可数计了。
我,笔拙言轻,但希望是奢的,就是很愿意由于篱下的闲谈,有点点的人和事还能存于有些人的感 知里。
这样,当作玩笑话说,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
自然,就读者诸君说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
那么,古人云:“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
一九八四年四月
(节选自《负暄琐话》之《小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成容易凋谢”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先生德高望重的敬佩,还表达了对先生离世的惋惜、悲伤之情。
B.时隔多年仍能一一列举先生所编的讲义,既突出了先生学问之精深广博,也饱含着对先生的钦佩与怀念。
C.花费笔墨详写先生与学生之间的小误会,集中表现了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青年学子的殷殷期盼。
D.先生去世后,图章被他的家人贱卖,却无人问津,作者觉得可惜,这一细节表达了对先生家道没落的惋惜。
【解析】全局观念:文本一的思想:先生突然去世,给“我”留下未得先生手迹的遗憾;回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往事;搜集先生手迹的过程(后写错过先生图章,再写两次幸运得到手迹,最 后以送同学手迹结尾,围绕寻求先生手迹来行文)。
有了这样一个整体行文思路梳理后,我们再来理解作者写“先生去世后,图章被他的家人贱卖,却无人问津”这一情节内容:“三十年代末,有人在文物摊上看到黄先生的图章,索价五元,他没买,我觉得可惜”。
其在文中全篇的作用是表明“我”搜集生手迹的过程的过程,是错过了一次机会而可惜。
这些
情节直接作用:表明“我”搜集先生手迹的愿望和急切心情;深层作用:表达“我”对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选项“这一细节表达了对先生家道没落的惋惜”则不是作者写作目的所在(依全篇素材的运用与主旨情感的表达需要来思考)。
此外,“却无人问津”也言过其实,有夸大故事情节的嫌疑。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境”包含着人、事、情三个要素,记忆之“境”是那些曾让作者感动过和怀念着的人和事。
B.引用《史记》名言,来感慨太多应该被铭记的平凡人湮没于历史长河,隐含着作者的写作动机。
C.张中行认为其写作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体现出他对自己的作品坦诚而又谦虚的态度。
D.在作者独坐求“博弈”不得时,便用写作聊以自慰,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些许意义。
【解析】全局观念:文本一是《负暄琐话》内一篇具体的文章;文本二是《负暄琐话》之《小引》 ,也就是序言。
序言,通过是交待写作背景、书中内容、写作目的。
从文本二内容一定来看,作者主要交代了自己写这本书的创作理念和写作目的。
一是“可感”,以琐碎之境写可感之人;二是“可传”,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指的就是以文章的形式让人们知道先生,就是对先生做些有意义的事。
文本二的结尾理解:“不有博弈者乎 ? 为之犹贤乎已”,是引用。
作者对这一引用已经做了具体解读: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
这句子话的意思说直白些,就是当一个人坐在书房时,如若无人相伴,可以看看这本书,或者也不是一件坏事。
也就是在推销这本书。
选项“在作者独坐求“博弈”不得时,便用写作聊以自慰”的理解则完全错误。
不是站在作者角度,而应站在读者角度来思考。
文中“求博弈不得”的不是作者,而是读者,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读者有用处。
8.文本一中多次写到寻求先生手迹,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 分)
9.文本二说,作者是将回忆“当作诗和史写的”,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现“当作诗和史写”这一主观愿望的。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