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语言欣赏和写作手法的学习。

教法学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回顾有关于“雨”的诗句。

2、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生简介作者。

2、多媒体出示词语,生读。

(三)整体感知
1、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学生齐读课文。

2、生思考:
(1)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

4、真情诵读,感悟情感。

(生找相关语句,多媒体出示语句,生读。


5、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任选一句话作开头,用欣赏的眼光,说说从文中发现的雨的美。

(多媒体出示)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
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
(四)品悟赏评
1、合作讨论,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段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析作者的表达。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巧的修辞……
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
2、生自由发表见解探讨写作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3、欣赏刘湛秋的《微笑》、《中国的土地》。

(五)学以致用
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写景方法,以“”的四季(如草、花、风等)为题,完成150字左右的习作片段。

附: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刘湛秋
美丽
喜欢
春雨:新鲜、娇媚
夏雨:热烈、粗犷
秋雨:沉静、端庄
冬雨:自然、平静爱恋赞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第2篇】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三稿)
【文本简析】
《雨的四季》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它不比朱自清的《春》那么朗朗上口,也不比老舍的《冬天》那么富有语言风格。

但实际上,本文却是可以多角度教学的范本。

它结构清晰,首尾段的抒情前后呼应并有所深入,中间段落的描写生动而不涩难懂,是学生学习表达的范本。

它立意深刻,“雨”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读出多种色彩、读到生命的主题,是散文教学的范本。

教材为它设计了不同角度的批注,有提问,也有赏析。

更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目标预设】
1.感知雨的形象,获得“她”的特点之体验。

2.解读雨的“美”,从熟悉到新奇欣赏散文。

3.浸润雨中情感,情趣到思想收获诗意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解读雨的“美”,从熟悉到新奇欣赏散文
难点:浸润雨中情感,情趣到思想收获诗意情怀。

【设计思路】
王君老师说过:“教法既是活法。

通过教语文,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以语言文字为桥,还原每一个生命的自然状态,为学生呈现生命的实相,引导他们回到生命的原点,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理解一切生命的正常渴望。

”这样的语文教学,包含着一种语文特有的情怀。

这篇课文,我渐渐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文章修辞生动,是因为通过修辞能够让雨中万物“活”起来;文章用细腻的感官描写人的感受。

开头结尾的抒情,更是因此而达到一个生命的高度。

原来一切,都在作者的感悟中进行。

思路由此展开,“似曾相识的熟悉,未曾遇见的新奇——都源自作者对生活炽热的爱、细腻的悟、精致的言。

”以此为本篇写景散文的阅读策略,贯穿课堂始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小桥流水,烟雨画船的苏州,又迎来了梅雨季节。

雨,给你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是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雨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就像宋代赵师秀就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雨声,有蛙叫,好不热闹。

可是反衬出的却是作者内心的孤寂。

今天这节课,我带上“雨”、你带上“心”,一起走进雨的世界。

二、引趣为先
下面,让我们首先走进作家汪曾祺的《下大雨》:
雨真大。

下得屋顶上起了烟。

大雨点落在天井的积水里砸出一个一个丁字泡。

我用两手捂着耳朵,又放开,听雨声:呜——哇;呜——哇。

下大雨,我常这样听雨玩。

雨打得荷花缸里的荷叶东倒西歪。

在紫薇花上采蜜的大黑蜂钻进了它的家。

它的家是在椽子上用嘴咬出来的圆洞,很深。

大黑蜂是一个“人”过的。

紫薇花湿透了,然而并不被雨打得七零八落。

麻雀躲在檐下,歪着小脑袋。

蜻蜓倒吊在树叶的背面。

哈,你还在呀!一只乌龟。

这只乌龟是我养的。

我在龟甲边上钻了一个小洞,用麻绳系住了它,拴在柜橱脚上。

有一天,不见了。

它不知怎么跑出去了。

原来它藏在老墙下面一块断砖的洞里。

下大雨,它出来了。

它昂着脑袋看雨,慢慢地爬到天井的水里。

1.读来有什么感觉?
2.是呀,《下大雨》也勾起了陈老师对儿时下雨天的回忆,你们猜,哪句话是陈老师经历过的?
3.好文章啊,就有这种感觉,一读就有这种熟悉的味道。

这篇文章,哪个词、哪个字或者是哪句话让你想起了点什么?
2.有没有哪里让你有一种新奇感?(自由地说,畅所欲言)
预设:1、我用两手捂着耳朵,又放开,听雨声:呜——哇;呜——哇。

下大雨,我常这样听雨玩。

我喜欢“我用两手捂着耳朵,又放开,听雨声:呜——哇;呜——哇。

下大雨,我常这样听雨玩。

”这句话,我听到了“呜——哇;呜——哇”的声音,心里觉得特别有趣,有趣到自己也想在下大雨的天气里这样玩一玩。

2.大雨点落在天井的积水里砸出一个一个丁字泡。

我喜欢“大雨点落在天井的积水里砸出一个一个丁字泡”这句话,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丁字泡,大大的,像透明水晶球一样,我特别想去摸摸它。

板书:看、听、闻
学生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感受。

三、意在文前
1.短短200字的文章,让我们有这么多感受。

它让陈老师也抑制不住想要诉说一番自己的内心了。

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既暗藏着《雨的四季》的生字词,更是我对雨的感受:
“雨声不同,在我们的心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形象,留下了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雨。

这就是雨,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

用心聆听,才能体会它的深意。

它毫不吝(lìn)啬(sè)灵动的身躯,淅(xī)淅沥(l ì)沥落满人间,时而铁马冰河般粗犷(guǎng),时而润物无声般静谧(mì),它如诗如画,莅(lì)临人间,滋润万物。


你们猜,这一段我对雨的感受,从怎么写出来的?
对,从生活体验出发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再到遇见了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自读课文,你敢不敢来挑战?文章虽然长,但是对于六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整体把握它的内容,应该不难。

结构怎样,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2.文章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刘湛秋对雨的态度:“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她”: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娇媚美丽(少女)
夏雨:热烈粗犷(姑娘)
秋雨:端庄沉静(妇人)
冬雨:自然平静(老者)
归纳总结:原来,这就是那个“她”呀!雨的四季,犹如女子的一生;“她”,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

而且,不论哪个阶段的她,都是美的。

四、熟悉与新奇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她”的美:细读文章,寻找熟悉和新奇。

1.出示:
哪里让你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哪里让你产生未曾相识的新奇感?每个季节只需找一处,用横线划下来。

2.配乐读文,静心思考。

3.交流分享。

B.春雨:(熟悉、新奇)
预设:
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绿茵茵的波浪。

”这句话,我看到了许多睁开眼睛的树,明亮的像天上的星星。

树枝张开柔软的手臂,像妈妈在亲昵的抚摸着孩子。

特别温暖、安详。

叶子像绿茵茵的波浪一样在舞动,让我觉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4.“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这句话,我看到了正在翻动的小草,在春雨的洗淋之后,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我听到它在向上生长时发出的沙沙声,让人看到新生的力量。

B.夏雨:(熟悉、新奇)
预设:
“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我看到了铺满河面的荷叶,他们挨挨挤挤,像张开笑脸的胖娃娃,让人觉得开心难耐;我听到了雨点、蝉、蛙鼓一起奏响的交响曲,声音温婉动听,像百灵鸟在歌唱,让人觉得心胸舒畅。

C.秋雨和冬雨(熟悉、新奇)
师:“如果说,春夏之雨的美是纯粹的感官享受,那么秋雨和冬雨的美,需要人们潜心静气,细细思考。

因为她们更关注人的感受。


预设:
1.“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这句话,它让我想到了当成功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谦虚和平静,不能因为一次的成功而骄傲放纵,所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诗人落后。

2.“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哭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这句话,它让我想到对比着冷冽的风,冬日的雨确实是会显得温暖一些,而且冬日雨后,湿润中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暗中潜藏着的是生命的希望。

五、情趣与思想
1.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我们江南孩子的眼中,有没有深切的体验到作者刘湛秋所说的犹如少女、姑娘、妇人、老者一般美妙的雨的四季
呢?
为什么偏偏作者体会到了这种独特的体验:因为他生活的北方少雨,所以特别的珍惜,他带着感恩的心情写的这篇文章,所以最后才会有这样的感情喷薄而出。

齐读: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2.指导,再次朗读:
这一段的抒情,和其他段落有何不同?
人称转换为你,面对面倾诉,面对面释放。

这是一个排比句,我们要读出节奏和情感的渐强。

3.“生活本平淡无奇,然而遇到了一位多情的诗人,就变得灵动而深情。

”现在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
预设:带着“情趣和思想”,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望。

对,读文章也一样:要学会将作者异于常人的感受,融进自己的感受。

带着欣赏生活的感受去读文章,你将收获美好。

4.《下大雨》《雨的四季》虽然角度不一样,但是对雨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源于对生活炽热的爱,如果没有细腻的悟,精致的言,就写不出如此独特的文章。

如果大家也能带着这样的想法读写景散文或者其他文章,从熟悉到新奇,从情趣到思想,利用上你的看、听、闻,就都会不断遇见美,那样的话,每一次的阅读都将是一种难忘的
遇见。

六、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熟悉看情趣
↓听↓
新奇闻思想
一目了然,第三稿的设计已经和第一稿面目全非:一稿:娇羞女子怯生生;二稿:犹抱琵琶半遮面;三稿:敞开心扉畅快谈。

几乎是三天的时间内更换了三种设计方案,时间非常仓促,我仅做好了笔头上的准备,实际上课堂中的实操训练尤其是对于不同学生的回答之预设,非常匮乏。

6月5日那节课很快上完,虽然有听课领导老师们的诸多褒奖,但说实话,自我感觉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一、熟悉、新奇,两者的作用没有比较通透的理解。

二、前两篇文章所学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过来。

三、学生的交流呈现出很多散点,问题的指向究竟是什么?我需要根据学生的交流来现场呈现出一个怎样的随机应变的点评?问题过于宽泛、模糊,缺少学生理解后的表达,所以更应该补充的是对于学生回答后的指导:散点式——梳理——重要的抽筋研骨,次要的舍弃。

课堂中师生对话的张与驰没有把握好。

四、精彩的课堂中应把握:精读文本里也应该有略读,略读文本里也应该有精读。

课堂当中呈现的精读点不够扎实。

此时,教研员陈飞老师发于我同时也发给我们的教导处杨主任一段鼓
励的话:“杨老师,昨天陈萨老师的课上得不错,以上都是听课老师老师们对陈萨这节课褒奖和建议,看得出她的这节课很受大家欢迎,给小学老师们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这节课对于她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转型,相信她经历了这样的课型,会对她的学生观、教学观带来转变,以及她个人素养的提升,也会逐渐明确方向。

好好鼓励她。


只有我自己才清楚心中翻起了多少感激的波澜,从教11年来最受益的一次公开课,最为感动的不只是教学方面,更多的是陈飞老师身为教研员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态度和追求,这一点犹为鞭策我心!所以,我应该认真面对,细细反思。

【教后反思】
历经几个日日夜夜不断研究、修改、呈现的一节课,它让我的教学生涯经历了洗礼,如同春雨夏雨一般,洗淋、浇灌着我,给我的教学带来深刻的影响。

给我带来的思考,是良多的:
一、对文本的研究要全面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多元,因此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多角度研究文本。

这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旦看到文本,就马上多角度思维,马上研究如何教,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一,应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这种思想,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散文的教学目标要明确
无论经过多少次设计的课,也总会有令人遗憾之处。

但这就是追求完美的过程,这也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它告诉我,思路必须清晰,而且文本研读一定要深入,既不畏首畏尾,也不随意解读。

必须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将关键之处提炼出来,如线索般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具体做法:首先分析所在学段的教学目标,再分析课文所在单元目标,接着分析前后单元的教学目标。

之后再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此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结合教师自身执教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进而利用思考练习来验证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

三、集体教研活动要深入细致
一节好的展示课,绝不仅仅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达到相应高度的。

感谢陈飞老师的提点,让我的教学思路更加开阔,从而更好地高屋建瓴式地实施教学;感谢我校语文教研团队的建议,引领我更加深入地去探究文本,研究教学设计,突出重点,明确问题设置的方向;感谢各位领导,点评时细致入微、深刻到位,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关注细节,因为精致的课堂,来源于对细节的专注;感谢听课老师们对于这节课的肯定和建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与反思第3篇】
知识目标:
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通过作者对雨的描绘,实在抒发作者的情趣和对人生的态度。

这种散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这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本文教学宜通过赏析语言和艺术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题目设计不宜过难过死。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

这就是雨,它如诗似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三、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
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
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春雨:美丽、娇媚
夏雨: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自然、平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

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注: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
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

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四)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六、作业
赏析刘湛秋的诗歌《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展开想象和联想,模拟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把这首诗扩展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散文。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像飘落的羽毛
像一阵爱的抚摸
秋天,异样的恬静
苹果神秘地挂上白霜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像一只解缆的船
像滚动的绒线球
西风扬起蓝透了的云帆
枫叶在偷偷地把你张望
也许追求比秋天更多寥阔
也许幸福会不期而降
大自然
你的美每搅动一次
心灵便有一千种和谐的音响
七、板书设计
因为本课教学设计为多媒体教学,因此,本课板书主要设计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体现简洁、实用的原则。

板书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