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学绍剧记略
越剧的简介
越剧的简介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越剧。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的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9]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一带一路”视域下越剧术语外宣翻译研究
收稿日期:20180327 作者简介:陈含英(198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杭 州 市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一 带 一 路 背 景 下 越 剧 跨 文 化 传 播 之 外 宣 翻 译 研 究———以 术 语 译 介 为 例 ” (M18JC039)
59
的传统音乐所进行的各类音乐研究,是人类文化 共同遗产,应 与 世 界 共 享。2013年,杜 定 宇 编 著 的新版《英汉戏剧辞典》重新出版,共收词 16000 余条,时间跨度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至 20世纪 80 年代,越剧艺术也收录其中。2013年,谢屏、赵志 义编译了 《越剧双语精选》,该书对越剧 《班昭》 《红楼梦》《一缕麻》《海上夫人》《新狮吼记》《大 道行吟》等 剧 目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翻 译。2014年,由 朱江勇、景晓 莉、庄 清 华 主 编 的 《戏 曲 中 国 》正 式 出版,该书用中英双语的形式很好地介绍了中国 主要戏曲(包括越剧)的独特魅力。
和演出的足迹。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上海评弹团 2012年曾一起赴韩国,同韩国首尔剧团的艺术家 们合作演 绎 了 《春 香 传 》。 有 的 国 家 还 有 越 剧 演 出社团,如澳大利亚悉尼越剧团、洛杉矶越剧团、 欧洲越剧爱好者之家,美国加州还成立了越剧研 究中心。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越 剧受“一带 一 路 ”沿 线 国 家 的 重 视 程 度 也 在 不 断 加深,因此如何正确有力地推进越剧艺术的外宣 翻译和传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只有那 些真正逾越了文化障碍的越剧翻译才能使广大外 国越剧爱好者对越剧的内涵真正深刺腧髓,让这 一中国传统戏曲瑰宝在国外大放异彩。
绍兴地方戏曲
绍兴地方戏曲学号:10051323姓名:杨雨龙班级:音乐103班经过一学期每周二下午七八节的绍兴地方戏曲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绍兴地方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戏曲,观看了相关视频,包括名家名段和戏曲全场,欣赏到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多种绍兴地方戏曲。
越剧、绍剧、新昌调腔和绍兴莲花落是绍兴主要的地方艺术表演形式。
我比较喜爱越剧,所以对越剧的了解比较多一些。
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市农村,也称绍兴戏。
因为绍兴是古代越国的首府,因此后又改称为越剧。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仅次于京剧。
一百多年前,越剧只是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故事情节的小戏,大多数是关于家庭和爱情故事。
与高亢激昂的绍剧不同,越剧质朴细腻,因而也被称为绍兴文戏。
1920年后,越剧进入上海。
到四十年代末,越剧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剧种之一,出现了许多艺术表演的流派。
1949年后,越剧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唱腔清丽、委婉而富有抒情色彩,它的表演虚实结合,动作优雅。
越剧以复杂的身体动作和脸部、眼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特别是妇女的喜爱。
当地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
越剧剧本主要取材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没有特技,也没有武打场面。
越剧的服装模仿二十世纪初中国浅色时髦的服饰。
最著名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和《西厢记》。
最近我们在课堂上与师生一起欣赏了《穆桂英挂帅》《红楼梦》《西施断缆》等多部别具一格的经典作品。
《红楼梦》,也称《石头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越剧《红楼梦》是根据曹雪芹原著改变而成。
该越剧共分12场,于1957年在上海越剧院首次公演。
著名越剧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分别扮演剧中的宝玉和黛玉,使《红楼梦》成为了越剧的经典剧目。
他们的《红楼梦》也被拍成电影流传了下来,现如今在时代不断地发展下,这一出《红楼梦》也被频频模仿借鉴,成为真正的经典,深入了新老越迷的心。
越剧
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以“越剧”称之。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 都荟萃于上海。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 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1929年,嵊县办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1931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 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 者进行了变革,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自1928年至1932年的 4年间,编演新剧目逾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 “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 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 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蒋老五殉情记》《大家 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 一掌管前后台。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 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 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 “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发 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流传于浙江、 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绍兴为古越 都城,因而1938年改名为“越剧”。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落地唱 书是嵊州一带的曲艺形式。早期的曲调与佛徒 的宣卷调关系密切。清咸丰十二年(1852)由 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后经不断发 展,演变为“吟嘎调”,一直延续使用到越剧 形成之后。落地唱书向越剧发展分六个阶段。
越剧唱腔资料
越剧唱腔越剧的音韵有阳长韵、铜钟韵、番兰韵、腰晓韵、临青韵、来采韵等。
“闪电红星”支兰芳的唱腔:四工腔新颖别致,清新,有“支腔兰调”之称。
她的老搭档马樟花:嗓音清润,吐字清晰。
徐玉兰:高亢华丽。
唱腔的转折、起伏、休止、延长。
王文娟是“王派唱腔”创始人,其演唱风格清丽柔美,韵味醇厚,于平和中见华彩。
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她曾遇到的问题:男女唱腔不同调,我平时习惯唱升F调,同调的话男演员唱不上去,改唱F调对我又太低,最后还是决定我唱F调。
曲调问题没有解决,失败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后来经过音乐工作者和演员多次研究和试唱,最终采用了尺调同调异腔的方法。
技巧和唱腔一样,都应该是服务于人物,以传达人物当时的心情为目的。
戏没有情,不动人;戏没有理,不服人;戏没有技,不惊人,戏要从难处做。
艺术必须来自于生活真实,但不能照搬生活真实。
王文娟:唱腔设计是戏曲创作中的重要一环,过去主要是由演员个人完成的,演员根据自己的想法演唱,琴师跟着拉,经过几次摸索,唱法比较成熟之后,再由作曲记谱固定下来。
应该说,这种做法还留有不少“路头戏”的痕迹。
后来,越剧院先对部分重点剧目“定腔定谱”,其余剧目仍沿用过去的方法,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越剧院的演出剧目全面实行“定腔定谱”,首先由作曲勾勒出整个戏音乐、角色唱腔的框架,比如这段唱腔建议用“尺调慢板”,这段用“弦下调”,并且设计全剧的伴奏、幕后合唱等。
演员在作曲草拟的音乐框架中,自己思考并设计人物唱腔,然后在琴师的伴奏下试唱,在试唱中,作曲会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比如“这里最好用个高音,强调一下”,“这里是不是加一个装饰性的小腔?”琴师也一起参与意见,通过反复试唱比较,大家决定最好的一个版本,由作曲记谱固定下来。
《红楼梦》也是在这样的唱腔设计程序下完成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程序,通过作曲、演员和琴师共同合作,既体现了演员的个性风格以及对剧情角色的理解,也吸收了作曲等音乐素养较高的专业人员的意见。
越剧名段唱词剪辑
越剧名段唱词剪辑双烈记夸夫曾记得当年京口初相逢,但见你骨骼魁伟胆略勇,相公为国去从军,妾在深闺少侍奉,这二十年来沙场血,才立下这汗马战功,相公你立功勋逐步登龙,贱妾我叨封荫妻以夫荣,虽然是位高权重,常使妾忧心忡忡。
位高何如才高好,权重怎及德望重,喜今日亲眼见元帅神通,神妙算指挥定大将威风,不羞自夸夸相公,为此备得酒两盅,一贺你相公妙着擒元凶,二祝我自生慧眼识英雄!双烈记.转眼两鬓白发添夫人啊都只为金兵入寇神州陷,戎马倥骢二十年。
日常总随铁甲伴,宵来长倚马鞍眠。
我与你离时多、会时少,只长别、不长见。
十月寒霜六月天,秋去春来年复年。
才觉得改却三分少年气,转眼鬓丝白发添。
西厢记琴心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我这里潜身听声在墙东,却原来西厢的人儿理丝桐。
他不做铁骑刀枪把壮声雄,他不效缑山鹤唳空,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他却是儿女低语在小窗中。
他思已穷恨未穷,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已通,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感怀一曲断肠夜,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
断肠人月朦朦月朦朦朦月色昏黄,云烟烟烟云照奴房,冷清清奴奴亭中坐,寒凄凄雨打碧纱窗。
呼啸啸千根冷竿竹,草青青几枝秋海棠,乌咽咽奴是多愁女,阴惨惨阴雨痛心伤。
薄悠悠一件罗纱衫,寒凛凛不能暖胸膛。
眉戚戚抬头天空望,眼怇怇满眼是悲伤。
气闷闷有话无处说,孤零零身靠栏杆上。
静悄悄一座后花园,一阵阵戏雨最难当。
可怜奴气喘喘心荡荡,簌声声泪汪汪,血斑斑泪滴奴衣裳。
生离离离别家乡后,孤单单单身在他方,路迢迢远程千万里,渺茫茫不见年高堂。
虚飘飘逼我走上黄泉路,倒不如让我早点见阎王。
只听的风冽冽冽风风凄凄,雨霏霏霏雨雨猛猛,滴铃铃铜壶漏不尽,打冷冷铁马响叮当,笃咙咙风吹帘钩动,淅沥沥雨点打寒窗,叮当当何处钟声响,卜隆隆更声在楼上。
多愁女犯了多愁病,断肠人越想越断肠。
祥林嫂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贺老六:真是天晓得!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这种事情从未碰到过。
经典越剧
1957年由杭州越剧团首演。张琴娟饰陈杏元、安素芳饰梅良玉。剧本于195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并收入《中国传统戏曲剧本选集》第三卷。1960年巡回演出八省市,王颐玲饰陈杏元。1979年11月恢复演出,赵碧云饰陈杏元、高爱娟饰梅良玉。前后演出达500多场。赣剧、采茶剧、婺剧等相继移植。1980年浙江电视台录像。
szzjcn 2008-09-11 14:55
《一鸟九命》
古装戏。胡小孩创作于1992年。
写孩子为玩小鸟引起几家纠纷,怨恨越结越深,竟丧九条人命,故事发生200年前。有了争执,假如缺乏忍让;遇到矛盾,假如少了理智;产生误会,假如反目成仇,就会产生悲剧。此剧扣人心弦、悬念强烈、寓意深刻、给人启迪:应该多一点宽容忍让、多一点同情友爱、多一点谦逊理解。它告诫人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以和为贵铭在心,人情值千斤,生活定会充满幸福与温馨。
szzjcn 2008-09-11 14:56
《三门街》
连台本戏,1936年李小楼根据同名京剧移植。
越剧调式板式
越剧调式板式现在的越剧,常用的主要腔调是[四工调]、[尺调]、和[弦下调],有时也使用其他一些腔调,象[呤吓调]、[十字调]以及民歌小调等。
越剧很善于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有时甚至可以把别的剧种的唱腔“借”过来,为我所用。
象[高拨子]、[二凡]、[流水]、[三五七]、[武林调],就是分别从徽剧、绍剧、杭剧等兄弟剧种“借”过来的。
由于是用越剧的润腔方法来演唱,所以听来还是很协调的。
这里,我们要着重介绍它的几个主要唱腔。
[四工调]产生于二十年代中期,当时女班绍兴文戏已经兴起。
为了适应女声的演唱,艺人们在[呤吓北调]和[丝弦正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西皮]的旋律,创出一种新的腔调。
这种腔调的定弦,里弦是“6”,相当于工尺谱里的“四”,“3”相当于“工”,所以人们就叫它[四工调]。
[四工调]的旋律流畅、明快、朴实、健朗,富有清新的乡土气息,节奏以[中板]为主。
从二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初[尺度]形成以前,[四工调]一直是越剧的主调。
因此,人们常常把这个时期称作越剧的[四工调]时期。
比如,《盘夫索夫》里的“官人好比天上月”,就是一段著名的[四工调中板]。
《穆桂英挂帅》里的“辕门外三声炮响似雷震”也是一段[四工调]唱腔,不过演唱时又糅进了一些[尺调]的唱法。
粉碎“四人帮”以后,戚雅仙创作演出的越剧清唱《美酒献给周总理》,也是一段精采的[四工调]唱腔。
越剧进入大城市以后,尽管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道路,但总的说来,剧目的题材逐渐丰富了,艺术上也日渐提高。
到了四十年代,越剧界的有识之士,在地下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艺术上的革新。
这次革新,使得越剧的剧目更加丰富了,出现了一批思想内容积极的历史剧以及《祥林嫂》这样的比较优秀的戏,倾诉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下人民的愤懑、抑郁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反抗恶势力的愿望和决心;表演艺术上吸收话剧、电影、昆曲的长处,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舞台美术、唱腔音乐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越剧的主要腔调[尺调]和[弦下调]就是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的。
越剧
编辑本段
服装特点
概述
越剧交响版《红楼梦》何英饰贾元春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戏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数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长袍、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神像蟒袍。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放在篾篓里,挑着走村跑镇,这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租赁行头多以袄、衫、蟒、靠、箭衣为主,行头样式,基本上是绍剧、京剧传统样式。
陈派:由陈佩卿创立。工小生。唱腔旋律一般多在中低音进行,又具往高音冲击的力度,在作曲家卢炳容的协助配合下,形成流派。代表剧目:《张羽煮海》、《孔雀东南飞》等。流派传人:钟宝珍。
毛派:由毛佩卿创立。工小生。做工潇洒,吐字清晰,唱腔富有韵味,有意识地将绍剧的唱腔融入越剧唱腔中,使观众感到耳目一新。代表剧目:《李闯王》、《祥林嫂》、《闯宫》等。
竺派:由竺水招创立。主工小生。其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观众喻为“越剧西施”。 代表剧目有:《柳毅传书》、《三看御妹》、《莫愁女》等。流派传人:夏雯君、竺小招、孙婷涯、孙静、殷瑞芬。
金派:由金采风创立。工花旦。金采风师承袁雪芬,并吸收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各家精华,高雅得体。她擅演大家闺秀,唱腔婉转回荡,吐字清晰,运气自然、富于韵味。流派传人:谢群英、黄美菊、裘锦媛、樊婷婷等。
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工花旦。其唱腔的主要特点是:曲调细腻婉转,深情意浓;音色柔和甜润,韵味足。流派传人:薛桂珍、袁小云、杨学梅、何赛飞等。
越剧基本知识.
NSL 越剧基础知识一、音、谱:1、五音为:宫音、商音、角音、徵音、羽音。
2、古乐五音:宫 = 1,商 = 2、角 =3、徵 = 5、羽 = 6 ,没有4、7半音3、工尺谱音:合、四、乙、上、尺、工、凡、六、五、亿4、对简谱音:低5 低6 低7 1 2 3 4 5 6 7二、越剧音乐调名:( 越胡定音高D :A )1、《四工调》定音是1= F,越胡定弦6—3 。
也就是工尺谱的:四—工,所以叫作为“四工调”。
2、《六字调》定音是1= C,胡越定弦2—6。
以6.3弦的“5”音,也就是工尺谱的“六”音作为“宫”音即“1”,所以叫“六字调”。
它主要是男腔调音。
越剧称四工调的反调,四工调的内弦音作六字调的外弦音。
3、《尺调》定音1= G。
胡越定弦5—2。
一是以6.3弦的“2”音,就是工尺谱的“尺”音作“宫”音即“1”所以叫“尺调”。
二是越胡定弦5—2也就是工尺谱的:合—尺,简称尺调4、《正宫调》《弦下调》定音是1= D。
胡越定弦1—5。
一是:以6.3弦的“6”音,也就是工尺谱的“五”音作为“宫”音即“1”,所以叫“五字调”(同名也叫正宫调)。
二是:越胡定弦1—5 因胡琴最低音为“宫”音即“1”音,所以也叫正宫调。
三是:因越剧在演唱低音5、6、7形成唱腔低,胡琴没有5、6、7低音区,以中音5、6、7演奏,演唱音比伴奏音低八度,所以叫“弦下调”越剧称尺调的反调,尺调的内弦音作正宫调的外弦音。
三、越剧起腔落音:“起腔”亦称“叫头”〔尺调〕产生前,是为招呼乐队起奏,如“走呀!”“夫人呀!”〔尺调〕产生后,〔起腔〕逐渐用于表现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一般起腔尾音落3音,表示开心。
一般起腔尾音落1音,表示责怪猜疑。
四、越剧唱句落音:唱句落音分为二句式和四句式两种。
通过这两个对置式腔句的反复,作叙事性唱调。
1、四工调、尺调唱句落音:两句体落音:一般有上句落音分别为2,6音。
下句落音为1,5两种。
其中叠板(俗称幢板)部分上句落6,下句落5。
越剧基本知识讲座
旦行七派:
袁派(袁雪芬 2011.2.19去世)一辈子不收弟子。优秀传人有方亚芬、华怡青、陶琪、李沛 婕等。 傅派(傅全香)何英、陈飞、陈艺、陈颖、颜佳、陈岚、薛莺、徐涵英、陆梅英、张蓉华、胡 佩娣、洪芬飞、张腊娇、张金月等。 戚派(戚雅仙 2003.1.27去世)盛建丽、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周美姣、傅幸文、王杭娟 、朱蔺、戚继仙、余福英、徐洁明、钱丽文,邹红、陈震等。 王派(王文娟)孟莉英、周云娟、徐玉萍、单仰萍、王志萍、李敏、钱爱玉、洪瑛、吴洁、姚 建平、钱世娥、陈晓红、舒锦霞、张珺、徐璐、宓永仙、陈萍、张丽、李旭丹、忻雅琴、胡 泽红等。 吕派(吕瑞英)陈辉玲、黄依群、孙智君、吴素英、张永梅、赵海英、周妤俊等。 金派(金采风)应国英、胡蓓华、樊婷婷、史燕彬、樊建萍、谢群英、郭学新、黄美菊、张杭 英、张明惠等。 张派(张云霞 2004.4.18去世)薛桂珍、何赛飞、吴国兰、袁小云、杨学梅、徐琴等。
2、五法 :手、眼、身、法、步(法法重复) 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 上几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前辈艺术家曾说过,“手 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 程砚秋:口、手、眼、身、步(此说更加科学)。口 指发声的口法,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 指台步。 达到“六合” :即: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 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如此才能使口 、手、眼、身、步的表演达到自如和谐的境界。
4、代表人物
建国前:
1、越剧十姐妹:施银花,屠杏花,王杏花,赵瑞花,马 樟花,姚水娟,竺素娥,魏银凤,李艳芳,小白玉梅; 2、越剧新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傅全香,徐玉兰, 筱丹桂,范瑞娟,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
建国后:
1、1963年,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公布“中国越剧六大流派 ”: 袁派(袁雪芬)、尹派(尹桂芳)、范派(范瑞娟)、傅 派(傅全香)、徐派(徐玉兰)、戚派(戚雅仙)。 2、1988年,上海权威人士又对外公布“中国越剧十三大流 派”,增加王文娟、毕春芳、吕瑞英、陆锦花、金彩凤、张云 霞、张桂凤七位名家的流派唱腔。
走进绍兴乐曲
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 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 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 形式。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 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 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祭 祀神道的诞辰,是神庙所在地的农村的盛大庆典,通常举行迎神赛会,绵 延数里乃至十数里,哄动村社。同时,农村的贸易集市活动,也在庙会期 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 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届时, 村民们遍邀外地乡戚,备洒备饭,招待看戏。
绍兴越剧
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剧种之一,亦有“全国第 二大剧种”之称。清末起源于浙江 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 歌曲发展而成,主要流行于江、浙、闽、上海一带,还有一些北方地区,在海 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 等地,包括东北许多地区。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 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 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
翠姐姐回娘家
绍兴莲花落起源于20世纪初, 是浙江省主要的曲艺表演形式 之一。它语言生动活泼,唱腔 流畅、朴实。莲花落一度面临 失传,80年代初,绍兴莲花落 表演者胡兆海一曲《回娘家》 获得全国大奖,并且参加文化 部组织的演出团巡回全国演出, 才使这种流传在民间的小曲艺 起死回生。随后,《回娘家》 被改编拍摄成电视戏曲片《翠 姐回家》。绍兴莲花落著名演 员翁仁康曾多次获得全国性的 曲艺大奖,还是首届全国曲艺 创作、表演双项“牡丹奖”得 主。
越剧简介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84年5月。 虽然历史不长,但却以它整齐的阵容从亮相依始就确立了
它在越剧界甚至是整个戏剧界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
具有浓郁的江南气息的优美、抒情、清新、细腻的艺术特 色,为国内外观众所瞩目。 女子专业表演团体之一 “东方奇葩” 10多年来,剧团从初创时期的《五女拜寿》、《汉宫怨》 到成熟时期的《西厢记》,积累了一批优秀剧目。 《西厢记》荣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 和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陆游与唐琬》荣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 通俗喜剧《红丝错》荣获文化部第五届文华新剧目奖。 《琵琶记》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越剧的流派
流派分类的依据: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
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 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
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 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 腔。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
越剧的流派-曲调
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 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 各自的基本风格 。
越剧的起源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 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 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 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 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迄今有90多年历史
越剧的发展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 1917年到达上海。 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
上海越剧院
上海越剧院作为影响卓著的国家剧院,创建于1955年11月。 剧院合作、改编、整理的古装戏、 历史戏和现代戏 300多
越剧向“奶娘”学什么
了不少 有益 的东西 。” 1 在编演古装戏时 , 【】 越剧 演
员们 基本上是 学习京 剧的技 巧 ,如姚水 娟演 出的
・
剧 务部 ( 彼时“ 字 班已解散 ) 传” 。郑传鉴工老生 , 戏
路宽, 能戏多 , 其唱念苍劲有力 , 讲究音律韵 味 , 身
46 ・
维普资讯
如此 断断续续 演出至 14 年底 太 平洋 战争爆 发 、 91 日军进 入租界 为止 , 前后共有二三年时间。 当仙霓
社在 东方第一书场演 出时 , 正在大来剧场演 出的袁
为越剧发展提供经济后盾 ;租界经 济的畸形 繁荣刺
激了市 民娱乐业的发展 ,传播业 的发展 也扩大 了越
剧 的影 响 。
琢磨 , 然后运用各种技巧 、 程式 , 力求恰如其分地传
达出剧 中人 的思想或情感 。 早期越剧演出时虽然也
台、 台演 出的戏曲形式 , “ 庙 称 小歌文书班” ,简称 “ 小歌班” 9 7 。11 年开始 , 小歌班艺人数次进沪演出 ,
皆因粗糙简陋 , 观众寥寥 , 屡遭失败 , 到 11 年 , 直 99
小 歌班才开始在上海立足 。此后越剧在 十里洋场迅 猛发展 , 尤其是 ” 孤岛” 时期 特殊的社会 环境 , 为越 剧 的发展提供了难得 的契机 :大批 江浙籍人 士涌入 租界 ,形成 规模较大而相对稳 定的越剧观众 群,并
重要的角色 ,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将之形象地 比喻
为“ 奶娘” 这一说法已经被普遍接受 。那么 , , 越剧究
竟 向昆剧这个“ 奶娘” 习了什么?时至今 日是否仍 学 有学习的必要 ?值越剧百年诞 辰 ,重新 回顾这一段
历史 , 或许可 以给今人启发。 越剧的前身 ,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 的说 唱形式
绍剧源流剧目唱腔及表演艺术初探
绍 剧 源 流 剧 目唱 腔 及 表 演艺 术 初 探
罗
绍剧
《
,
萍
。
严新民
,
即 绍兴 乱 弹
》
,
俗 称 绍 兴大班
。 、
解 放前
曾 一 度 以 越剧 之 称 见 之 于 记 载
,
。
如 徐 慕云
。
中 国戏 曲史
,
等就 是 这样
。
当 时 灌 制 的 唱 片 和 民 间石 印 唱 本 中也都 把 绍 剧 称 为 越 剧
体唱 腔 的 特 点
艺人 普遍认 为 故有
“
又 有板 腔体 唱 腔 的 特 点 在 三五 七 中
, ,
许 多绍剧 老
,
不 加 头 尾 变 化的 句 式
“
演 唱 时 无 换腔 转板 之 虞
。
,
也 比 较 省事
西
、
流 行 地域
、
,
已遍 及 湖北
,
江
广西
、
四川
、
河北
、
山东
,
、
江苏
、
安 徽 等地
。
。
浙 江与 江苏
江西
、
安徽 比邻 接壤
》记
戏曲
当时 秦
交流 频繁
。
乱弹 戏 曲当 时 在浙 江 已 相 当 盛行
,
绍剧二 凡
,
激 昂悲 壮
,
各类板 式
”
,
皆为 散 唱
。
据清 代刘 献 廷 《 广 阳 杂 记
载
。
,
优所 唱 的 乱 弹腔 伴乐 器板 胡
,
绍剧的历史渊源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绍剧也积极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打击乐
绍剧的打击乐在演出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鼓、板、锣、钹等乐器的组合,营造出紧张、热烈或抒情的氛围,紧密配合演员的表演。
乐队伴奏
绍剧的乐队伴奏以管弦乐为主,辅以唢呐、笛子等民族乐器,为唱腔和表演提供丰富的音乐色彩。
绍剧的唱腔以【二凡】和【三五七】为主,前者高亢激越,后者委婉动听。演员在演唱时注重气息的运用和声音的控制,使唱腔既富有韵味又富有表现力。
演出市场的扩大
01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绍剧的演出市场不断扩大,从农村到城市,从本地到外地,绍剧的演出范围越来越广。
新剧目的创作与演出
02
民国时期的绍剧艺术家们积极创作新剧目,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如《啼笑因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剧目在此时诞生并广为流传。
艺术形式的创新
绍剧在起源初期并没有固定的名称,一般被称为“绍兴大班”、“绍兴高调”等,直到后来才逐渐统一称为“绍剧”。
早期名称
音乐特色
早期绍剧的音乐以高亢激越、粗犷豪放著称,唱腔高亢激越,具有浓厚的秦腔韵味。同时,绍剧还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表演风格
绍剧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大,身段工架丰富多变。演员在表演时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善于运用夸张、变形的表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创新发展
在保持绍剧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如与现代科技融合、开发文创产品等,为绍剧注入新的活力。
05
CHAPTER
绍剧的影响与传播
绍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丰富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
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
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
越剧王派是浙江越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色。
在越剧王派的经典唱段中,有许多脍炙人口、享誉海内外的作品,比如《西厢记》、《牡丹亭》、《琵琶记》等。
下面是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的列表:
一、《梁祝》
1.《天上牵云马》
2.《飞丝舞》
3.《红楼梦梦》
4.《担水月》
5.《白牛郎》
6.《清河县》
7.《草堂》
二、《红楼梦》
1.《葬花吟》
2.《怀香出塞》
3.《秋思曲》
4.《读书郎》
5.《人面桃花》
6.《生死劫》
7.《小白菜》
三、《西厢记》
1.《燕子楼》
2.《凤栖梧》
3.《花田错》
4.《玉楼春》
5.《霸王别姬》
6.《长亭怨》
7.《凤还巢》
四、《牡丹亭》
1.《雨打梨花深闭门》
2.《二夜抱琵琶》
3.《鹦鹉洲》
4.《热烈欢迎》
5.《少年游》
6.《明妃曲》
7.《长恨歌》
五、《琵琶记》
1.《柳毅传书》
2.《夜行船》
3.《西华山》
4.《宝金钗》
5.《悲愁凉》
6.《望江亭》
7.《离合钩》
以上是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的列表。
这些经典唱段在越剧界广为流传,成为越剧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优美动人、令人感叹的唱段。
绍剧全剧大全
绍剧全剧大全绍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浙江绍兴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绍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
在绍剧的演出中,演员们以生动的表演、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技艺,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以戏曲形式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受观众喜爱。
《绍剧全剧大全》是一部集绍剧剧目于一体的文献资料,旨在全面记录和介绍绍剧的历史、演出形式、剧目内容等方面的信息,为广大绍剧爱好者和戏曲研究者提供全面、权威的参考资料。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绍剧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经典的绍剧剧目,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绍剧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绍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戏、念白,又有武打、舞蹈等元素,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绍剧的音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独特的音律和旋律形式,为剧目增添了魅力和韵味。
在绍剧的剧目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如《牡丹亭》、《紫钗记》、《梁祝》等,这些剧目不仅在绍剧界享有盛誉,也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剧目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的改编和演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厚重。
同时,这些剧目也是绍剧演员们展示演技和艺术魅力的舞台,让观众领略到绍剧的精彩之处。
绍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绍剧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大对绍剧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
只有如此,绍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中国戏曲艺术增添新的活力和魅力。
绍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绍剧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让它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绍剧将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为世人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
越剧入门与鉴赏
读书笔记
如果能加各派大师之遗存精段视频更妙,越剧虽发展时间不长,但各派天赖之音绕梁莹回,沁人肺腑,起源 于乘州,平凡低微之处尽显高贵,就象英语出身一样,虽为下等人之语言经口口相传,自身完善,成为世界之官 方通用语言,文学来自生活!创作来自生活!我爱越剧!我爱尹派!。
目录分析
1
第一节越剧名 称的由来
03
丹桂剧团
04
天红剧团
06
芳华剧团
05
雪声剧团
东山越艺社 少壮剧团
云华剧团 玉兰剧团
作者介绍
这是《越剧入门与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越剧入门与鉴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2
第二节越剧的 发展
3
一、越剧发展 的过程
4 二、越剧发展
史上的几个节 点
5
三、越剧中心 的转移
第三节越剧改革 一、越剧改革的背景
二、越剧改革的两个 阶段
三、越剧改革的成果
1
一、尹派
2
二、范派
3
三、毕派
4
四、陆派
5
五、徐派
1
六、袁派
2
七、傅派
3
八、戚派
4
九、吕派
5
十、金派
十一、张派
十二、王派
四、舞台美术工作 队伍的改革
第一节越剧行话与专 称
一、四柱头
二、六柱头 三、肩与牌
1
四、并头肩
2
五、畚斗与百 搭
3
六、派场师傅 (箍桶师傅)
4
七、马来、弯 来
5
八、跳槽
九、敲壳子 十、娘
十一、敲头场 十二、第二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年代前期 在多次接见袁 尤其是音乐唱腔 周恩来总理 在 5
年 ( 1 9 0 6年 ) 至 今 已 9 0年整 出身成份
,
雪芬 范瑞娟
、
、
徐玉兰 等越剧艺术家时
。 ,
不止一 次地提到越
,
”
,
绍剧属大戏
。
剧在演唱上可以向绍 剧学习 他对徐玉兰《 哭祖庙 》 的唱腔
。
剧种
越 剧属 小戏剧种
,
大戏
因融人了绍剧和京剧 的音调 大为赞赏 周总理 后来对人说 谁说越剧的唱腔是软绵绵 徐 玉 兰的
绍剧 与越剧 同是出生于 绍 兴地 区的两个戏曲剧种 论
。
,
子》
、
《 斩经堂 》等戏
、 ,
,
都是唱绍剧的
、 ,
。
越剧很多 唱 做 念 打的表演功法 的 因此 越剧的表演艺术中
。 。 ,
,
也是向绍剧学 习
, ,
资历 世 论
,
,
绍 剧形成于清康
、
乾之
。
含有不少绍剧艺术的因子
,
越剧则诞 生于光绪 三 十二
,
,
。
由于绍剧乐师改事越剧
.
,
长胜饰何九叔 蔡 国梁饰武大 裘涌棠饰阳谷县令 在 《 新 杀子 报 》 剧中 越剧演员施彩香饰徐 民 钱 妙花饰先生 雪 袁 芬饰金 定 傅金 香饰 钱妻 ; 绍剧演员 七龄童饰和尚
, , , , ,
,
,
.
也给越剧吸 收融 化绍剧 的音乐唱腔带来有利条件 在越 剧艺术各个门类中 音乐与唱腔受绍剧的影响最为显 著
. ,
越剧也不例外
4 年代新越剧时期产生的〔 完全被越剧所吸收运 用 0 嚣板〕
,
0 年代革新时期 越剧在 4
,
二 就是吸收融化了绍剧 〔 流水〕 的节奏和音调形成的 现在 〔 已成为越剧的常用 曲调 每在表现紧张 激动 凡〕 和〔 嚣板〕
, 。 , , 、 、
曾以话剧和昆曲为鉴 视话剧
和 昆居 」 为新越剧的两个奶娘
, 、
、
,
很多演出剧 目都来之
“
后来虽因板胡声音又
.
《 龙凤 锁 》 ( 《 三 看御妹》
、
、
借红灯
”
)
、
《 百
“
尖又 糙 与越剧基本曲调 情 绪 不协而改用平胡 但在戏里 使 用〔 流水〕
〔 二 凡 〕 曲调时
,
花台》 香莲
”
、
《 二 度梅 》
、
、
《 三 官堂》 (
《 侯袍》
”
秦
.
也常用板胡来伴奏的 绍剧
,
AB 共 〔 拾
忽 然起风
,
,
风声大作
,
,
树苗 摇 摆
,
。
两人
(可
A
B
取 下 袖章 自豪
, 。
给 B 套上
。
,
扶 树加土 一 会这 棵 虚拟
B A
。
一会那 棵
。
十 分紧 张
。
.
亦可 用 机关写 实
.
)
A
收拾 小锄
A搭 〔
给 B 背上篮 筐 肩欢跳 下
。
跌倒 扶B 扶A
。
B
跌倒
〔 剧终
。
。
1 9 9 2年 衙 州 师
范 第 一 附 属 小 学演 出获全 国 儿 童 戏 剧录 优秀创作奖
“ 。Biblioteka AB 〔共扶树, 。
,
碰头
,
各 自疼
,
又互 相按 摩对 方
,
.
风
。
像评 比剧 目 一 等奖
.
渐止 示 回家
B 满头大 汗互 相称赞 A
亲昵
,
拥抱
,
狂欢
19 9 3 年全 国 儿 童剧
六
一
”
晋 京汇 报调演
。
95
传标 乃是绍剧武场面 出身
B A B
同庆 贺
A B
跳跃 鼓掌
互相友好
握 手言和
留恋 古松 速阻
。
,
凝视古 松伤 口
。
,
自怨 自责 自打耳光
。
拎篮 筐 不解 感动
。
,
。
拾种树挖 出的小 柴根
。
指新 栽树 苗
,
喜 看树苗
翘拇指颂 A
、 。
。
示意送 B 烧火
,
A B
翘拇 指颂 . B 看看 A 袖章 领会 大喜
, ,
鞠躬
,
.
羡慕状
。
炽烈的戏剧气氛时 总会 用到它 又如 19 49 年袁雪芬在《 相思
男调〕 树》 剧中演唱出来 的〔
。 .
但是我们 也不会忘 记 剧向兄弟剧 种学 习
,
, 、
,
早期越
.
也是吸收 绍剧 〔 二凡〕 的过门
、
吸收艺术
衍化而成 使这一 唱腔具有表现欢快 进越剧唱腔中的事例
“ ,
喜悦
。
、
思索 疑虑 等
,
、
。
舅父乐得输运用
。 ,
“
绍白
”
,
密 的兄弟 越剧向绍剧学 习 吸收艺术养料 可 得天时 地利 人和之便
、 、
大大增 强 了角色幽默 风趣的喜剧色彩
,
越剧音乐在男班早期时无丝弦伴奏 后来配上丝弦
主奏乐器胡琴 就是 用绍 剧主 胡板胡
, 、 , 。 ,
,
其
越剧在小 歌班 绍兴文戏时期
于绍 剧 如《 仁义 缘 》
也采用 绍敲
。
“
”
,
戏剧气氛浓郁 越剧界有些鼓师和锣师就
、
。
经 堂》 范瑞娟演出的
、
《 五 台山》
,
杨五 郎削发
”
徐玉
来自于绍剧 如 曾在雪声
,
东山
、
华东和 上 海越剧院司鼓的
。
兰 演出的 《 龙虎斗 》 《 散 撞关》
, ,
二堂放 商芳臣演出的 《
, 。
著名鼓师胡寿华 原 是绍剧演员出身 合作越剧团的锣师胡
、 ,
的阳刚之美 只有向兄弟剧种借鉴学 习
。
。
故 小戏剧 种在成长过程中向大
戏 剧种学 习
语言语音最为接近 学习吸收绍剧的唱腔 昂激扬 最能表现 紧张
, 、
就较少排异性
、 ,
,
靠拢
。
可说 是中
,
二凡 〕 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绍剧的基本曲调 〔
。
〔 流水〕 高
,
国戏曲史上出现 的普遍现象
激烈的人物感情和戏剧气氛 几乎
养料 最多的要算 绍剧 了 从 风土
的
, “ 、
因
,
三五 七 〕 的音调 多种 情绪 至 于吸收绍剧基本曲调 〔
融化
,
为越剧与绍剧 同处 一 个地区
人情来讲
”
, . ,
则是不胜枚举了
,
具有天然
、
而越剧小丑 念绍兴土白 则成了某些剧 目的特殊需要
如《 龙凤锁 》哭 箱诉 舅 一 折
”
,
血缘
关系 犹如一 对亲
. , ,
:
剧种都有较长 的历史和较成熟 的 艺术
短
,
《 哭祖庙》 就很高亢激
而 小戏剧种则历 史较
、
越么 确实越剧 早期 唱腔原是从曲艺落地 唱书发展而来 故 多吟诵性 旋律单调
, , , ,
且 多从曲艺
,
民歌 的基础
。
尤 缺乏高昂音调
。
为了增强越剧唱腔 由于越剧与绍剧的
,
上 发展而成 艺术 上比较稚嫩
1 越剧 1 9
7 年进
, 。
人 上 海 曾得到绍剧老大 哥的支持 与
,
六 龄童饰官保 陆长 胜 饰 知县 剧 越剧演 员唱 越剧
, 。
、
,
。
混 演中仍 是 绍剧演 员唱绍
, .
帮助
,
。
越
绍两 剧种如 此会串混合演出
, 。
19 17年5月
,
, “
)
《 双 贵图 》
。
《 宝莲灯》
,
、
一 等一
、
的锣鼓经及其响器 也为越剧吸收使用 行内谓之 绍敲 二 堂放子 》 中的 〔 有的戏如《 流水〕
、
”
。
大 批剧 目 很多越剧老演员 差不 多都有学唱绍剧的经历
, 、 , “ ,
〔 二 凡〕 唱段
,
锣鼓
如 在绍兴文戏时期 袁雪 芬演出《 双 贵图》 《 双 金定》 《 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