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题集正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选题
1.教育活动中最直接的教育者是()。
A.学生
B.学校教师
C.教材
D.教材编写者
2.“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时期的教育内容。
A.现代教育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3.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A.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B.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C.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D.显正向功能和隐负向功能
4.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
A.聘任制度
B.科举制
C.录用制
D.任免制
5.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6.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A.商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
D.隋唐
7.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宗教起源论
8.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居于教育的主导地位的是()。
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9.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各不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的基本点。
这个基本点是()。
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B.教育是增长人的知识的活动
C.教育是培养人的能力的活动
D.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
10.“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11.提出结构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D.杜威
1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13.以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为主要原则的教育学理论被称为()。
A.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B.掌握学习理论
C.发现法
D.发展性教学理论
14.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荀子》
15.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孔子苏格拉底
B.孔子亚里斯多德
C.孟子柏拉图
D.朱熹苏格拉底
16.认为科学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的
是()。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培根
D.梅伊曼和拉伊
17.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8.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
A.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B.泛智教育思想
C.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D.绅士教育思想
19.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其代表作()。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教育学讲授纲要》
20.“教育即生活”,提出这一命题的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杜威
D.夸美纽斯
21.“预时孙摩”的原则最早出自()。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孟子》
22.布鲁姆提出的教学理论是()。
A.结构主义教学论
B.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C.掌握学习理论
D.发展性教学理论
23.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的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二、多选题
1.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2.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3.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4.下列属于洛克教育思想的有()。
A.白板说
B.自然与自由
C.绅士教育
D.“泛智”思想
E.发现法
5.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主要有()。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E.夸美纽斯
三、填空题
1.我国古代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教育与________________相脱离。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连接起来的中介是________________。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4.赫尔巴特出版的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
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________________,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卢梭在其教育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
7.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____。
8.昆体良在其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三阶段教学法。
四、判断题
1.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
()
2.中国科举制度始于两汉时期。
()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
4.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
()
5.人类的教育活动与所谓的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教育活动具有生产性。
()
6.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传统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是赫尔巴特。
()
7.瓦根舍因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
()
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作品是《普通教育学》。
()
9.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观点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均出自《论语》。
()
五、名词解释题
1.教育
2.教育的社会功能
3.教育的隐性功能
4.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能力提升题
一、单选题
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
2、校规、校纪等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3、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4、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5.“劳心者制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生产劳动
D.教育与文化
6、一个国家设立教育制度、公民接受教育,基本上是由()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法律制度
C.科学技术水平
D.生产力水平
7、下列对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B.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受生产关系的调节
C.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完全同步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8、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属于()。
A.教育独立论
B.教育万能论
C.人力资本论
D.文化筛选论
9、美国的教育努力培养民主社会中确能适应生活需要的理想公民,而英国教育着重培养品行,以养成绅士风范,这说明文化影响着()。
A.教育模式
B.教育目的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10、教育不仅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这说明教育具有()。
A.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B.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C.文化整理功能
D.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
11、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3、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4、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5、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能动论
16、“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这是()观点对教育方式影响的结果。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平行论
17、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8、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19、下列关于遗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述错误的是()。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B.遗传素质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等
C.遗传素质存在个体差异
D.遗传素质能预定人的发展
20、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的是()。
A.遗传素质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二、多选题
1、下列关于教育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规模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手段
D.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3、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有()。
A.保存
B.融合
C.选择
D.创造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E.个别差异性
5、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
A.华生
B.洛克
C.高尔登
D.霍尔
E.荀子
6、人的身心发展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
A.从低级到高级
B.从旧的质到新的质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量变到质变
E.从消极到积极
7、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有()。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机制
D.教育
E.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8、一个人有着对音乐的敏感性,但并不喜欢音乐,所以很难成为音乐家,在这里对发展
起重大影响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E.内部因素
三、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决定因素。
2、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受_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政治方向和
思想意识倾向。
5、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________________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6、________________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方式。
7、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________________、校园制度文化。
8、________________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
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散。
9、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___特征。
1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环境、教育、________________。
1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句话是由________________提出来的。
12、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1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四、判断题
1、第一个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是亚当·斯密。
()
2、学校文化是在学校的发展中逐渐积累而自然形成的文化。
()
3、教育是传递文化的根据,它本身不是文化现象。
()
4、信息技术改变的是教育手段,但难以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
5、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
()
6、总体而言,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难以具有延时价值。
()
8、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比较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
五、名词解释题
学校文化
六、简答题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单选题
1、“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3、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涂尔干
C.巴格莱
D.卢梭
4、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贝尔
5、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目的发生了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的影响。
A.文化传统的制约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政治经济的影响
D.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
6、规定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法
D.教育途径
7、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A.提高国民素质
B.面向全体学生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8、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
9、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是在说()。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标准
1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A.从各自理想出发,使各个价值得到充分发展
B.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C.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全面发展
D.自由天然性得到自由发展
11、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A.创新能力的培养
B.读写能力的培养
C.听说能力的培养
D.交往能力的培养
1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3、我国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A.1984 年
B.1986 年
C.1988 年
D.1990 年
14、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A.6 年
B.5 年
C.8 年
D.9 年
15、20 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16、“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着学校教育制度进入()。
A.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B.制度化教育阶段
C.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D.学校教育萌芽阶段
17、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A.培养人的智力
B.为其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
18、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始于()。
A.“壬寅学制”的颁布
B.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C.义务教育的普及
D.废科举,兴学堂
19、2010 年颁布,指导我国未来10 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二、多选题
1、教育目的制约的对象有()。
A.教育政策的制定
B.教育制度的建立
C.教育内容的确定
D.教育方法的选择
E.教育效果的评价
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
A.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C.人们的教育思想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E.教育者的能力素质
3、教育制度在形式发展上包括三个阶段,分别为()。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后制度化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E.无制度化教育
4、学制具体规定着()。
A.学校的性质
B.学校的任务
C.入学条件
D.修业年限
E.学校之间的关系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39页共112 页
5、影响学制制定的因素有()。
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D.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E.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
三、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________________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
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3、素质教育以________________ 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为重点的教育。
4.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________________。
5.我国于________________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
义务教育。
6.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
________________。
7. 小学阶段要注重“双基”的培养,其中,“双基”是指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8.2010 年6月21 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其中,要把________________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________________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________________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四、判断题
1.教育无目的论承认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
2.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
3.学校教育的目的比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
4.持社会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
5.20 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
7.从我国教育目的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
8.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
9.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
10.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确定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
12.义务教育的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
()
五、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
2.素质教育
3.教育制度
4.义务教育
六、简答题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一、单选题
1.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2.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3.热爱学生是教师应具有的()。
A.政治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知识素养
D.能力素养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5.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反映教师劳动的()。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性
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A.平等关系
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7.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奇
C.杜威
D.夸美纽斯
8.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
A.学生
B.学校
C.学生家长
D.教师
9.奥运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可以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未来性
B.广延性
C.滞后性
D.系统性
10.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来自于他的()。
A.权威
B.威信
C.权利
D.人格力量
11.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决定的。
A.人身自由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受教育权
二、多选题
1.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在于()。
A.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B.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C.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D.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问题
2.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
A.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B.精深的学科知识
C.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D.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E.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
三、填空题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________________。
2.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剥削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
尊严的行为,这指的是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
3.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________________。
4.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________________职业。
5.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
6.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职业角色的________________。
7.教师要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并能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这
体现了教师职业角色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
8.《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具有多种权利,其中,_______________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
9.勒温在1939 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包括专制型、放任型和_________。
四、判断题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可以随意对待学生。
()
2.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与成人比较,具有特殊性。
()
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
4.教师专业化是指获得教师资格证。
()
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
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授人类文化。
()
五、名词解释题
1.教育机智
2.师生关系
六、简答题
1.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
2.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七、案例分析题
年轻的张老师是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任教于一所中学。
工作之初,他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中。
由于他平时对学生不苟言笑,在班级管理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
渐渐的,张老师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无形的屏障,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讲课越来越缺乏激情,班级管理越来越困难。
在老校长的启发帮助下,张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学生有心事愿意向他倾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1)试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2)上述材料启发教师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五章课程
一、单选题
1.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 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2.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
A.目录
B.课文
C.练习
D.实验
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4.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5.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二、多选题
1.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C.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E.可以取代学科课程
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3.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4.下面关于新课程标准正确的是()。
A.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B.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C.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D.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