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42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 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 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 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2019/5/15
4 作者列举王阳明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这是举例论证,列举王阳明的事例 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5 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
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 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 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 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
“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 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2019/5/15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 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 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 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2019/5/15
同学们,丁肇中先生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 观点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整 体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019/5/15
1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怎样的论题?
2019/5/15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应有格物致 知精神》,与丁肇中先生一起探讨如何正确来自 待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精神。
2019/5/15
1 理解本文的论题、论点和结论,及三者的关系。 2 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3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4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实验精神。
2019/5/15
同学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传 统教育是如何对待格物致知的?请大家有感情 朗读第2~5段,结合下面问题体会传统教育 中的格物致知是怎样的。
2019/5/15
1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019/5/15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 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 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 而得到知识。
同学们,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 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 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 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每个人 都会由此终身受益。希望我们转变观念,对格物 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 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019/5/15
1 第8自然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告诉了我
们怎样的道理?
运用了举例论证,举探察竹子的性 质的事例,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实验的 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 计划的探测”。
2019/5/15
2 文中说“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
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 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句子中“此” 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上文作者谈到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 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 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2019/5/15
3 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 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 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这句话中的“可能”表示推测、估计,表示作者对传统的 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只是推测、估计, 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2019/5/15
2、“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 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 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这句话中的“基本”表明不是所有的知识,而是基 本的知识,“关键性”意思说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表明不是一般性的发现,这两个词语准确、严密地说明 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 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 ‘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2019/5/15
6 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 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 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019/5/15
4 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5段):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第二层(第6~12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 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019/5/15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 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 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 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2019/5/15
2019/5/15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 照市涛雒。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 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 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 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 粒子(以与自 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 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 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 物理学奖。
2 作者为什么说用“格物”和“致知”两个词语
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因为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 谓的实验,和“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恰恰是 一致的。所以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2019/5/15
3 在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会被埋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19/5/15
同学们,我国古代典籍《礼记·大学》中说:“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 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美 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说,用格物、致知来“描写现代学术 的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可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 精华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辈张 蒂
2019/5/15
2、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 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 )着一些中国 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 从内心(领悟 、领会)的。
2019/5/15
4 作者举个人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事情,有什么
作用?
这是从反面举例论证,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 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 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 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9/5/15
2019/5/15
问题: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读者阅读 “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比作“孩子学走路”,论证 敢读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敢于读那些自己不太懂的书, 这样才会有进步。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又 通俗易懂。
2019/5/15
2019/5/15
同学们,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 性的特点。请同学们品读文章,找出能体现语 言准确、严密的语句,然后小组讨论准确性、 严密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2019/5/15
小组讨论后展示: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 固定的社会制度。”
2019/5/15
5 第5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道理论证,有说服力地论述 了“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里是可以理解的”。
2019/5/15
同学们,作者说“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 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那么我们应该持 怎样的观点呢?请大家有感情朗读第6~12段, 结合下面问题体会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2019/5/15
3、作者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历史上 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其原因有三点:
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 划的探测。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 具体的计划。
③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的目标的选定,就要靠 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2019/5/15
4、链接中考——2016年广西崇左市卷 话说“敢读书” ①作家王蒙说过,要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要老读比你 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此番话语,颇耐人寻味。 ②为何言“敢读”?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 既然“不完全能够把握”,心里难免会担心和畏惧。其实,就如孩子学走路 一样,一开始总会跌跌撞撞。然而,恰恰是跌跌撞撞地不断积累,才能渐渐 摆脱大人扶助,学会独立行走。读书亦然,如果一直“读比自己智商还低的 作者的书”,不要说难以进步,说不定连原来的那点知识积累和对于世事的 悟性老本,也会因之而销蚀。从这个意义上说,“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 能够把握的书”,不啻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
2019/5/15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论) (3)解决问题(结论)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 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 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 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 定律、公式等。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2019/5/15
3、“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 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分偏向 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019/5/15
这句话中的“一些”“大部分”表示只是一 部分中国人、学生,而不是所有中国人、所有学 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表明了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性。
同学们,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我们怎样 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小组内合作交流以后派代表展示:
2019/5/15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 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 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019/5/15
1、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C ) A、劳民伤财 叹为观止 恻隐之心 不假思索 B、事必恭亲 人才倍出 修身齐家 改弦更章 躬 C、绿草如荫 源远流长 格物致知 根深地固 茵 D、优柔寡断 袖手旁观 无理漫骂 蜂涌而至 谩
zhào 丁肇中
yì
xī
华裔 朱熹
yōng 中庸
cuò 不知所措
pánɡ huáng lún 彷 徨 论语
mò 埋没
2019/5/15
彷徨: 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
神慌乱。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修身齐家:指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 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 问题或对象。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自然科学”的论题。
2019/5/15
2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题目就是论点,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19/5/15
3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2019/5/15
4 作者列举王阳明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这是举例论证,列举王阳明的事例 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5 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
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 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 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 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
“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 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2019/5/15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 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 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 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2019/5/15
同学们,丁肇中先生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 观点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整 体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019/5/15
1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怎样的论题?
2019/5/15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应有格物致 知精神》,与丁肇中先生一起探讨如何正确来自 待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精神。
2019/5/15
1 理解本文的论题、论点和结论,及三者的关系。 2 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3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4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实验精神。
2019/5/15
同学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传 统教育是如何对待格物致知的?请大家有感情 朗读第2~5段,结合下面问题体会传统教育 中的格物致知是怎样的。
2019/5/15
1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019/5/15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 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 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 而得到知识。
同学们,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 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 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 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每个人 都会由此终身受益。希望我们转变观念,对格物 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 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019/5/15
1 第8自然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告诉了我
们怎样的道理?
运用了举例论证,举探察竹子的性 质的事例,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实验的 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 计划的探测”。
2019/5/15
2 文中说“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
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 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句子中“此” 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上文作者谈到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 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 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2019/5/15
3 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 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 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这句话中的“可能”表示推测、估计,表示作者对传统的 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只是推测、估计, 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2019/5/15
2、“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 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 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这句话中的“基本”表明不是所有的知识,而是基 本的知识,“关键性”意思说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表明不是一般性的发现,这两个词语准确、严密地说明 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 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 ‘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2019/5/15
6 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 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 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019/5/15
4 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5段):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第二层(第6~12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 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019/5/15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 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 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 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2019/5/15
2019/5/15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 照市涛雒。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 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 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 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 粒子(以与自 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 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 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 物理学奖。
2 作者为什么说用“格物”和“致知”两个词语
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因为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 谓的实验,和“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恰恰是 一致的。所以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2019/5/15
3 在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会被埋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19/5/15
同学们,我国古代典籍《礼记·大学》中说:“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 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美 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说,用格物、致知来“描写现代学术 的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可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 精华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辈张 蒂
2019/5/15
2、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 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 )着一些中国 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 从内心(领悟 、领会)的。
2019/5/15
4 作者举个人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事情,有什么
作用?
这是从反面举例论证,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 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 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 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9/5/15
2019/5/15
问题: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读者阅读 “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比作“孩子学走路”,论证 敢读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敢于读那些自己不太懂的书, 这样才会有进步。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又 通俗易懂。
2019/5/15
2019/5/15
同学们,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 性的特点。请同学们品读文章,找出能体现语 言准确、严密的语句,然后小组讨论准确性、 严密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2019/5/15
小组讨论后展示: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 固定的社会制度。”
2019/5/15
5 第5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道理论证,有说服力地论述 了“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里是可以理解的”。
2019/5/15
同学们,作者说“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 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那么我们应该持 怎样的观点呢?请大家有感情朗读第6~12段, 结合下面问题体会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2019/5/15
3、作者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历史上 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其原因有三点:
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 划的探测。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 具体的计划。
③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的目标的选定,就要靠 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2019/5/15
4、链接中考——2016年广西崇左市卷 话说“敢读书” ①作家王蒙说过,要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要老读比你 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此番话语,颇耐人寻味。 ②为何言“敢读”?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 既然“不完全能够把握”,心里难免会担心和畏惧。其实,就如孩子学走路 一样,一开始总会跌跌撞撞。然而,恰恰是跌跌撞撞地不断积累,才能渐渐 摆脱大人扶助,学会独立行走。读书亦然,如果一直“读比自己智商还低的 作者的书”,不要说难以进步,说不定连原来的那点知识积累和对于世事的 悟性老本,也会因之而销蚀。从这个意义上说,“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 能够把握的书”,不啻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
2019/5/15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论) (3)解决问题(结论)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 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 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 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 定律、公式等。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2019/5/15
3、“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 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分偏向 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019/5/15
这句话中的“一些”“大部分”表示只是一 部分中国人、学生,而不是所有中国人、所有学 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表明了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性。
同学们,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我们怎样 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小组内合作交流以后派代表展示:
2019/5/15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 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 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019/5/15
1、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C ) A、劳民伤财 叹为观止 恻隐之心 不假思索 B、事必恭亲 人才倍出 修身齐家 改弦更章 躬 C、绿草如荫 源远流长 格物致知 根深地固 茵 D、优柔寡断 袖手旁观 无理漫骂 蜂涌而至 谩
zhào 丁肇中
yì
xī
华裔 朱熹
yōng 中庸
cuò 不知所措
pánɡ huáng lún 彷 徨 论语
mò 埋没
2019/5/15
彷徨: 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
神慌乱。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修身齐家:指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 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 问题或对象。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自然科学”的论题。
2019/5/15
2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题目就是论点,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19/5/15
3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