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思想家(范文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思想家(范文7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清朝思想家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清朝思想家篇一]
思想家——庄子
一、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遵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在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主张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比享受任何荣华富贵都更好更为重要。
现实生活充满污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与之相妥协,所以当理想的生活在世间难以实现时,他宁可选择从现实中隐退,于是有了入世的庄子和出世的庄子。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
1、庄子对“道”的理解
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道”是“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超时空的绝对或无限;“道”无所不在而又无所固定;“道”无法用概念说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人之认识境界。
2、庄子三辩
小大之辩: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无小大之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观之,则万物莫不小。
是非之辩:庄子认为是与非本来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认为的设计和安排,万物生而平等,没有是非之别。
为解决人
世间的是非问题,庄子提出了“两行”的处理是非立场:既要看到是与非的对立和冲突,又要超越这种是与非的对立,用一种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将是非混合起来是大自然和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样才能悠然自得的生活。
生死之辩:”道”既是万物的本体,又表现为万物的生灭变化:死亡不过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已。
既然生灭是宇宙变化的形式,也是“道”的表现和呈现形式,那么人作为万物的一种,当然也有“道”的体现。
宇宙之间生灭变化,本无所谓生死。
庄子三辩表现了“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的相对主义的“齐物论”。
3、庄子的“逍遥”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4、庄子所持的宇宙和人的关系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
样的生活旅程。
5、政治主张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
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
三、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1、庄子思想对追求和谐人生的指导意义
庄子“齐生死”的思想,让我们打破主观观念的束缚,了解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以辩证、相对、变化的观念思考问题。
当今社会人们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高学历人群,由于竞争压力过大而不堪重负轻生者大大有之。
而庄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会给我们以更多启示。
庄子在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中,既不提倡悦生恶死,也不赞成悦死恶生,而主张“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生而不说,死而不祸”,始终持守着自然的中道。
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但是长生不死是绝难企及的非分追求。
庄子虽不赞成长生不死,却追求有限的长生久视,主张珍惜生命、爱惜精神,强调通过全性保真的途径,以尽人之天年。
庄子对于生死的这种理性认识有助于现代人清醒地认识生与死的本质,充分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有助于现代人
加强对死亡价值的认识,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摆脱对死的情感纠葛,消除贪生恶死的错误倾向,坦然地迎接死亡的来临。
2、庄子思想对追求逍遥人生的指导意义
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只有做到无己无待,超越自我的局限和功名的约束,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人都渴望能够逍遥自在的生活,可事实上我们常被前程、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等人间俗事搞得焦头烂额。
而庄子却给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醒世良言,让我们磅博万物,逍遥人世。
庄子告诉我们要达到这种逍遥境界,就要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不强迫不做作——“无为而无所不为”,反对人与自我、人与本性的分离,反对人被外物所驱使、控制,迷失在社会之中和金钱、名利、灯红酒绿之中,主张不役于物,也不强求外物随自己的意志发展,对外物,抱者宽容、顺其自然的心态。
3.庄子思想对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
庄子提出“天人合一”,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钱宾四先生曾说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注重经济与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在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更要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大自然交朋友,人类才能继续幸福的生存下去。
四、对庄子的思考
庄子主张“绝圣弃智”、返朴归真,回到自然,顺应自然。
没有看到文明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不提倡人去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认识必然,从而获得人的解放和自由,这是庄子人生哲学的致命弱点,也是他的局限。
庄子的彻底无为,消极避世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类生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庄子唯有采取这种无为保命的处世哲学。
我们要看到的是他思想真正的本质是在动乱黑暗的年代如何保持本性,不丧失自我。
他提倡“外化内不化”,“不为物役”,让我们不要被世俗异化,丢失自己的理想与人格。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真,坚持自己的信念。
由于人往往受客观环境、成长经历、学识的束缚,受制于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偏颇的不同,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观标准。
因此,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也不同。
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庄子,好的继承,不好的要深思启发获得好的经验。
我想这就是反思庄子思想消极部分的意义吧!我们学习庄子思想,更要学习庄子的为人。
[清朝思想家篇二]
《俄国思想家》
作者:
译者:[英国]以赛亚伯林彭淮栋
主编的话
总算不负几年来的苦心——该为这套书写篇短序了。
此项翻译工程的缘起,先要追溯到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
虽说越来越惯于乡间的生活,每天只打一两通电话,但这种离群索居并不意味着我已修炼到了出家遁世的地步。
毋宁说,坚守沉默少语的状态,倒是为了咬定问题不放,而且在当下的世道中,若还有哪路学说能引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叫人着魔,还要有助于思入所属的社群。
如此嘈嘈切切鼓荡难平的心气,或不免受了世事的恶刺激,不过也恰是这道底线,帮我部分摆脱了中西“精神分裂症”——至少我可以倚仗着中国文化的本根,去参验外缘的社会学说了,既然儒学作为一种本真的心向,正是要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把人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
不宁唯是,这种从人文思入社会的诉求,还同国际学界的发展不期相合。
擅长把捉非确定性问题的哲学,看来有点走出自我囿闭的低潮,而这又跟它把焦点对准了社会不无关系。
现行通则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证伪,使得就算今后仍有普
适的基准可言,也要有待于更加透辟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根基处,批判的事业又有了用武之地。
由此就决定了,尽管同在关注世俗的事务与规则,但跟既定框架内的策论不同,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说,决不会是医头医脚式的小修小补,而必须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
有意思的是,也许再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么多书生想要焕发制度智慧,这既凸显了文明的深层危机,又表达了超越的不竭潜力。
于是自然就想到翻译——把这些制度智慧引进汉语世界来。
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此类翻译向称严肃的学业,无论编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会因其理论色彩和语言风格而备尝艰涩,但该工程却决非寻常意义上的“纯学术”。
此中辩谈的话题和学理,将会贴近我们的伦常日用,渗入我们的表象世界,改铸我们的公民文化,根本不容任何学院人垄断。
同样,尽管这些选题大多分量厚重,且多为国外学府指定的必读书,也不必将其标榜为“新经典”。
此类方生方成的思想实验,仍要应付尖刻的批判围攻,保持着知识创化时的紧张度,尚没有资格被当成享受保护的“老残遗产”。
所以说白了:除非来此对话者早已功力尽失,这里就只有激活思想的马刺。
主持此类工程之烦难,足以让任何聪明人望而却步,大约也惟有愚钝如我者,才会在十年苦熬之余再作冯妇。
然则晨
钟暮鼓黄卷青灯中,毕竟尚有历代的高僧暗中相伴,他们和我声应气求,不甘心被宿命贬低为人类的亚种,遂把迻译工作当成了日常功课,要以艰难的咀嚼咬穿文化的篱笆。
师法着这些先烈,当初酝酿这套丛书时,我曾在哈佛费正清中心放胆讲道:“在作者、编者和读者间初步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景象,作为整个社会多元分化进程的缩影,偏巧正跟我们的国运连在一起,如果我们至少眼下尚无理由否认,今后中国历史的主要变因之一,仍然在于大陆知识阶层的一念之中,那么我们就总还有权想像,在孔老夫子的故乡,中华民族其实就靠这么写着读着,而默默修持着自己的心念,而默默挑战着自身的极限!”惟愿认同此道者日众,则华夏一族虽历经劫难,终不致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
(刘东1999年6月于京郊溪翁庄)
作者前言
本书是一个系列四册中的第一册,收集我将近三十余年来在不同场合撰写或者以演讲稿的形式发表的文章,因此,主题不如其他连贯构想的书那么统一。
这些集子的主编哈代博士(Dr.HenryHardy)相信拙作值得发掘,并且不厌精细、克勤无懈,务求文中瑕疵,尤其舛误失确、相谬互悖、隐晦不明之处,尽获消除,我自然最为感激。
所余
缺陷,责任亦自然仍在我一人。
也深谢凯利博士(Dr.AileenKelly)为此书补足一篇讨论,她对书中所论问题及处理手法有深刻且同情的了解,令我受益尤多。
最感谢她百忙中不辞烦冗,核对、有时并修改模糊不清的指涉与过度师心自用的翻译。
她的稳健支持,几乎令我相信此书果真值得她花这么多明智且专注的工夫。
我只有希望,所得成果会证明她与哈代博士的时间与精力花得有道理。
诸文之中,有几篇原是对一般听众的演说,且非先有定稿而照本宣读。
付梓的版本,即依据讲词记录与当时随身笔记便条而来,因此,我很明白,风格与结构上都带有它们原初的特征。
实际上,诸篇正文未经更易。
我没有参考成文以来所问世的有关十九世纪俄国思想家的任何资料,从事修正,因为管窥所及,这个(梨痕稀疏的)领域里,尚未见有能严重怀疑诸文中心论旨之作。
不过,我可能有误;若然,我愿向读者保证,这是由于我孤陋寡闻,而非由于我对一己见解的效力怀有不可动摇的信心。
的确,本书所收诸文的整个旨趣——如果它们可说有何单一趋势的话——就是不信任谁能自称在任何人类行为领域的事实或原则问题上拥有颠扑不破之知。
以赛亚伯林
[清朝思想家篇三]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的冷落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
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
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
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
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
[清朝思想家篇四]
中国思想家——思想
姬旦(周公旦)
老聃(老子)
管仲(管子)
孔丘(孔
杨朱(杨子)
邓析
曾子
孙武(孙子)
子思
墨翟(墨子)列御寇(列子)慎到
商鞅
申不害
孟轲(孟子)惠施
宋钘
尹文
庄周
邹衍
公孙龙
荀况(荀子)伏生
吕不韦
韩非(韩非子)李斯
陆贾
贾谊
公孙弘
刘安
申培公辕固生高堂生胡毋生董仲舒孔安国刘歆桓谭王充班固张道陵张衡王符左慈仲长统何晏阮籍嵇康王弼向秀郭象葛洪
智顗
慧远
鸠摩罗什竺道生寇谦之僧肇
陆修静祖冲之范缜
陶弘景邢邵
吉藏
灌顶
孔颖达弘忍
智俨
玄奘
神秀
窥基
惠能
成玄英司马承祯
神会湛然吴筠韩愈刘禹锡李翱柳宗元王朴谭峭富弼李觏邵雍周敦颐陈襄吕公着司马光张载王安石沈括程颢程颐苏轼
苏辙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尹焞胡安国吕本中赵鼎张九成胡寅林光朝朱震朱熹陆九龄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许衡郭守敬曹端
薛瑄
吴与弼
陈献章
胡居仁
罗钦顺
湛若水
王守仁(阳明)王艮
聂豹
邹守益
钱德洪
王畿
罗洪先
罗汝芳
何心隐
李贽
顾宪成
徐光启
刘宗周
傅山
黄宗羲
方以智
顾炎武王夫之李颙吕留良徐干学熊赐履李光地孙诒让戴震钱大昕焦循严复辜鸿铭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
冯友兰
金岳霖
唐君毅
牟宗
三
饶宗颐
[清朝思想家篇五]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有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
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
名轲,字子舆。
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
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
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
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7、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8、“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王阳明(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之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集大成者。
9、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