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八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小的物体长度用厘米。
3、借助实物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学具袋:2根1厘米长的小棒,1根2厘米长的小棒,1根4厘米长的小棒,树叶,水彩笔,回形针,燕尾夹,纸条。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生活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就连我们的人体也藏着数学知识。
教师展示“拃”的动作,与学生交流是否认识这个动作,是干什么的。
师:(伸出一拃)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开,我们通常把拇指尖到中指尖的长叫一拃,来同学们也伸出你的一拃让老师看看,指一指从哪到哪的长是一拃。
演示用拃如何测量物体长度。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学会如何用拃测量物体长度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测量课桌长度,发现问题:测出的拃数不一样。
为什么?(手的大小不一样)引出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来测量。
板书:认识厘米。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1厘米
1、体会1厘米有多长
师:找出学具盒的很小的小棒,它的长度就是1厘米。
用我们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这根短棒,感觉一下它的长短。
怎么样?很短。
厘米就是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单位。
把小棒从手指间拿走,自己比划一下1厘米的大小。
2、找找看我们生活中什么物品的长度或者宽度是1厘米的。
(图钉、燕尾夹的宽、星星纸条的宽、水彩笔的宽、食指的宽)(二)认识几厘米
1、认识2厘米以及其他厘米。
刚刚利用1厘米的小棒认识体会了1厘米的长度,利用小组合作,连接2根小棒得出2厘米的长度。
依据连接几根1厘米小棒的经验认识3厘米、4厘米。
(三)认识直尺
1、观察直尺
(1):小竖线——刻度线
(2):数字——刻度。
从数字0开始的,0表示起点。
(3):字母cm ——厘米
2、从直尺上找1厘米
学生同桌交流找1厘米
学生汇报(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从几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1大格之间都是1厘米。
注意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起来说一说从4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
3、从直尺上找2厘米、3厘米。
4、用直尺测量
从学具盒了找出长的小棒,先估测下有几厘米。
用直尺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堂反馈学生的测量结果。
教师点评总计测量方法:物体要放平,物体左端要与0刻度对齐,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你们觉得从哪一个刻度线测量比较方便?
课件演示:快速说出物体的长度
彩带从0刻度线量,铅笔不从0刻度线量
进一步体会测量时从0刻度线测量比较方便
课件出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另一端指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讨论如何用段尺测量。
无论从刻度几开始测量,只要数清里面有几个1厘米。
或者利用减法算式来计算。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聪明的小判官。
3组测量情况,谁测的对。
2、青青草原上的两只昆虫蛐蛐和蝈蝈要比赛跳远,谁跳的远?
3、红铅笔与绿铅笔大约都9厘米。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学情分析
祝家庄小学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由于生源问题,部分家长不重视孩子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没有和学校形成很好的配合,所以半年过去后,部分学生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在上课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不会听课。
另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意识,上课能注意力集中并积极的参与每个环节,善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综合情况来看,课堂上整体节奏要慢,要随时注意学生的专注情况,多设计能操作的环节,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鼓励表扬。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中制定以下目标:
1、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单位——厘米。
能利用实物体会1厘米长度。
2、在认识了1厘米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几厘米。
3、认识尺子,会用尺子简单测量。
效果分析
这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单元,学生第一接触长度单位,根据学生实际出发,围绕着生活经验开展学习。
先由生活中的测量现象,用拃测量测量不出准确的结果,自然想到要用到统一的工具,进而引出还要有统一的单位。
利用实物1厘米的小棒让学生感知1厘米长度,有个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这里学生的表述很不理想,语言不精确,还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数的叠加,自然引出2厘米的长度需要2根小棒连接起来的长度,进而学生会自然意识到3厘米、4厘米几厘米的长度都可以用1厘米小棒依次连接。
直尺也是这样形成的。
认识直尺后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以及几厘米的长度。
但是学生的回答很不规范,不完整,表意不明。
在用段尺测量物体长度中,体会从0开始测量的便利,以及测量的灵活性。
知道如何正确测量物体的方法时间关系只练习了3个练习,从效果看,掌握还是比较好的。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较长短”以及生活经验中可能对尺子
或一些长度单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二、本单元内容及重难点:
本单元包括2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
通过情景故事阿福的上衣不合适,“这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进行相关的测量;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信息窗1因学生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比较困难,所以窗1,应该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窗。
先引入长度单位厘米,知道厘米是测量简短的物体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工具是直尺,在直尺上体验1厘米长度,几厘米长度。
并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
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是: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数),并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2、在活动中,经历厘米、米长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和1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概念。
三、本单元课时按排(共4 课时)
信息窗1:2课时
信息窗2:1课时
练习课:我学会了吗?1课时
《厘米的认识》练习题
一、基础过关
1.填一填。
二、综合训练
1.火眼金睛辨对错。
(对的打“√”,错的打“×”)
三、拓展应用
1.1.说出这些物体的长度。
()厘米
()厘米
()厘米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
二、综合训练
1.××√
三、拓展应用
1.3厘米
4厘米
11厘米
认识厘米课后反思
《阿福的新衣—认识厘米》是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
内容,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安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课前聊天,从人体中藏着的数学知识入手,引出用拃测量,学生与老师实际测量桌子后引出测量物体应该用统一的工具以及统一的单位。
进而引出本节新课——认识厘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在学习认识尺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察,了解尺子的秘密,在进行厘米的学习时,让学生自己找到1厘米,总结出“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并让学生进行了感受,能用手比划出一厘米的长度,还让1厘米的概念渗透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从升着中找到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强化了学生对于1厘米的认识,最后通过认识1厘米,继而去认识了2厘米、3厘米、5厘米…..在认识完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后,又知道学生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对测量的方法做了总结。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了知识。
三、应用拓展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先是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估测,对于估测正确的同学给予奖励,然后让学生进行测量方法的判断,错误和正确都要说出原因,从而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还通过给阿福做帽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其他类型的尺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最后,让学生借助新的测量工具同位合作认识身体中存在的长度,培养了学
生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加深对于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这不仅需要我自身去努力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素质,更需要我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借鉴经验。
“知不足而后学”。
只有自己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谦虚谨慎,虚心向学,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课标分析
祝家庄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段关于测量的介绍如下: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