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历程,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关键阶段重要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2.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如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并学会分析这些政策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现状,掌握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提高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引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强调这一历史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阐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2.讲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介绍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关键事件。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

教师活动:展示斯大林逝世后各地的哀悼情况,与《国家葬礼》中的描述加以佐证,提出问题:斯大林留下了哪些遗产?【材料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说明斯大林在位期间,苏联的国力明显增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概括苏联二战后的发展。

【材料二】当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有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

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方米的住房……农业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苏联国民经济》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说明二战后苏联取得成就之外,社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梳理材料所呈现的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概括苏联改革的历程。

【材料三】“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总值、国防、农业、工业等方面总结苏联二战后的成就。

阅读课本,理清苏联各个领导人改革的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赫鲁晓夫为掘墓人?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称其为掘墓人。

【材料四】科学家联名要求赫鲁晓夫去领导一个癌症治疗所。

赫鲁晓夫推脱道:“谢谢同志们的支持,但我对癌症一窍不通啊。

”科学家们纷纷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您只要应用一下您在农业问题上的经验就好了!您一负责,粮食就全不见了!”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

(1957)年,苏联的肉类产量只有570万吨,而美国是1600万吨;人均肉类产量,苏联是36公斤,美国是97公斤。

从1959年起,赫鲁晓夫开始推行冒进式的“七年计划” 。

高三历史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复习教案

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概述我国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分析我国的开放格局的形成的特点。

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坚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考试大纲】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问题回顾】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简述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思维训练】1. 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 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课堂探究】【探究一】中国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机遇:①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②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③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挑战:①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这将使中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面临严峻的考②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经济特区的创办是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使我国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3.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创办经济特区(1)概况: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定义: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3)主要目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我国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4.进一步对外开放(1)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5.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6.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过程(1)1981年,我国首次派出观察员列席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2)1986年,我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2.意义(1)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历史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教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事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此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30年来,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本课分为两目内容,阐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第一目“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讲述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和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小平,你好》光盘片断、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风景图片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通过师生共读材料“龙永图妙喻——WTO与卖菜的小贩”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处理方法:通过师生共读材料“张瑞敏话挑战——与狼共舞”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合作探究的模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直观教学法:通过《小平,你好》视频片断,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3.讨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板书设计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设计一:打开窗子“引进来”⎩⎪⎨⎪⎧ 经济特区——点沿海开放城市——线经济开发区——面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学习规则“走出去”⎩⎪⎨⎪⎧ 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设计二: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设计一: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第20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后提升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第20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后提升

第一部分第六单元第20讲一、选择题1.(2021·江西鹰潭模拟)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提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从材料可知,邓小平( ) A.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B.开展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D.对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可知,邓小平主张立足国情对他国进行学习,说明邓小平对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故选D 项。

2.(2021·四川雅安模拟)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几乎每年都会下发类似于生猪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安排“季节性差价”的通知和文件。

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强B.农产品生产无序化严重C.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答案】C 【解析】材料“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安排‘季节性差价’”反映了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减少对经济的管控,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故选C项。

3.(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人民公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改为“乡长、副乡长”,“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一决定旨在( ) A.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B.实行政企分开C.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乡镇企业【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的废除是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表现,材料中对农村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改革是为了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与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政企分开无关,排除B 项;对农村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与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无关,排除C、D两项。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1)背景①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经济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2)过程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①1980年我国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①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解析学案:专题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解析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解析学案:专题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解析版)

【2015考纲解读】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014高考在线】1.(2014·浙江卷)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2014·四川卷)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2014·天津卷)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14·安徽卷)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

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重点知识梳理】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最新完整版第20课[教学设计]

最新完整版第20课[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吉场中学张丽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及其设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理解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的特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比较、归纳、概括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通过展示图片或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入世”的历程,深刻感受我国“入世”的影响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30年来,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建立”,讲述了经济特区的建立概况。

第二目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格局特点。

第三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讲述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2、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20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精析版)教学案(原卷版)

第20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教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精析版)教学案(原卷版)

【2014考纲解读】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义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重点知识梳理】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1978年,思想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②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③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特点: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举。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济开放区。

②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2)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4.开发和开放浦东(1)表现: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例1、(2012·大纲全国高考)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0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课件】(63张)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0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课件】(63张)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
拓宽主干知识 提升核心素养 研练经典考题 解读名家观点 课时作业
[思考] 如何认识史料一中的观点? [自主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 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也不是社会性 质的本质区别。
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
拓宽主干知识 提升核心素养 研练经典考题 解读名家观点 课时作业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 或道路。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 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
拓宽主干知识 提升核心素养 研练经典考题 解读名家观点 课时作业
3.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济体制:实行以 家庭承包 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①出现: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最初是群众自发的,并非 政府倡导。 ②实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 所有制基础上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
拓宽主干知识 提升核心素养 研练经典考题 解读名家观点 课时作业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优秀教案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优秀教案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短短的30多年,深圳已经从昔日的边陽小镇奇述般地发展成为中国南方重安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

中国大陆第四大航空落、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

你知道深圳的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吗?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二、新课探究(一)对外开放的窗口1.经济特区的建立史料1: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建议在深圳、珠海、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

邓小平支持这一建议,并表示:“还是叫特区好。

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史料2: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

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

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

教师:我国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窗口”是深圳。

2.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史料1:设立特区后,深圳建设者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利用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

进行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经济。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从只有“一条街道、一盏紅绿灯、一个小公园”的小镇,迅道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历史复习教案: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历史复习教案: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第21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考纲明示:(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错误!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地点: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1)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2)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对内改革的开展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高度集中的农村经济体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2)内容: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作用: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标志: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会议要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内容:按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改变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1979年,对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2)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3)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沿海14座城市。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9、20课 改革开放(学案)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9、20课 改革开放(学案)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9、20课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2.熟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了解中国参加世贸组织的史实,认识其影响。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2.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2)概念: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变为……。

(3)试点:安徽和四川省(4)特征:包产到户(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前提:农业生产责任制普遍建立,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2)意义:进一步提高了……,有利于……。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1.背景:①农村改革的推动;②国企自身的弊端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历程:①1978—1984年,试点②1984年10月,全国全面展开③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①理论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②提出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立法保证: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④完善创新: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讲义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讲义

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

(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4)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知能强化课Ⅰ特色的建设之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①出现: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最初是群众自发的,并非政府倡导。

②实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历史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把握线索主干知识核心解读热点突破演练提升)

历史一轮总复习名师讲义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把握线索主干知识核心解读热点突破演练提升)

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错误!1.十一届三中全会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1.中国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从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对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进行部分调整,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改革进入到体制实质变革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它既包含公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含非公有性质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还包括兼有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成分的混合经济。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考纲展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热点提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和意义;(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4)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考点1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年代1.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①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③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经济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1984年以后,从重庆试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2)过程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点拨] 我国的经济体制明显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956~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年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1992年以后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考] 从对内视角来看,怎样理解“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提示: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计划经济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世纪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问题1:探究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

……开始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

……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什么具体内容?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方面否定了集体化的成果?为什么?(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信息解读] 材料一反映出1978年以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

材料二反映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尝试解答]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没有。

因为这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问题2: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材料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概括材料一中邓小平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意义何在?[信息解读] 材料一指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实质上是主张进行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材料二说明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市场经济。

[尝试解答] (1)观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

(2)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思想基础。

【归纳总结】1.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各种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决定性配置作用。

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1.(2016·邢台质检)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改革开放。

结合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可知,“根本改造”指的是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制度有所改变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放宽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以及将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体制,因此答案为A。

2.我国某地农村曾流传一首民谣:“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

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

”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展乡镇企业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D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民谣体现了人民公社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弊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符合题意。

3.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

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事件: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

”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反响的原因是( )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大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D。

A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项早在1984年开始,C项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打破的。

4.《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解析:选C 表中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故B项错误;表格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C项正确;1978年就已经实现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故D项错误。

5.(2016·新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

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

评价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观点。

解析:首先结合材料中的“分田到户、包产到户”推断出其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然后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评价,评价时应一分为二,切忌单纯地肯定或者否定。

答案: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民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弊: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

考点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春天故事1.创办(1)设立①1980年我国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南海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影响①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点拨] 正确认识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1)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指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和特殊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海港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