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转型)(1)经济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和变法。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3.商鞅变法的历史任务:富国强兵,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4.变法针对措施5.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6.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7.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掌握改革的动因、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孩子们对改革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让孩子们掌握改革的动因和过程;•让孩子们了解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提高孩子们对改革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帮助孩子们分析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对社会的影响;•让孩子们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本课的内容,并通过掷骰子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小组。

2. 学习新知识(1)改革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引出改革的概念——什么是改革?(2)几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改革•秦朝的改革•西汉王朝的改革•唐朝的开元变法•清朝的自强运动•民国时期的各种改革3. 课堂练习通过对改革过程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改革的动因和过程,并引导他们思考改革对社会的影响。

4. 总结与反思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总结所学的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师再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们回家后,在文化课时间完成一篇关于“我眼中的改革”的撰写,可以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学习等方面入手,探讨一下改革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并引导他们认识到改革对社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通过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和总结反思,提高了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虽然这次课堂没有采用PP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但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积极,收获颇丰。

高考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教案.docx

高考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教案.docx
1.图解商鞅变法的要点
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八个要点:政治上,定法律、行县制;军事上 ,奖军功;经济上,重小农、废井田、统一度量衡;思想上,焚诗书、改习俗。其影响宏 观上要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微观上从对秦国历史发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商鞅变法的特点 (1)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 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第 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
[考纲要求 ]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 商鞅变法
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经济: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1. 时代背景
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 阶级关系
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思想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 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
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 马非百《秦集史》 探究 :据史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史记》 导读 史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国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练史料
(2013 ·






选)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面史料:
史料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 …… 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 种种因袭牵制, 改革非易 …… 秦人
(3) 北方民族大融合 ①内迁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原来的民族布局完全被打破,中原的 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成了中原地 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 奠定了基础。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目标定位·明考向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考纲要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次重要改革。

从类型上看:商鞅变法是实现社会转型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王安石变法是旨在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

三次改革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知识整合·理思路一、梭伦改革1.背景(1)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矛盾的尖锐。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2.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3.主要措施及影响(1)颁布“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某某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利。

(3)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某某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4.评价(1)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特点:中庸不彻底。

(3)意义: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城邦某某政治的基础(最重要);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某某政治和西方某某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改革,了解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
2.了解明清两代的改革尝试和成果,思考它们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改革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清两代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2.教学难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介绍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成果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明清时期的改革尝试,分析其成果和局限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展开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知识讲解(30分钟)
1.改革的概念和历史意义;
2.明朝末年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3.清朝初期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3.案例分析(20分钟)
选取明清时期的改革尝试,展开案例分析,并分析其成果和局限性。

4.讨论(25分钟)
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总结(10分钟)
1.总结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成果和影响;
2.总结本课掌握的知识点和思考方式。

五、教学评价
1.学生口头答问;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课后作业。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总结1 新人教版选修1(1)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总结1 新人教版选修1(1)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总结1 新人教版选修11.(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朝中期税制改革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1)问,可从土地、户口、财政等角度归纳。

第(2)问,注意“积极作用”这一限制条件,可以从对国家(增加收入)、对农民(更加公平)、对商人(促进发展)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6讲古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1.历史背景(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

(2)具体原因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变法内容及其作用(1)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重农(本业)抑商(末业),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统一度量衡。

便利了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加强了中央集权。

(3)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也招致其怨恨。

②普遍推行县制。

废除奴隶制上层建筑,建立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4)司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鼓吹轻罪重刑,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征派赋役创造了条件;使宗法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加强了统治。

(5)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鼓励小家庭生产等。

3.变法评价(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9.2百日维新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9.2百日维新教学设计
4.结合比较分析法,将百日维新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增强对改革的认同感。
2.理解改革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3.感受百日维新时期的民族危机,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通过学习百日维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
3.价值观引导:通过总结百日维新的历史经验,教育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日维新”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历史小论文:以“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
4.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百日维新时期的改革者,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结合历史人物的身份和立场,编写一段对话,展现当时改革者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百日维新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如《戊戌变法史话》、《晚清七十年》等,要求学生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阅读心得。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浓,但对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措施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需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道德判断的影响,对改革者的评价可能过于片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课堂练习巩固: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错误和不足,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完成一份针对性的错题练习,以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导读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苏联新经济政策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1)罗斯福“新政”;(12)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整合与拓展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整合与拓展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 (2)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客观上为资本 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 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一 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 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 (3)阿里改革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而进 行的自救图强运动,并未涉及旧的生产关系, 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但客观上推进了国 家的近代化。
选修一知识整合与拓展
• 1. 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 (1)改革与革命的主体不同:改革是国家、政 府的行为;而革命一般是群众的行为。 • (2)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在旧制度 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 从而维护旧的统治;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 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 (3)革命后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需要 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改革则是 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往往不会 对生产力造成重大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 于社会的发展。 • 2. 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改革的认识” • “改革的历史作用”是指改革对社会产生的 实际影响;“改革的认识”是指从改革的成 败中得出的一些有价值、启示、规律性的结 论。
• • • • • • •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 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 维新。 (3)改革的实质
• (4)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 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 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 4. 19世纪中后期的改革要将其置于工业化的背景下分析,看 其对本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1)19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对外进 行殖民扩张。对于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大多数亚非拉国家 来说,面临的不仅是武力侵略,还有工业文明的冲击。向西 方学习,进行变革,实现社会转型成为其唯一的出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选修1《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识梳理】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3.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

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

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关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的改革.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从经济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比封建制度强大得多的技术力量;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

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迫于资本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

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有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一、课程介绍《人教版选修1 历史》作为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是该门课程中的一道难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解决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百日维新背景及其发生的原因;2.理解百日维新中各种改革措施;3.掌握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4.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1.百日维新的发生背景和原因;2.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3.清廷的反应及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

四、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百日维新期间的各项改革措施;2.如何正确掌握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百日维新的发生背景和原因;2.百日维新中各种改革措施;3.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4.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2. 教学方法1.朗读教材相关内容;2.主动思考和解析教材知识点;3.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思考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原因。

2. 教学讲授1.百日维新中各项改革措施,例如: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掌握军政两权、设立宪制制度等;2.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3.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3. 教师操作1.教师可以通过以史为镜寻找当今中国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思考;2.教师可以采取互动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 学生练习1.学生可以编写与百日维新相关的文章或作文,以加深学生对于百日维新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评价经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百日维新的发生背景和原因、各项改革措施的内容、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以及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并且能够通过朗读教材、思考问题、研究历史事件,提高对于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②“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③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①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③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

④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

(3)影响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

(3)内容①政治上: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府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②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

③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设立译书局。

④军事上: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4)影响: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规律认知·全面提能]一、改革的分类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

(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②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②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改革。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关于改革的评价1.标准(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重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基本思路(1)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2)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3.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

四、正确认识与评价改革1.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多样性与复杂性(1)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任何改革都并非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

其中或有着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或有着其他阶层人民的不满……例如,中国的王安石变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使得这次改革遭到了失败。

(2)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的偶然因素,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多样性,由此,改革中也蕴含着多样性。

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结局。

例如,同样是面临着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及其近邻日本,它们的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于是有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最终迈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

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因此,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2.对于改革不仅要能正确认识它还应该能正确评价它(1)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中,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变法的内容也被废止,变法遭到了失败,然而商鞅变法却使秦国自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并为秦一举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不能不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2)又如雅典的梭伦改革,改革没有维持太久,并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梭伦改革却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石,从这些内容来看又不能不说梭伦改革是成功的。

总体说来,对待改革要客观而全面地进行评价,不能单纯地从其结果是失败或成功来下定论,所以同学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事物。

3.在改革中也并非没有一丝的流血牺牲,许多改革家就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遭车裂而死的商鞅、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他们不仅仅是为统治者而改革,更重要的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信念,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为了社会与国家。

他们大多数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崇高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些便是本学习模块在情感目标上的内容。

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必需的,并且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230页)[考情精析·备考方略](1)考情盘点:经济领域命题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考查。

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

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

(2)预测考查:试题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以及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理念,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2020年改革部分知识点试题的命制。

(3)考查方式①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为主,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层次大多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结果影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②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

③“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考向一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例1] (2018·全国卷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分)[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时间节点和历程的信息,结合时间节点联系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