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历史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改革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性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之一,但改革同时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艰巨性等特征。
⒈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原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背景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措施内容影响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其他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结果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2)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目录课标要求 (1)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2)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7)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0)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课标要求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选修一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
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 (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 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 本身的局限 (2)反对势力的强大
5、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 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 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 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 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 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 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 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 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 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4、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四、特点: “公平”、“中庸”
五、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六、影响 1、积极: (1)经济: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
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 工
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政治;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 予
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局限——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二、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 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第四部分选修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整合一目了然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总结
改革一、思路(1)实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变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2)目的: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3)类型:①社会内部局部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4)根源:旧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原因:①旧制度本身存在缺陷②制度完善,统治者滥用(6)特点:艰巨性、多样性(追求客观、理性至上)(7)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自上而下(8)评价①标准:是否对社会发展起作用②基本思路:分析当时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在多大程度适应这一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发展起什么作用(9)分析改革成败原因①历史潮流②新旧势力对比③配套措施④改革者素质⑤外部环境(10)改革成功重要条件①改革家远见卓识②社会互动③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思想解放④正确政策⑤先进理论指导(11)启示①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的调整、改良②人类进步需要改革③改革教训值得汲取④由于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刀光剑影,比革命温和⑤只要改革有利于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就值得肯定⑥改革应适应国情,顺应民意,不能照搬照抄(12)革命与改革区别①背景不同(平和、动荡)②根本目的不同③方式、力量不同(和平、暴力)④对生产力发展影响不同(不会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对生产力造成一定破坏)(13)比较改革思路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作用二、革命(1)根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2)根本目的:用暴力破怀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3)领导力量:下层群众发动,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4)评价人物标准: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三、梭伦改革㈠背景⒈爱琴文明时期(BC.30—BC.12世纪):君主制⒉荷马时代(BC.11—BC.9世纪):氏族公社⒊古风时代(BC.8—BC.6世纪):民主制奠基确立⒋古典时代(BC.5—BC.4世纪)民主制的成熟——走向衰落,先后被马其顿、罗马征服㈡原因1、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17、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答:说明米饭不是甜的,但米饭含有淀粉,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答: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月球挡住了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变成蓝色,这种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1、说说你身边物质变化的例子。
10、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人均供水量自1970年以来开始减少,而且持续下降。
4、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1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1.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2.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历史上重大回眸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回眸》这个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系列与历史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1.法国大革命:在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一场以民主、自由和平等为核心思想的运动,即法国大革命。
这场运动推翻了旧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知识点包括:三级会议、1789年法国革命、重要人物如路易十六、拿破仑等。
2.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场工业化的革命,这就是英国工业革命。
知识点包括:纺织工业革命、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开发、蒸汽机的发明、独立发明家与企业家、工厂制度、劳动条件改善、城乡差异、资本主义的形成等。
3.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一场由工人和农民领导的革命,即十月革命。
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知识点包括:旧俄国社会、沙皇专制、布尔什维克党、列宁、农民起义、红军、全民所有制等。
4.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美国爆发了一场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战争,即美国独立战争。
这场战争使得美国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知识点包括:殖民时期、不平等对待、独立宣言、华盛顿、合众国宪法等。
5.中国近代变革: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运动,目的是要改变积弱落后的国家面貌。
知识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6.德国统一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历了一场为实现德国的统一和民主而进行的运动。
这场运动成功将德国各邦联合起来,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知识点包括:德国分裂与三国同盟、统一派与分裂派、普鲁士王国、巴黎和约、威廉一世等。
7.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发生了一场基于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维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完整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专题知识要点本专题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基本知识梳理◆梭伦改革背景(1)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实行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2)至公元前7世纪末,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贵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
内容(1)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2)政治:改变了贵族政体的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3)国家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特点:改革带有“折中”色彩,改革中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评价:①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梭伦被称之为“第一位平民领袖”。
②改革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③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
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相同点(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不同点(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第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比较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近代化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
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
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
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
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
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
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
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2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3 –商鞅变法4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认为地禁锢他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6-7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8-9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是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10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
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
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
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加尔文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相同点(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不同点(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比较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近代化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
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
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
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
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民粹派及民粹派运动民粹派一词是指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到民间去”,把这些到农民中去的知识分子称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与社会平等,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体现这种正义与平等,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民粹派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尤其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代表着民粹派的民粹主义的理论核心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主义”。
具体来说,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罪恶和社会倒退;相信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农民是实现俄国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一种主导力量,能够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
民粹派运动是指自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民粹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到19世纪60、70年代民粹主义思潮便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民粹派运动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19世纪60、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有拉甫罗夫、巴枯宁和特卡乔夫。
这时期的活动主要有:民粹主义小组成立、大规模到民间去和恐怖主义活动。
(2)19世纪80、90年代的自由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是米海依洛夫斯基等。
(3)20世纪初的社会党时期,领导人主要有切尔诺夫等。
民粹派运动是体现自恰达耶夫以来俄国东西方道路之争最激烈的社会运动,同时它也是俄国的社会主义的实际开端,因而在19世纪俄国社会思想史和解放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民粹派运动的影响。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1889年日本宪法1.制定背景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
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
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
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