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
着重指对人或事物特别尊敬 着重指对思想、行为、道德、
异 钦佩,有时过分得近乎迷信,学问推崇尊敬,比“崇拜”的
比“崇敬”的程度重。
程度轻。
① 有那么一部分人,对金钱过分崇拜,认为金钱是万能的。
例 词②义轻英雄重的程高度尚不品同质。为人崇敬。
1.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 是什么? 2.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 言是什么?
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8
中伤(zhònɡ) 遁词(dùn ) 鲁钝( dùn ) 懦夫(nuò ) 豢养(huàn)灌溉(ɡuàn ɡài) 画龙点睛( jīnɡ ) 自暴自弃(bào ) 山穷水尽( qiónɡ) 走投无路(tóu )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雅典娜头像)
飞帝亚斯
(公元前448— 432)古希腊雕塑家 。雅典人。擅长神 像雕塑。 作品有建 立 在雅典卫城上的巨 大的《雅典娜》铜 像、有用象牙嵌金 的奥林匹亚的《宙 斯》像和《巴台农 的雅典娜》。
米开朗基 (米开朗基罗)
《正气歌》
米开朗基罗(1475—
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 盛期的雕塑家、画家、 建筑师和诗人。作品有 雕像《大卫》、巨型天 顶画《创世纪》、雕像 《晨》、《暮》、 《昼》、《夜》和壁画 《最后的审判》等。
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作者举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东山樵夫看不到泰山“小天下的境界”,只能将泰山的茅 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作者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论证丧 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20
局部探究
活动三:研读第三部分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作者渴望创造,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所以在文章结尾, 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 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 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 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4
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 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8
局部探究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参考: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
(1)环境不平凡,不能创造 (2)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
客观理由
(3)年纪太,不能创造
(4)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5)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主观理由
19
局部探究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参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鲁钝: 愚笨,不敏锐。 豢养: 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 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画龙点睛: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点明实质。
必考字词梳理
近 义
词
崇拜
崇敬
词 同 都是动词,都有“尊敬”的意思。 辨
处处、 天天、 人人 都可以 创造
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 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 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 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五、布置作业
搜集教育大家在教学中大胆创新的实例, 以讲故事的形式,与大家一起分享。
讲道理来进行批驳
结 论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具有说服力, 道理又讲得充分, 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分析东山樵夫故事的作用。
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 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 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 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创造宣言
导入新课
什么是创造? “创造”:是作者论述的话题。有两个含义:(1)造出未曾有过 的,首次做出或首次建立。(2)首先完成或建立的成果。
“宣言”:一般指国家、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 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也有几国联合 发表的或以会议名义发表的宣言。表明作者对“创造”极其重视。
17
局部探究
活动二:研读第二部分
本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参考:八大山人朱耷在平凡的白纸上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 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可以让平凡的石头成为不朽的雕像;周文王狱中 作《易经》,文天祥狱中作《正气歌》;尼赫鲁狱中创作《尼赫鲁自传》; 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莫扎特、爱迪生、帕斯 加尔;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 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哥伦布发 现美洲;莫扎特写《安神曲》等。
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
爱迪生(1847年
—1931),出生于 美国俄亥俄州米兰 镇,逝世于美国新 泽西州西奥兰治。 发明家、企业家。
1857年(10岁 ), 爱迪生开始 对化学产生了兴趣 ,他在自己家中的 地窖按照教科书做 实验,并且经常搞 得事故频繁。
活学活用
1、比较阅读 你认为本文与下面那篇文章更相似?说说 你的理解。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原文: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 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 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 圣化,吾取之。
——《春秋繁露》
课文拓展积累
译文:因此擅长做师长的人,既要完善他的道义,又要 谨慎他的言行,早晚一样,(不管)任务多少,不急不慢, 做事不去迎合别人,争辩但不忧愁,反省他所做的,而使 学问有深度,因此不劳累身体而事业有成,这就是所说的 圣人造化,我选择(学习)这些行为。
品评文章
1.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 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 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 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案】“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 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 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任务一 读标题 辨标题
小题目有大信息,切不可忽略
创造宣言
1、本文标题是话题还是观点? 2、作者宣告了哪些关于“创造”的宣言?
1.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 什么?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 造之人。(11段)
2.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 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 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 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 之森林。”(16段)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参考:引用、排比。
21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1.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等死而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2.找出作者的创造宣言。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 一滴热情, 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 就能开创造之花, 结创造之果, 繁殖创造之森林。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3.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分析批驳的好处,找出最终得出的结论。
运用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 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 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作,⑥要注意 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 创造
创
造
批驳错误
宣
的观点
言
环境平凡 生活单调 年纪太小 自己无能 陷入绝境
发出号召: 献身创造
不 能 创 造
名人名言
➢ 下下人有上上智。 ( 慧能 )
➢ 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 歌德 )
➢ 恶是枯干。 ( 罗丹 )
名人事迹
八大山人——朱耷
飞帝亚斯(菲狄亚斯)
朱耷(1626-约
1697)清初画家。擅画 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 括凝练,形象夸张; 亦写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 向人”的情态,署款八 大山人。他的画技法, 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 大。工书法,行楷学王 羲之,纯朴圆润,自成 一格。
莫扎特
莫 扎 特 ( 1756—
1791) 奥 地 利 作 曲 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 表人物之一。自幼从 父学钢琴、小提琴, 并开始作曲。1760年 ,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 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 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 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 慕尼黑、维也纳、普 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 性的巡回演出。其作 品以清丽流畅、结构 工致为特点。
意图
当时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 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本文即是他关 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整体感知
议论文有哪几类? 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 证方法。 驳论: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 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 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 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2
整体感知
3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 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 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 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目睹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 设新社会,于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实验师范学校;抗战时 期,同文化教育人士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战时教育运动。他 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 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部分。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B、《谈创造性思维》
2、读写结合 你认为本文与下面那篇文章更相似?说说 你的理解。
仿照本文的论证思路,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结合 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完成仿写《劳动宣言》。
四、强化训练
本文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 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 拜之活人。
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还要从小事做起,不能 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 “汗”“血”“热情”去创造。
局部探究
活动一:研读第一部分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教育家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具体指的是什么? 参考:学生。 教育者创造还需要哪些条件? 参考: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理清文本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 (1—4)
第二部分 (5—11) 第三部分 (12—15) 第四部分
(16)
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 造真善美的活人。
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 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1279年文天祥被押送
抵达大都,元世祖忽必烈 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 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 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 为所动,严词拒绝。
文天祥不愧为状元出 身的诗人, 他在关押三 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 词文章, 以抒发爱国之 情。 1281年夏季,在暑 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 熏蒸中,文天祥说要“以 一正气而敌七气”,他慷 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 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 之作《正气歌》:“天地 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 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 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 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 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出处 《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时间 本文写于1943年,是作者在重庆育才学校做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