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2单元评估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单元评估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海洋中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出现在()
A.35亿年前B.15亿年前
C.5。

7~5.0亿年前D.4亿年前
答案:C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在根本上加以解释的是( )
A.遗传和变异的原因B.人工选择
C.生存斗争D.生物的适应性
解析: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未能从根本上对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加以解释,而是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答案:A
3.现代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不同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用基因等遗传学原理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这是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不足之一.
答案:C
4.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根据自然选择学说,使用杀虫剂之前,害虫种群中个体间就存在抗药差异,有的具有抗药性,有的无抗药性。

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杀虫剂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使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所以杀虫效果下降.
答案:B
5.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基因频率只要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进化。

当基因频率变化到一定程度,产生生殖隔离后,才能产生新的物种.
答案:A
6.注射抗流感疫苗可以预防病毒性流感的发生.但是,流感似乎防不胜防,不断有新的流感病毒出现。

这些不断出现并引起流感爆发的新病毒是( )
A.病毒对新环境适应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病毒对疫苗选择的结果
解析:流感病毒本身存在着很多种变异类型,而注射抗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抗体,淘汰未变异病毒,选择产生抗性变异的病毒。

答案:C
7.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 )
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的生殖方式
B.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C.有性生殖是减数分裂形成的
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
解析: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生物变异性增强,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答案:D
8.一对家蝇一次可产卵1000粒,每10天繁殖一代,一年后卵可以达到2.54 m的厚度覆盖整个地球。

达尔文称此为( ) A.生物的生殖B.过度繁殖
C.生存斗争D.自然选择
解析:考查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B
9.关于物种形成的原理正确的学说是( )
A.当某个生物体的体细胞出现基因突变时,这个生物体就成为新物种的个体了
B.物种大都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不同的物种形成都是由于产生隔离而形成了新物种
解析:物种形成的过程大多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最终造成生殖隔离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使新物种出现。

答案:B
10.错误!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
的是( )
率的叙述,错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解析: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选择两种基因的频率可能相等;持续选择条件下,某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优胜劣汰的结果是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选项A、C、D均正确。

答案:B
1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①、②、④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
答案:C
12.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枯叶蝶拟态形成的原因是()
A.遗传→自然选择→适应
B.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C.变异→遗传→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进化
解析: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13.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基础()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
解析: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而A项表示DNA 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A
14.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
解析:过度繁殖,生存斗争是外因,而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15.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解析:图中A应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但并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些新物种(如多倍体)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除了不能杂交产生后代,也可能进行交配却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B
16.(2010·山东高考)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出现生殖隔离。

故A项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故B项错误。

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故C项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有更多产生后代的机会,故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综合上述可见,自然选择是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的。

答案:D
17.(2011·海门高一检测)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D.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而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物种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生存斗争还有互利共生等。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这里指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A
18.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解析:根据题干图中各基因型的阴影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A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产生的后代数量少,aa个体繁殖成功率最高,产生的后代数量多,Aa个体繁殖成功率居中。

因此,该种群的后代中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19.(2011·泰兴高二检测)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C.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看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物种与隔离、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与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表现为不同物种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是不可育的。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进化的发生,但生物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
20.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促进生物进化和多样性形成的是( )A.原核生物的出现B.真核生物的出现
C.有性生殖的出现D.自养生物的出现
解析: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材料.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0分)(2010·南京高一检测)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

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

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等.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

(3)突变、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

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选择和隔离.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

现存大熊猫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即种群的基因多样性。

答案:(1)基因库多样性
(2)生物进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基因频率
(3)选择隔离
22.(8分)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火烈鸟,喙、翅的边缘和腿都是鲜红的,而捕到的火烈鸟,经人工饲养一段时间后,红颜色就褪去,但如果在饲料中加入火烈鸟常吃的红色小藻,红颜色又恢复了。

这一结果说明由__________引起的变异是__________。

火烈鸟的眼是橙色的,即使不吃红色小藻,眼的颜色仍是橙色的,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积累的有利变异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环境不遗传的自然选择可遗传的
23.(14分)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

这一过程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____期。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

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易染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

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________。

(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样,它们的实质都是________。

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2)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定向改造生物性状(3)基因重组错误!(4)基因频率的改变24.(13分)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以前,
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

据题回答:
(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
①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

②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学基础是__________。

(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_________,有利的变异则逐渐__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④这个种群是否形成了新的物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来的,而S基因频率能增高的遗传学基础(内因)是Ss基因型的个体形成配子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通过若干代的等位基因的分离、组合,使S基因频率增高成为可能.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现象,19世纪,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桦尺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由于桦尺蛾栖息地变成黑褐色,利于黑色型个体生存,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种群中产生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得到积累,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的方向决定的。

答案:(1)①突变原材料②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①浅色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捕食,后代繁殖多
②环境不利于浅色种生存而利于黑色种生存,黑色个体数增多
③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淘汰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④没有,因为没有出现生殖隔离
25.(15分)(2010·海南高考)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

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___、不发生
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 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解析:(1)(2)AA=0。

3、Aa=0.4、aa=0.3,所以a=0.4×1/2+0。

3=0.5;由a=0.5,可以计算出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0.5)2=0.25,且该基因型的频率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该结论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3)AA=0.3、Aa=0。

4、aa=0.3,题中叙述的情况相当于植物的自交,结果如下:0.3AA×AA得到0.3AA,0。

4Aa×Aa 得到0。

1AA、0.2Aa、0。

1aa,0。

3aa×aa得到0.3aa,所以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后代中AA=0.3+0.1=0。

4、Aa=0。

2、aa=0。

3+0.1=0.4,同理可以计算该代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后代中AA=0。

45、Aa=0。

1、aa=0。

45,所以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答案:(1)0。

5
(2)足够大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0.25 不会(3)0.4 0。

2 0。

4 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