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旅融合
高质量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李
宁1,孔德源2
(1.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2.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摘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旅融合是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和重要突破口。
通过对
河南省3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120家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农旅融合现状分析,针对产业规模较小、农旅融合度低和品牌影响力弱等发展困境,提出了加快推进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四化”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旅融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高质量发展;河南省[中图分类号]F52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043
(2023)10-0118-03[作者简介]李宁(1985—),
河南郑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孔德源(1998—),河南周口人,2021级应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旅融合实现机制及创新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2021BJJ078)。
自2015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八年提出要将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并培育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内部诱因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短链、断链、缺链”的问题,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于2017年划定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特优区作为特色资源富集区、特色产品生产区、特色农业文化传承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其独特的自然禀赋、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农旅产业融合奠定了基础。
特优区发展农旅融合拓展产业空间,延伸产业价值链,实现乡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但是,农旅融合发展存在融合程度不深、产业链条偏短、产品附加值低、旅游开发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贾珍珍,2021;李眉洁等,2022)。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学者们对农旅融合的影响因素(方世敏等,2019)、融合度测量(顾江寒等,2021)、时空地域分布特征(吴楠楠等,2022)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
然而,针对我国特优区在发展农旅融合实践领域的相关研究尚缺,探究特优区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
本文以素有“农业大省、旅游强省”美誉的河南省,33个省级特优区120家经营乡村旅游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全省70%以上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乡村地区,具有良好的农旅融合发展基础及优势。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休闲农业旅游依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2021年,河南省全年共接待游客1.5亿人次,营业收入高达160亿余元,农业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6万个,从业人数达68万人,产业带农增收作用明显。
近年来,河南省依托特色
农业资源优势,加强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村和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以提升特色农业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
因此,将河南省特优区作为农旅融合进行分析具有代表性和可推广性,为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一、特优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内涵
建设特优区是指以遵循因势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原则,以特色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催生特色农业多功能价值为抓手,以特色种养殖业为主导,通过推动特色农业从单一结构向三产融合转变,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拓宽、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根本目的是高质量发展农业和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旅融合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其历程可分为融合萌芽期、发展期、快速扩张期和提质增效期四个阶段(李涛,2018)。
农旅融合是指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交叉渗透、融合重组,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张莞,2019)。
通过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要素渗透到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将农产品种植场所打造为旅游目的地,把农产品种植环节发展为旅游体验活动,进而形成了田园休闲、民俗风情、村落小镇、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养老度假、研学游等创新模式,使旅游项目充满商、养、学、闲、情、奇六种体验(李桦,2021)。
特优区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打造创新链以及共享利益链,而且有利于提升农业多功能价值和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二、河南省特优区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一)特优区数量多,农旅重叠度高
我国现有310个国家级特优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占18个,占全国比例5.8%,位居全国第一;河南省占
第2023年第10期(总第566期)
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
No.10,2023Total No.566
118--
11个,占全国比例3.5%,位居全国第六。
在河南省内,开封市、三门峡市和驻马店市三地的国家级特优区数量最多,各为2个。
河南省87.9%的省级特优区为蔬菜、瓜果、粮油种植业为主;12.1%的以畜牧和禽类养殖业为辅。
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河南省11个国家级特优区主要分布在豫东、豫西和豫南三个区域,呈“马蹄形”空间分布。
河南省现有33个省级特优区和580处A级旅游景区,其中,省级特优区区域覆盖A级景区417处,占全省A级景区比例71.9%,省级特优区与A级景区“两区”重叠度高,呈现豫南重叠度较高,豫中重叠度偏低的空间分布态势。
(二)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差异明显
河南省现有A级景区580处,其中,5A级景区15处,占全省比例2.58%;4A级景区190处,占全省比例32.79%;3A级及以下景区375处,占全省比例64.63%。
总体来看,全省景区级别偏低,地域间旅游发展差异明显。
从景区分布来看,洛阳市现有63处,位居全省第一;信阳市和南阳市分别为48处、44处,位居全省第二和第三。
河南省A级景区总体呈现出“中部西北部密集,东南部稀松”的分布特征。
高端类的特色农业旅游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和信阳市两地,中端类则集中在南阳市、开封市、新乡市和平顶山市等四个地区。
(三)融合模式多样,发展潜力较大
特优区农旅融合主要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林业采摘观光以及农业科普教育培训基地三种模式为主。
一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洛阳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村的古村落游、高县车村镇黄水村的民宿养生休闲观光游、平顶山鲁山县赵村镇上汤村的乡村康养旅游、濮阳清风县中原绿色庄园;二是生态林业采摘观光,如洛阳洛宁上戈苹果园、新乡辉县的“向阳花海”乡村文旅节、三门峡卢氏双槐书树乡、南阳桐柏县生态淮源等;三是农业科普教育培训基地,最具代表性的有新乡封丘县农业协会科普教育基地。
部分地区有特色文化创意产区(洛阳市)、红色革命旅游(驻马店市)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总体来讲,河南省农旅融合模式丰富多样,充分体现出了农业多功能价值。
三、河南省特优区农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产业规模较小,主体竞争力不强
河南省现有经营主体以农户、村集体经济及小型企业为主,家族式经营规模小且经营分散,龙头企业带动力度不强,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专业管理经验,市场竞争力较弱,存在同质化不良竞争,影响了产业融合效益和集聚效应。
其一,89.99%的农业旅游仍然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特色农业旅游仅占10.01%,存在重开发、轻利用,重传统、轻创新等问题。
其二,农旅融合只是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简单的嫁接,旅游产品和服务结构单一,项目开发存在盲目跟风、复制粘贴、抄作业等同质化严重问题,大大降低了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其三,当前的特色旅游产品未能真正解决消费者的旅游“痛点”、内心“痒点”以及体验“爽点”,多数旅游项目仅“火爆”一时,缺乏持续性吸引力。
据从事旅游经营者的反映,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从业者以专科及以下学历为主,专业化、复合化、创新型人才极为匮乏,工作地点和环境、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是造成人才引进难和人才留住难的主要原因。
(二)农旅融合度低,接二连三能力弱
河南省特优区农旅融合仍处于在初期发展阶段,由于受到特色农业资源集聚度低,特色农产品“小产量、大市场”的矛盾需求制约,再加上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关联度不高,整体成效不显著。
其一,河南省72.08%的经营主体以家族模式进行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和销售,特色农业生产的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附加值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之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导致运输不畅通,从源头上阻碍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其二,64.86%的农业旅游经营面临着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创新研发能力弱,技术融合形式单一,科技对于农旅产业仅仅起到辅助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规模和产量的限制,河南省89%的特色农业旅游项目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采摘观光以及农业科普教育为主。
其三,经营者们的经营理念滞后,未能形成系统化、链条化、产业化的开发经营理念,仍然停留在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特别是没有充分挖掘特色文化的资源内涵和价值。
根据调查显示,仅有11%的经营者认为应以需求侧为导向,深挖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细化游客需求。
(三)社会认知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强
河南省近六成的经营者反映特优区的农业旅游存在品牌意识淡薄和品牌建设缺失两大问题,由于游客多来自本县(市)游客和省内地区,口碑效应偏弱,景区在全国的影响力小,市场覆盖率低,难以形成品牌IP效应。
其一,69.54%的游客反映特优区的农业旅游存在差异度低、内涵挖掘不足、项目盲目开发、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新型经营主体和特色农产品种类逐步增多,但是“土特产、价格贵、口号大、仿洋货”的品牌理念依然存在,特别是存在重引进、轻研发,重模仿、轻创新,重生产、轻品牌等问题。
其二,仅有30.3%的农产品取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认证,9.09%的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3.03%的获得特色农产品品牌认证。
农业旅游产业“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不够,未能充分利用特色农业旅游品牌对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四、加快推进河南省特优区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打造农旅融合新载体
根据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强对农旅融合发展的规划引领与政策支持,增强农业、旅游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完善协调治理体系和统筹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农旅融合要素保障机制,以提高农旅融合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一方面,针对农旅融合处于初期阶段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强化政府主导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布局、招商引资、市场监管等作用,实现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
对于村民参与度低、利益分配不均和“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地区,加强
李宁,孔德源: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119
--
“公司+村委会+农户”的组织模式,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对于“个体户”“农户+农户”“示范户带领”等缺乏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知识和市场竞争力偏弱的组织模式,完善职业技能精准培训机制,加强“新农人”“新干部”“新村民”“新乡贤”的带动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规模经营提供人才保障。
另一方面,特优区要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田园农业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等,以形成多元化、多要素、多主体、多业态聚集发展的新格局,鼓励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群化的生产与经营。
实施错位发展,打造强IP、强流量、业绩暴增的旅游园区,打造一批具有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功能、对文化传承具有支撑作用、对提升特色品牌具有商业价值的重点项目,真正把特色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使其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二)强化全链条产品结构,打造立体化产业融合
立足自然特色资源和文化底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挖特色农业多功能性,明确发展定位,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培育和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龙头引领、链条完善、集约发展的特色农业旅游产业。
一方面,依据“农旅+”全产业链理念,打造“农旅+康养”“农旅+体育”“农旅+气象”“农旅+教育”等新模式,释放农业与旅游业的涓滴效应和关联效应,推动产品供给不断向高端化、精细化扩展,旅游体验不断向沉浸式、互动式扩展,增加农旅供给层次,丰富产品内容和旅游体验,培育更多盈利支撑点、厚植产业自我“造血”功能。
另一方面,对已形成规模的特优区和农业产业园区进行产业链延伸,“延链”通过提升产业集群向上下游延伸能力,以实现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强链”通过跨界战略合作、引入先进理念和社会资本,做大特色优势农业“一产”,做优产品深精加工“二产”,做强农旅融合“三产”,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补链”通过完善农产品深精加工技术,提高研发新品水平,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以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强筋壮骨”。
同时,顺应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消费趋势,打造农旅融合产业综合体,塑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形象。
(三)健全新三品品牌体系,打造特色化农旅品牌
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品牌、服务品牌“新四品”培育计划,聚焦洛宁苹果、正阳花生、泌阳花菇、唐河红薯、郏县红牛等品类,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影响力大、品质过硬,具有口碑好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信誉度高、产品优质、带动性强,具有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推介一批绿色有机、安全可靠、老字号,具有“三品一标”的特色优势品牌;塑造一批专业度高、覆盖面广、附加值高,具有延伸价值链的服务品牌。
一方面,积极推动文化元素丰富品牌内涵,要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加大商标、专利、字号等保护工作力度,推进地域文化赋能品牌建设。
鼓励龙头企业和重点品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发挥品牌标杆示范作用,推广成功经验。
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新媒体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
充分利用好二十四
节气、丰收节、采摘节等节庆活动,讲好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故事,使得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完整和体系完善,打造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旅游场景,利用“线上直播+线下体验”全方位的营销活动,建立农旅品牌传播矩阵,提升国内外知名度。
(四)加快产业信息化建设,打造数智化农旅融合
加快农业信息化和旅游智慧化平台的建设,推动5G、大数据、AR、VR、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融合的模式创新和业态重构,打造数智化农旅融合商业生态系统,促使农业旅游产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业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依托特优区所在区域的旅游集散中心,建立智慧旅游多业态管理平台,促进市场信息、行业动态、游客需求、统计分析、信息展示等信息共享,打造数字化平台支撑农旅产业融合。
加快农业物联网平台建设,打造农业资源数字化展示、农事管理标准化和全程追溯监管体系,实现自动观测气象数据、土壤墒情监测、虫害监测、农作物生长和畜牧业养殖等情况,为特优区农旅融合技术创新、农旅产业升级、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过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创新商业模式,一方面,促进生产、研发、溯源、加工、物流和销售全过程数字化,实现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质量,以增强特色品牌效应,从源头解决农产品滞销,农户增收困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打造低碳生态养生旅游、设计创意休闲体验旅游、探索开发科普教育旅游、深挖特色文化传承旅游,凸显特优区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以提升农业观光休闲功能价值,从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贾珍珍.产业融合下河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24-25.
[2]李眉洁,王兴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其路径优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22(3):153-159.
[3]方世敏,王海艳.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演化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2): 63-68.
[4]顾江寒,柴华奇,葛鹏飞,王肖利.黄河流域省级区域农旅融合质量研究:基于DEA交叉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21(12):97-103.
[5]吴楠楠,鲁迪,于长立,牛利康,唐丽,韩晴宇,曲永季,岳汉秋.河南省农旅融合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DEA仁慈型交叉效率模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5(4):597-603.
[6]李涛.中国乡村旅游投资发展过程及其主体特征演化[J].中国农村观察,2018(4):132-144.
[7]张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提升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4):44-46.
[8]李桦.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2021(4):107-108.
[责任编辑:纪晨光]
商业经济第2023年第10期SHANGYE JINGJI No.10,2023 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