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梁为何掩盖他与太极仁拳争论分歧的实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坤梁为何掩盖他与太极仁拳争论分歧的实质
----驳《太极拳的相向运动是在同一直线上的相反运动吗——我与太极仁拳的博客辩论小结之二》
作者太极仁拳
魏坤梁先生于2012-04-22 15:04:23又发表了他的另一篇博文《太极拳的相向运动是在同一直线上的相反运动吗——我与太极仁拳的博客辩论小结之二》。

魏坤梁为了掩盖他与太极仁拳争论分歧的实质,而提出了该博文题目所说的“太极拳的相向运动是在同一直线上的相反运动吗?”这样一个新问题,好像这是我们之间争论的焦点之一。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我们之间争论分歧的实质是魏坤梁在解释太极拳原理时应用物理知识是否存在明显错误。

太极仁拳认为魏坤梁存在明显错误,而魏坤梁不承认。

太极仁拳与魏坤梁先生的分歧追根溯源,是源自魏坤梁的《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几点分歧是:一是魏坤梁认为“人类使用的力量”有“杠杆性的力量”与“传递性的力量”两种,许多外家拳使用的是杠杆性的力量,内家太极拳使用的是传递性的力量。

二是魏坤梁认为“力量的计算公式是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

”(引用自魏坤梁的《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

而我认为他的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他自《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以后所写的多篇博文都是围绕这个实质性问题而写的。

我们从来就们有争论过“太极拳的相向运动是在同一直线上的相反运动吗?”这样的辩题。

如果你看完魏坤梁的这篇博文,就会发现,魏坤梁想要理论的是我们各自对他在他的博文《人体杠杆性的力量与传递性的力量》中曾经引用的《运动解剖学》中的两段文字中的第二段存在不同看法。

这两段文字是:【《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一节“力”的(五)小节“内力与外力”写道:“在一个力学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力叫内力……所谓力学系统,是指我们具体研究的对象。

如在研究空翻技术时,把整个人作为一个力学系统…… 一般把整个人体作为一个力学系统,体内的肌肉力量、骨、软骨、关节、韧带、肌腱
及筋膜等组织力是人体的内力”,第三章第五节“动量守恒定律”写道:“在一个力学系统内,内力可以改变系统内各物体间的动量,可将某一部分的动量传递给另一部分……如果肌拉力使身体的一部分发生运动,就可清楚地看到身体另一部分有大小相对、方向相反的反作用。

这两部分身体环节将作‘相向运动’:一个环节向下必然引起另一环节向上,一个环节向左必然引起另一环节向右等等。

……在体育运作中,还经常运用‘动量传递’原理来形成动作技术。

例如做双杠前摆上,两腿过杠下垂面后用力向上加速,使两腿动量增加,当两腿摆过杠面时,在压臂的同时,使两腿减速(技术是两腿沿着杠面向前伸),两腿减少的动量就传递到上臂,帮助身体上成支撑。

”】。

其中标下划线的文字是魏坤梁省略掉的内容,是从他拍照下来的图片上发现的。

正如魏坤梁所说的“太极仁拳的观点是:“我认为这段您节选的文字,如果不是您输入有错误,就是原文有错误。

‘如果肌拉力使身体的一部分发生运动,就可清楚地看到身体另一部分有大小相对、方向相反的反作用’这部分文字没有把作者(写书人)想要说明的现象表述明白。

合理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身体上原来静止的两部分通过内力发生相互作用时,这两部分会发生相反的运动’或者‘根据动量传递与守恒定律,身体上的主动运动的一部分通过内力(例如借助肌张力)对另一(静止)部分施加力的作用时,前一部分会把自身的一部分动量传递给后一部分’或者‘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身体上的一部分通过肌肉对另一部分施加力的作用时,后面的一部分也会同时对前一部分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认为我说(太极仁拳注:“说”应该是“所”)引述的“这句话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表述上有错误”。

“《运动解剖学》的这段话,我认为是没有错误的。

”(太极仁拳注:这里的“我”指的是魏坤梁自己)。

那么这第二段文字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错误呢?既然魏坤梁又重提此事,我们不妨再重新分析一下。

首先,我认为第二段文字内容有如下错误:
(1)有用词不当之处:“有大小相对、方向相反的反作用”之中
的“大小相对”的“相对”一词应该为“相等”。

“帮助身体上成支撑”之中的“上成支撑”应该为“成上支撑”。

(2)有表述不清之处:“如果肌拉力使身体的一部分发生运动,就可清楚地看到身体另一部分有大小相对、方向相反的反作用”这部分文字没有把作者(写书人)想要说明的现象表述明白。

因为人能够看到身体环节的“运动”,而不可能看到“反作用”力。

“作用力”是绝对看不到的。

这句话还存在明显的表述逻辑错误。

那么这段文字应该如何正确表述呢?由于我不是作者本人,因而我不可能确定作者到底想怎么说,只能够去猜测。

那我的猜测就有三种可能,那就是上边那三种正确表述,或者是这样说,或者是那样说,并不是既这样说同时又那样说。

三种表述内容上边已有,不再在这里重复。

魏坤梁由于物理知识欠缺,不能正确理解,于是按照“既这样说同时又那样说”的错误思路反驳我,当然就站不住脚了,而且还有其他错误。

魏坤梁先生在文章的开头以大量篇幅论述“相向运动”。

他写到【人体的活动有的是属于“相向运动”。

对于自然界的运动,人们往往泛泛地称为“同向”、“相向”、“背向”与“反向”等等。

这些分类至今没有严格的定义限定,有的还可以在某些方面相互替换,例如“背向”与“反向”;有的相互某些部分也可以包含,用逻辑学的术语表示就是“外延”相互重叠。

】。

魏坤梁说得不对。

“同向”是方向相同。

“相向”是方向相反且面对面。

“背向”是冲着背面看过去的方向。

反向是反方向。

并不互相重叠。

魏坤梁又说:【根据一些体育科研期刊报道等,人体的“相向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相向运动”,田径运动中,“相向运动”往往是指腾空状态中,由于身体某个部分(环节)向某一方向活动,引起另一个部分(环节)同时向相反的方向活动,从而出现两个环节绕同一轴转动,两个环节逐渐相互接近或逐渐相互远离的运动形式。

】魏坤梁经常这样随意说“某某某说”,而实际后边的内容却不是原意的录入。

他就曾几次采用这样方法篡改太极仁拳某些话的原意,继而说太极仁拳如何错误。

要想通过引用内容说明问题,必须引用原话或者虽有省略但不篡改原意。

而魏坤梁在这里却是只在“相向运动”一词上
标有引号,其他均不是原话。

因此这段话的可信度非常低。

魏坤梁这次首先以一句“根据一些体育科研期刊报道等”开头,给人一种下面内容具有权威性感觉。

其实即便是“体育科研期刊报道”,错误连篇的情况也未必没有。

随后魏坤梁谈到【人体的“相向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相向运动”】,然后在举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人体“相向运动”基本的重要的特点,一是人体“动量传递”的一种形式。

一个身体环节的活动有“因”的因素,另一个身体环节的活动有“果”的因素,虽然几乎是同时的,精确的说,是有前有后的,往往前一个身体环节的活动已经结束,后一个身体环节的活动还没有结束;而且两个身体环节发生运动的方向相互反向。

二是存在着身体上有两个环节“绕同一轴转动”的情况。

所有人体的“相向运动”不仅几乎没有在一条直线上的,也几乎是不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乎都是在立体上的。

】,再后就谈到“太极拳的活动追求肩臂不用力地被身躯的活动所带动,手的有的活动是与身躯运动方向大致同向的,有的则是大致反向的。

这些放松状态下的相互运动方向大致反向的肢体活动,一个部位活动的动力都是追求由另外一个部位的力量传递过去的,”,“一个动作存在着很多个前后相邻的“转动轴”,就像机械传动。

比如身躯后撑引起手臂前掤,是由于由脚开始的很多个相邻环节各自“绕同一轴转动”的反作用,像波浪那样延伸到手臂的。

”具有人体“相向运动”基本的重要的特点。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魏坤梁先生原先多次提到的像九节鞭一样的“传递性的用力”是怎么个意思了。

但他这个意思的力学原理的表述是不正确的,存在很多不符合物理力学理论的说法:其一,魏坤梁认为存在“力量传递”现象是错误的。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的。

力更不可能带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跑到其他物体上去。

因而力是不能够传递的。

其二,“相向运动”用词不当,应该为“相对运动”。

人体发生运动的时候,相关的骨关节上两块骨都会发生相对运动,也就是同一关节的这一块骨相对于那一块骨发生运动或者是那一块骨相对于这一块骨发生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有时是平动,有时是转动;
有时是同向运动(同向平动或转动),有时是反向运动(反向平动或转动)。

而反向运动又分为相互逐渐靠近的运动(相向运动)和相互逐渐远离的运动。

其三,“动量传递”不能以“相向运动”来代替。

当同一关节的两块骨是由于内力(弹力或者肌张力)作用发生相对运动时,如果没有以骨关节为轴发生转动,则它们的相对运动就属于平动,否则就属于转动。

当同一关节的两块骨由于内力作用发生相对平动时,这种相对平动就是在同一直线上的,而且是同时发生的。

例如:手臂下垂,当人控制肘关节处的肌肉群发生等长伸缩时,小臂和大臂之间的相对运动就是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发生的相对平动,而且这时小臂增加的动量并不是从别的地方传递过来的。

人曲臂时,大臂和小臂发生相对转动,小臂增加的角动量也不是从别处传递过来的。

其四,魏坤梁在《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博文中认为“人类使用的力量”分为“杠杆性的力量”与“传递性的力量”两种,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骨发生转动的时候,骨本身就是杠杆,骨关节处连接两块骨的肌肉的肌张力总是存在的。

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不管是太极拳还是长拳,冲拳时都要蹬地,脚、腿、胯、腰、脊柱、肩、大臂、小臂、手等骨关节处的肌肉都会发生收缩产生肌张力,骨关节处两块骨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弹力和肌张力)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力是不能传递的。

把人的用力区分并命名为“杠杆性的力量”和“传递性的力量”是不符合力学原理的。

而且“杠杆性的力量”和“传递性的力量”的命名也不符合物理力学力的命名原则。

提出“杠杆性的力量”和“传递性的力量”是错误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魏坤梁从某大学体育系教材《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基础部分摘抄下来的那段话中所举的“动量传递”的例子,即双杠上的那个技术动作的例子,实际上是身体两环节发生相互转动时角动量发生传递的例子,而不是质点的动量传递的例子。

举例并不恰当。

这本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错误的地方应该给予批评指正。

魏坤梁可以不听,但我不能不说。

魏坤梁正是依据那段话才提出“传递性
的力量”或“传递性的用力”的。

而那段话讲的是“动量传递”,跟他说的“传递性的力量”或者“传递性的用力”是没有丝毫关系的。

显然魏坤梁认为“人类的用力方法有杠杆性固定的与传递性的两种,许多外家都是杠杆性固定的,内家太极拳是追求用传递性的,因此发劲原理并非同一法。

”是不能成立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魏坤梁先生在他的博文《武术中的杠杆性的用力与传递性的用力》中说过的一段话:【我的这篇博文“太极仁拳”究竟会不会认真地阅读完和“看明白”,会不会承认自己不懂装懂的错误,或者在今天的评论里所表现的对于大学体育系的教材也加以批驳,坚持自己不懂装懂的错误。

对于我来说无所谓。

我是目的主要是借此机会宣传介绍与太极拳有关的力学知识。

】。

既然是“宣传介绍与太极拳的有关的力学知识”,那么讲力学知识的应用就必须严格符合力学知识的科学严密性,来不得半点马虎。

另外我还要告诉魏坤梁先生:你在这篇博文中谈到了你说的【我的观点】。

第(1)点你说你摘录《运动解刨学》有关内容时输入上没有错误。

你出示了拍照的图片。

但其中有一部分省略了,对理解原文有一定影响。

第(2)点你驳斥了太极仁拳那三种说法,除了前边提到的你的错误分析思路之外,你对每一种说法的批判也都是错误的。

我不想再在这里给你讲为什么,因为给你讲了,你也不会听懂的,再说已经给你讲过很多了,你都不能理解。

你必须首先系统学好物理力学,才能正确理解。

魏坤梁既评论我的评论内容,又拒绝我在他的博客上发表评论,这是违背他的评论道德原则的,请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