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著名商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著名商人
一、商业巨族——乔致庸(1818--1907)
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祁县乔家第三代人。
他出身商贾世
家,父亲是乔全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
本
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
他是乔家门
中最长寿的人,活了89岁,一生娶有6妻,因乔门中有不许纳妾的
家规,都是续弦。
6妻留下6子11孙。
当国家到了国将不国的境地,大批银子流向海外时,他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习惯,于同治初年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是乔家经商第三代人,乔家商业从第一代乔贵发起家,到第三代由乔致庸大手笔经营,使乔家成为商业巨族,故致庸可谓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人称他为“亮财主”。
他经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是位商场高手。
乔家在包头开办的复盛公商号,在他的策划下发展为庞大的复字号商业网络,基本上垄断着包头商业市场,故包头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之说。
光绪十年(1884),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立了汇通天下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
在他的经营下,乔氏商业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业务繁荣,财多势旺,成为商场巨贾。
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乔致庸本人也被称为“亮财主”。
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
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
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
光绪三
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经商之道
“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乔致庸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他执掌家业时,“在中堂”事业突飞猛进,家资千万,起先是“复字号”称雄包头,因此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
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他成为“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财势跻身全省富户前列。
资本愈见盈厚,但他并不沾沾自喜,反而急流勇退,将商务全权委任长子及长孙,休闲家居,闭门课子。
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世要以“信”为重,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放在首位。
乔致庸还把亲拟的对联让人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
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子孙要注重节俭,不可贪图安逸。
而“在中堂”后来败落的直接原因是战争爆发。
1938年,大片国土沦陷,“在中堂”自然在所难免。
汇通天下:乔致庸成为商场巨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于用人,他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任银行行长。
儒商大道: 乔致庸的经商理念是一信、二义、三利。
即以信誉徕客,以义待人,信义为先,利取正途。
乔致庸尤善于用人,这是他经商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礼遇聘请阎维藩。
阎原为平遥蔚长厚票号福州分庄经理,阎与年轻武官恩寿交往密切,当恩寿为升迁需银两时,阎自行作主曾为恩寿垫支银10万两。
为此阎维藩被人告发,并受到总号斥责。
后恩寿擢升汉口将军,不几年恩寿已归还了所借蔚长厚之银,并为票号开拓了业务。
但阎维藩因曾经受到排挤和总号斥责丧失了对蔚长厚的感情,决计离开蔚长厚返乡另谋他就。
乔致庸知道阎维藩是个商界难得人才,便派其子备了八抬大轿、两班人马在阎维藩
返乡必经路口迎接。
一班人马在路口一连等了数日,终于见到阎维藩,致庸之子说明来意和父亲的殷切之情,使阎氏大为感动。
阎心想:乔家富甲三晋,财势赫赫,对他如此礼遇,实在三生有幸。
致庸之子又让阎坐八乘大轿,自己骑马驱驰左右,并说明此乃家父特地嘱咐。
这更使阎氏感动不已。
二人相让不已,最后只好让八乘大轿抬着阎氏衣帽,算是代阎坐轿,而二人则并马而行。
阎氏来到乔家,致庸盛情款待。
乔致庸见阎维藩举止有度,精明稳健,精通业务。
而阎氏时仅36岁,致庸更是感叹年轻有为,是难得之经济人才。
当即聘请阎氏出任乔家大德恒票号经理。
阎氏对照在蔚长厚的境况,深感乔家对他之器重,知遇之恩,当即表示愿殚精竭虑,效犬马之劳。
阎氏自主持大德恒票号以来的二十六年间,使票号日益兴隆,逢账期按股分红均在八千到一万两之间,阎氏为乔家的商业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劳。
二、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
初在杭州
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
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
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
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
两以上。
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
简介
胡光墉(1823—1885),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一代商圣”,徽州绩溪人,因在杭州经商,寄居杭州,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
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
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当时的“中国首富”。
墉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
后在王有龄的帮助下乃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光墉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
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
京内外诸公无不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
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
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
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
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
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
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
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
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
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
且招牌为“真不二价,”胡庆馀堂现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据他观察,主要原因是华商各自为战,被洋人控制了价格权,胡雪岩高调坐庄。
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
开始,胡氏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
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象”忽然大变。
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
事已如此,胡雪岩已无
回天之力。
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
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
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
接着,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
光墉遣散姬妾仆从,姬妾仆从宁死都不离开胡雪岩,他的棺木埋于杭州西郊鸬鹚岭下的乱石堆中。
1921年纱布交易所建立,也算是给乱坟堆里的胡雪岩一个迟到了30年的告慰。
评价
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
他曾经拥有的万贯家财和浮华一生,都没能给后人留下基业与向往。
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虽然钦差大人文煜为了保存这座国药国库,帮助胡雪岩接管胡庆馀堂。
善良的百姓,至今仍记得他姓胡,并因胡庆馀堂而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
清朝时讲,北有王锡衮,南有胡雪岩。
我个人认为目前胡雪岩应该是中国商人的偶像。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官商,同时,令人佩服的是他黑白通吃。
在当时中国政府的力量是无穷的,权限极大,所以企业要做大,必须找到这个靠山。
胡雪岩的个人魅力更是了得,他虽然有那么多的老婆,但是他的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老婆都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缺乏信用契约的前提下,有老婆相助(相对稳固的夫妻契约)更是如虎添翼!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外的环境和中国相去甚远,在中国做生意还是要研究国学,中国特有的官僚制度,人际关系,信用制度,胡雪岩作为中国商人的偶像当之无愧!!
胡雪岩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
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
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这里且只分析他的人道。
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以长取人,不求完人。
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
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三、一代钱王——王炽(1836-1903)
王炽(1836~1903),字兴斋,男,汉族,弥勒县虹溪人。
一代钱王,红顶商人。
资本主义在西方巳兴起,生活在一个闭关自
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国商品经济萌动的态势,投巨资于刚兴起
的银行票据汇兑行业,以昆明“同庆丰”钱庄为龙头,在当时全国
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被誉
为“执全国商界牛耳”之云南金融业的开山鼻祖。
晚清巨商王炽在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10年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王炽的商德商道,对后人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王青年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
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
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
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炽。
而且,他是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国人。
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
民间称为“钱王”。
声望影响
作为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云南弥勒人王炽的一生充满了奇迹。
曾经,钱王王炽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可叹的是,如今很多人只知胡雪岩却不知有王炽。
王炽一生以利聚财,以义用财,以儒治商,爱国忠君,以惊人的经商天赋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钱王……王炽究竟有多少钱没有人知道,但“同庆丰”在鼎盛时期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左右大清王朝的金融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
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炽。
而且,他是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国人。
王炽一生以利聚财,以义用财,促进了云南的实业与教育,先后开发了东川铜矿、个旧锡矿,在昆明设立了公益性的“兴文当”,以所获利润资助贫困学子,鼓励学业有成者。
1903年红河州石屏县袁嘉谷考中状元,王炽出资修建了享誉全滇的状元楼,昭示天下,激励世人。
王炽的晚年更以多年经商所信奉的原则:“道行、道德、信义”为本,将偌大的资本以股份制的形式加以完善和分配。
他出资修建昆明同仁街,铺设昆明至碧鸡关石板路,重建虹溪书院,捐巨资在南盘江上建成三座铁索桥,兴昆明第一家电灯公司、第一家自来水公司,引德国西门子公司发电机,建成我国第一个水利发电站——石龙坝水力发电站等等。
功德事迹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出逃西安,所带银两不足大队随行人员衣食,向王炽求援。
王炽力排众议,认为爱国必须忠君,只有先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才能谈自家的事,因此十万火急下死命令:慈禧人马所经地方,凡王炽“同庆丰”分行须全力出资力助。
慈禧回北京后,国库空虚,资金短缺,百废待兴,王炽发动海外及国内各分行融资接济。
人祸未息,天灾又降,晋、陕两省大旱,黄河断流,王炽仗义疏财,捐银数百万两给工部兴修水利,被李鸿章称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清廷根据王炽的义举,先后赐“急公好义”和“义重指群”匾额以旌表中,并赐四品道员职衔,恩赏荣禄大夫二品顶戴,诰封“三代一品”封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超出了胡雪岩的“二品”商人封号。
王炽一生以利聚财,以义用财,促进了云南的实业与教育,先后开发了东川铜矿、个旧锡矿,在昆明设立了公益性的“兴文当”,以所获利润资助贫困学子,鼓励学业有成者。
1903年红河州石屏县袁嘉谷考中状元,王炽出资修建了享誉全滇的状元楼,昭示天下,激励世人。
四、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
叶澄衷(1840-1899),清末资本家。
字成忠。
原籍浙江慈
溪,生于镇海。
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
他做
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
被称为“首善之人”。
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
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有人资助他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
汇路口开设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自开业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
并据此发展出覆盖五金、机械、钢铁直至军需器械和军服的庞大生意,开设了38个分支机构,赢得了“五金大王”的美称。
并继投资金融业,在上海、杭州、镇海、芜湖、湖州等地开设票号、钱庄,鼎盛时竟达108家。
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
少时因家贫辍学,到油坊学徒。
1854年(咸丰四年)到上海,在杂货店当店员。
旋辞去,驾舢板往来黄浦江面,供应外轮所需物品,粗通英语,结识一些外国人,在商贩中获利独厚。
1862年(同治元年)在虹口开设老顺记商号,经销五金零件。
经营有方,不数年,总号移于百老汇,并在长江中下游各商埠遍设分号,遂成巨富。
继投资金融业,在上海、杭州、镇海、芜湖、湖州等地开设票号、钱庄,鼎盛时竟达108家。
又相继开办上海燮昌火柴
厂、纶华缫丝厂。
1896年盛宣怀筹办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被指派担任总董,势力渗入近代银行业。
成巨富名流后,热心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在家乡和上海设立慈善救济机构,多次出资赈济浙、鲁、豫直等省灾区,受清廷嘉奖,并捐得候选道员加二品顶戴。
1899年病重中念及少时失学之痛,决定捐道契25亩、现银10万两兴建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1901年建成,取名澄衷学堂)。
是年11月在上海病故。
家产
1899年,叶氏在上海虹口唐山路捐置土地30余亩,并以10万两银兴建一所沪上创立最早、声名最盛的民办学校之一—澄衷蒙学堂。
是年10月快要落成时,叶氏病故,遗命对学校事须有久远规划,其子又二次捐款10多万两继办。
1901年蔡元培曾任校长,培养了四万余学子,其中有李四光、胡适、竺可桢、李达三、钱君等一大批著名人士。
清同治年间,叶氏出资,在庄市家乡兴建叶氏义庄,后改为中兴学堂,其学子有邵逸夫、包玉书、包玉刚、赵安中、包玉星、楼志章等巨商。
在乡里还对崇正书院拨款重修。
此外,叶氏在上海设立了“怀德堂”、“崇义会”、“广益堂”等,拨出专款,对所有职工实行救死扶伤。
还对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也拨专款帮助。
在家乡设立了树德堂、忠孝堂、叶氏义庄、牛痘局、救火会等,为各种公益慈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叶澄衷故居现为庄市粮站,尚有二排老屋。
其坟墓在庄市曙光村朱家,气势宏大。
墓碑为清末状元张謇所题,墓铭志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写,如今保存尚好。
经营项目
叶氏经营的项目有9大类:
五金业
开始经营是船舶小五金、后来发展到船舶大五金、造船五金、制造五金、交通五金等。
当时是由英商庆昌五金号,外商祥生洋行,耶松船厂帮助建立五金网络。
大批订单落到叶氏顺记号。
后叶氏被誉称“五金大王”。
火油业
叶氏深受英商、美商、俄商的信赖,将中国的火油经销专权,在上海的专权,委托叶氏经营,叶氏把火油分发给杭州、天津、汉口等地的分店,联号经销。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无电只用火油作照明的当时,叶氏一手操纵上海乃至全国火油市场。
其利润高达好几倍。
后叶氏被称为“火油大亨”、“火油董事”。
军需工业
清廷的官员委托叶氏经营外国洋枪洋炮的配件。
叶氏派员向上海江南制造局学习生产技术,并从制造局购置设备。
叶氏还与清廷官员洽淡军服、军鞋、军帽、军被业务,通过严信厚同乡关系,很快谈成五家。
后叶氏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开厂,以生产这些军需产品。
钢铁与煤炭业
在上海滩,最早经营钢铁与煤炭生意的外商,要算德商可炽铁号。
开始生意还不错,后来由于管理不当,经营困难,后由叶氏接收经营,经过一年时间的整顿,很有起色,叶澄衷派人到山西大同煤矿、河南焦作煤矿、全国著名的铁矿。
将当地的优质煤、铁矿源源不断地运到上海,然后由上海分发给叶氏在全国的分店。
同时还从英国、德国、俄国等地将国外优质钢材运到上海。
使上海的钢铁、煤炭市场搞得轰轰轰烈烈。
连上海的制造局等大的厂商也
向叶氏订货。
航运业
叶氏曾在上海创设鸿安轮船公司,还从英国进口几十条小火轮,在中国沿海,长江线航行。
另外还购置110条沙船(即大型帆船),保证了叶氏在全国各地分店的货物运输。
除此,叶氏还经营小火轮买卖生意,这些小火轮一般都在一百吨左右,国内很是畅销,利润也很高。
地皮业
清朝末年,在上海县城刚刚开放后,英美各国在上海的租界,都要向外发展,尤其是向苏州河方向扩展,叶氏获悉后立即向租界工部局争得捐资兴建苏州河桥梁项目,从而获得优惠待遇,允许在苏州河北岸的几百亩土地购买。
当时这批土地是处于荒凉地段,因而地价也较低。
叶氏成立了树德地皮地产公司。
一年之后,苏州河几座桥梁建成,苏州河北岸的地价立刻上涨了好几倍,树德地皮公司立即成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企业。
火柴业
上海开埠以后,国人所用的火柴是从外国进口的,尤其是从日本进口的,其利润相当可观。
于是叶氏立即策划派人到日本学习火柴生产技术,接着又派人到德国学习,并从德国进口二套生产设备。
于1890年在上海开设燮昌火柴厂,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火柴厂,不久又在苏州、汉口创设分厂。
是中国最早投资火柴业的企业家之一。
缫丝业
中国缫丝业主要分布江苏、浙江一带,缫丝市场基本上由外商操纵,丝贱伤农,农民怨声道。
有一次叶氏偶然到湖州拜访亲家许春荣(花旗银行买办、德华银行买办),许氏向叶
提议开缫丝厂,经营缫丝买卖。
叶氏立即派员调查缫丝市场的情况,经过周密筹划,在1890年开设中国第一家纶华丝厂,投资金额达100多万元银两,到第二年各生丝产地都建立缫丝收购站,从而很快打破了外商的垄断局面,使农民高兴,叶氏也获利。
金融业
叶氏当时经营了一百多家企业,其资金流转,管理等方面,需要有一个像西方那样的金融系统来作为后盾,于是叶氏先以上海为中心,建立大庆元票号不久又在上海设立“升大”、“衍庆”、“大庆”、“怡庆”大钱庄,后又在杭州、汉口、天津、湖州、温州、宁波、烟台等地设分店、联号。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同乡严信厚、朱葆三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为首任总董之一。
上述叶氏九个项目,一百多家企业,其总资产,据有关部门估计总额达800万两银洋。
但有的经济学家称,这是叶氏企业的动产,其不动产尚未计算在内。
如果计算在内,有一千多万两银元之巨。
为此叶氏赢得了五金大王、火油大享、江南甲富、国内巨富等美称。
清皇朝曾御赐“乐善好施”匾额。
创业经历:
1840年,叶澄衷出生在镇海庄市一个贫困农民家中。
他6岁丧父,9岁读私塾仅半年,11岁就佣于庄市横河堰榨油坊当牧童。
14岁那年,他到上海谋生,在法租界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17岁租舢舨船在黄浦江中摆渡,并向外轮兜售吃食百杂。
创办中国最早的火柴厂
19世纪中叶,叶澄衷善察商情,认为投资火柴市场必有大利,于是计划创办火柴厂。
时逢旅日归国侨胞、镇海同乡张阿来向叶氏主动提议创办火柴厂事宜,并介绍他认识了其日本籍妻子。
张妻当过火柴厂的职员,懂得火柴制造的技术流程。
叶氏当面听取了张阿来夫妇的提议。
光绪十六年(1890)叶澄衷出资5万银两,在上海虹口朱家大桥(今唐山路)创建了当时上海最大的燮昌自来火公司。
工人800名,日产火柴36万盒。
其产品优良,胜过英商燧昌自来火局。
燧昌厂因竞争失败而倒闭。
(《上海通志》1825页)
不久,日商看到英商工厂倒闭,想乘机而入,把大批日货火柴倾销上海,想压倒燮昌厂,而叶氏就此降低每盒火柴价格,叶氏以汉口、芜湖、宜昌、镇海等地企业为依托,与日商抗衡,逼得日商再降价,节节败退。
在温州迫使日商火柴价降到每箩2角6分,几乎亏本到无法再亏的地步。
日商既无奈又佩服,称叶澄衷是“生意精”。
叶澄衷庄市故居(清光绪十四年建造)
1896年,叶澄衷又集资42万银两,委派同乡宋炜臣去汉口创办更大的燮昌火柴二厂。
为此,叶氏特备信与奏折由宋炜臣禀报两江总督张之洞。
张之洞见报非常支持,并给予很多优惠条件。
兴办鸿安轮船公司
1882年,叶澄衷向两江总督李鸿章禀报,“禀请置造轮船,设立广运局”,却被李鸿章以“已有招商局,不必另树一帜”为由驳回。
后来,李鸿章去直隶督办北洋海军,叶氏趁此重提轮船之事。
1889年,他集资20万银两,兴办鸿安轮船公司。
为了防备清政府干涉,他不得不托庇外国势力,挂靠英商和兴洋行,并向英国政府注册备案。
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二年,鸿安轮船公司已有飞龙、飞马、飞鲸、新汕头等11艘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