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范专业“三对接”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师范专业“三对接”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作者:王天婵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17期
[摘要] 高职师范类专业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教育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教师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对接”,切实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发挥人才培养对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高职师范;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7-0190-02
高职师范专业与地方基础教育需求紧密相关,明确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专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才能不断适应教育行业不断变化对高职师范专业发展的需要。
闽江师专语文教育专业秉承学校百年师范的优良传统,立足福建省基础教育发展,围绕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与规划,依托学科基础与优势,努力探索专业设置与教师教育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教师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对接”,近年在人才培养改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本文以闽江师专语文教育专业为例,探讨高职师范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一、对接基础教育行业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发展策略
围绕地方高职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密切关注福建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紧扣基础教育行业需求和人才能力要求,调整专业发展策略。
(一)紧跟地方基础教育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适当调整就业方向,倾向乡村、城镇的公立学校与社会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等。
依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能。
(二)尝试探索交叉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对现有专业的调整优化,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相关专业如书法、艺术等专业的进一步融合。
一方面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范围;另一方面能够夯实专业基础,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对接教师职业标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专业的核心,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就要重新审视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其既能符合教育规律,又能体现社会需求。
专业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高职师范专业的基本特征为依据,围绕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开发课程体系。
(一)注重专业养成教育,涵养教师情怀
专业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
通过“闽师之源”“冰心园”“师陶园”,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
秉持校训“养浩然气,广仁爱心”,通过主题活动和系列课程,注重教师气质培养,加强师范生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的修炼。
以教育基地为依托,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再教育,引导师范生树立争当“四有”教师的理想信念。
(二)调整课程模块,建构基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课程體系
专业以模块化教学内容为核心,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通过增强专业性、突出教育性,让课程体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加适合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一方面依托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群的优势,整合书法、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校内资源,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书写、美术等专业拓展课程,以此提升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将专业情感教育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关系,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丰富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课程设置着眼于基础性与发展性,强调师范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广博性,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旨在从课程角度保证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彰显师范特色。
(三)课证融合,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整体改革
基于对地方小学与教育机构对语文教育人才的整体要求以及面向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职业能力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要求,开发专业课程标准。
专业将国家教师资格证、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引入教学内容建设中,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且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合把职业资格标准细化,融入专业课程内容当中。
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体现行业领域变化。
“课证融合”,双重任务驱动,在具体课程中落实职业能力培养。
(四)围绕核心竞争力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从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出发,专业教师从学科和职业两个方面,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注重联系三个实际: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实际、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科融合。
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案例,将语文学科前沿理论、课改教研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相关学科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以此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
在教学方法方面,根据师范专业特点,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变传统一门学科教学培养一方面素养能力的做法,努力寻找学术性课程与师范性课程交叉的地方,加强学术性课程与师范性课程的融合,以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素养。
在开设语文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把教学论和其他课程的教学相融合,尤其注意与小学语文教材密切结合。
教师口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与小学教材结合进行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指导;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对照梳理解读;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课程联系语言运用的实际,精选小学古诗词与文言文实例进行教学;写作训练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渗透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等实训项目。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的知识与技能,既奠定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又关注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对接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强化实践教学
提倡“学中做、做中学”,将职业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密切联系校内外基地校,把课堂搬进小学,真正实现校与校的互融,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确保校内实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通。
(一)“双导合力”,强化职业技能
建立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合作共同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专业实践课程、项目实训课程指导书;推行“双导师制”,专业教师与基地校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技能实训与教育实践,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及时有效的指导。
专业在职前职业技能训练方面构建完善的分类分层训练考核体系。
技能训练包括书写、普通话、简笔画等,训练与考核贯穿整个高职学习过程,逐层推进。
一方面发挥校内师资力量,增设口语课、书写课和“小老师”课外辅导,扎实提高教师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基地校教师与课任教师通力协作,强化技能训练。
通过课堂片段教学模拟、校内仿真综合技能实训、常态化的跟岗见习、到实践基地的观摩见习等系列化校内外实训,强化专业技能。
同时重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构建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助力专业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二)“校”“校”协作,多方联动
闽江师专教育实践基地师资良好,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为专业实践教学和教育科研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和必要的保障。
专业借力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在校校合作体制机制办学方面的较强优势,积极开展“校”“校”协作。
发挥“教、学、研、训”四位一体办学特色与大学城地缘优势,与福建师大、福州教育研究院、省市名师工作室、名优基地校等多方联动。
发挥高校教师理论型、一线名师经验型、教研员与领衔名师结合型的优势,协同教研,拓展行业资源,共建师资课程。
基地学校和系部专业开展课题研究,高校也为基地举办学术讲座,指导科研课题研究,并为基地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提供平台。
进一步优化、集中、整合高校、小学办学资源,缩小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小学对优质师资需求的距离,更为科学合理地组织高校实践教学、进行质量监控。
(三)以能力为核心推进“三进阶实践”
实训实践课程模块以校内外教师实训基地为平台,设置“观摩感知—跟岗见习—教育实习”的“三進阶实践”,形成观察感受教学、模仿体验教学、学习研究教学的实践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从观摩学习到亲身实践,逐层推进,帮助学生深入把握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堂组织管理。
总之,高职师范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关系,促进课程结构方面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推进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融合、能力培养与职业要求的融合、教学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融合、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的融合,切实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的能力。
期望通过个案探索,为地方高职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新元素,发挥人才培养对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区域教育行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蓉,李金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模式与课程设置[J].课程·教材·教法,2017(4):113-118.
[2]张利分.职业教育“三对接”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183-184.
[3]丁湘梅.师范院校如何实现产教融合按需培养: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2):101.
编辑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