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及价值选择——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6期Vol.21No.6荆楚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Jingchu 2020年12月Dec.2020
收稿日期:2020-11-0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2020GA043);荆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
题(JMG2020009)
作者简介:余敏(1980-),女,湖北枣阳人,荆楚理工学院学校办公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王海蓉(1978-),女,湖北当阳人,荆楚理工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俄语教育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及价值选择
———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

敏a ,王海蓉
b
(荆楚理工学院a.学校办公室;b.教务处,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推进转型发展仍然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新任务。

基于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环境、发展现状的归纳分析,结合荆楚理工学院在办学定位、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提出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取向,树立“创新+应用”的价值引领,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实践路径;价值选择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0)06-0057-05
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持续推进,对
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初次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标志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正式起步。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以及推进机制和配套政策。

随着转型发展的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特征。

2019年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等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提供制度环境的同时,
也提出了加快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正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重要
骨干力量,也将为产教融合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
坚实的支撑[1]。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在总结转型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转型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学术回顾自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一批专科层次学校
合并升本成立新建本科高校。

在国家推进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引导下,新建本科院校成为转型发展的主力军,逐步定位为应用型高校。

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引起了广泛关注。

梳理近20年来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文献,
可以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转型原因分析、转型面临的问题、转型对策等方面。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原因
马树杉认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
DOI:10.14151/ki.jcxk.2020.06.009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直接原因[2]。

冯滨鲁、毕廷延提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现代化生产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的重要原因[3]。

许青云认为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4]。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面临的问题
张丽萍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五个方面:一是相对部属高校而言,应用型高校办学投入、学科专业建设等办学基础较为薄弱;二是部分应用型高校有走研究型道路的倾向,导致办学定位不准确;三是产学研合作等机制不健全,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四是教师素质和能力水平与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提高需求有差距;五是教材改革跟不上转型发展要求,使用学术型教材较多[5]。

丁俊苗认为,转型发展的原因、目标、途径、条件和结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6]。

王晓宇、李建荣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学科建设定位不合适、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科学研究不够重视等问题[7]。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对策
王小兵从治理机制、时间教学、师资队伍、在校生结构等五个方面,提出应用型高校转型应当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避免同质化[8]。

阎晓辉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主要观点有六个:一是差异化发展论,应用型本科高校不能盲目攀高和趋同,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二是错位发展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应用型大学错位发展的最好选择;三是特色发展论,特色发展是应用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四是转型发展论,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在从专科到本科层次转变,更重要的是向应用型转变;五是二次转型论,从教学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办学类型的转型,从单一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并重转型的办学功能的转型,从封闭办学到协同发展转型的办学模式的转型;六是产教融合论,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应用型大学转型[9]。

邹奇、孙鹤娟从社会环境、高校内部机制建设、精准定位等角度,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是要实现观念转型、制度转型、特色发展[10]。

同时,有学者结合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探索进展进行个案研究,尹闯、唐高华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双能型师资队伍等方面总结了合肥学院转型快速发展的做法[11]。

通过文献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使命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决定了应用型高校开展转型的必要性。

虽然高校转型发展之路尚在探索阶段,也面临不少问题,但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路径不断明晰,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会在实践探索中逐步理顺和解决,从而促进应用型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状
(一)办学定位日趋明确
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任务。

办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高校的顶层设计,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是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12]。

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逐渐明确。

从学校类型来看,以“应用型”“教学型”为主;从办学层次来看,以本科教育为主;从服务面向来看,以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为主;从学科门类上来看,以综合性、多学科为主;从办学特色来看,以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围绕“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形成了具有普遍特征的办学定位。

(二)专业设置向社会需求导向转变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立足点。

在转型发展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形成了以办好地方急需专业为导向的趋势。

一是专业设置的目标向应用型转变,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建设产业链、创新链,突出社会需求。

二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完善,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引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的政策下,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制定相关方案措施,建立招生、就业、专业建设三个环节互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学生就业情况,推动招生计划调整,倒逼专业调整优化,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三是重视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集群[13],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产业需求,结合学科专业建设情况整合专业,采用重点建设和逐步培育相结合的策略建设专业集群,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态势已显现。

(三)人才培养改革成效明显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面对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必要措施。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地方需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是以“应用”为导向,建立应用型专业体系,构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与地方进行深入互动和合作,在充分把握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状态的前提下,结合行业企业个性化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紧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定位、制度建设、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是科研定位越来越清晰,紧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求,不断深入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

二是科研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建立了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估办法,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技术应用开发以及科技孵化等工作,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进步。

三是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承担企业的各类科技开发、科技服务和科学研究项目不断增长,合同金额明显增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升。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价值选择
(一)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
《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

”针对融入地方、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的能力还不强,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现状,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使命感,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理念,聚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立校地合作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14]。

(二)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取向
探索和创新育人理念、合作机制、组织方式、实现路径,打破停留在签约等浅层次合作的局面[12],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

一是深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治理结构改革。

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理事会,推进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凝聚社会力量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

企业与高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监控教学质量,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让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对接。

三是深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

依托学校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统筹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建研究所、产学研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以及实践教育教学基地。

四是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协同培养机制。

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双向交流,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骨干进校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程化”能力。

(三)树立“创新+应用”的价值引领
应用性的科研方向与特色专业方向紧密相关,要致力于为行业、为地方、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创新+应用”,开展具有行业性、地方性特点的应用性科研。

行业性科研主要解决行业企业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合作多赢。

应用性科研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成为地方建设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一是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科技成果转移机构,面向企业收集技术需求信息,面向企业推介学校科技成果,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出台政策,把研究方向放在应用基础、应用开发与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上,引导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打破认知偏差
和思维惯性,改变固化的基础研究的理念,将以论文为导向改变为以产品为导向,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科研模式,开展深入调研,引导教师、科研人员开展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企事业单位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研究和科技开发,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利用,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
(一)确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
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中形成了应用型、教学型、区域性等共性特征,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明确提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也有地方本科高校强调辐射功能,延伸了服务面向的内容,服务范围拓展到区域经济区,乃至全国。

作为湖北省首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荆楚理工学院紧紧抓住“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及相关行业产业的服务定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二)整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集群
为了更好地对接地方、对接行业,荆楚理工学院坚持需求导向、整体优化、优胜劣汰的原则,推进专业集群化发展,实施专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地方产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集群。

一是加强学科专业顶层设计,以应用性学科专业为方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引导,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多次专题研讨服务地方专业集群建设,聘请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多家代表和高校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多次调整,通过“产业对接”“集群建设”路径,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建设产业急需的新工科专业,形成了现代农业、资源与循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与养老产业、信息与传媒等5个专业集群[15],覆盖荆门及周边地区的循环农业、节能与环保、机械制造、通用航空、老年服务、文化创意、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是深入融入荆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已有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和调整改造,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

对接荆门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助力地方通航事业发展,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实验实训中心;与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湖北三宁化工学院”,共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展产学研训合作,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绿色化工产业领域的人才;与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组建“泰康班”,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培养地方医疗卫生领域所急需的护理学等医学专业人才。

(三)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点。

荆楚理工学院以围绕新时代“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线,构筑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双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融合,培育协同育人新生态,开展了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改革探索。

一是充分利用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引进多家企业进驻实验室,校企协同创新,以企业产品为项目,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学科竞赛,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二是注重整合优质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行“双导师”制,聘请有丰富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社会师资,开展“社会大讲堂”和企业课程教学,校内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

三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育了一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四是创新性地开展基于企业生产周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探索,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与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好家风”“新合发”“顺电”“金三峡”等校企班,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将企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实践探索,在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力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与开发、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学生就业路径等方面开展全面校企合作,形成了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联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初步形成了“校企混合制”“双元制”“嵌入式”“多段式”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开展应用性科技创新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方向必须放在应用基础、应用开发与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上,不断凝练
和形成特色。

荆楚理工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抓产学研结合,突出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地方发展。

一是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围绕地方经济战略支柱产业,整合现有各级平台资源,依托二级学院,探索“研究院+教学院”双院制管理模式,成立1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了人才培养及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新机制。

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教授、博士考察调研,了解重点企业技术需求,围绕关键技术研发问题洽谈合作,搭建起校企深度合作的“高架桥”。

依托“中国农谷”“振兴柴湖”两个省级战略,以及荆门“国家农业示范区”等项目及相关农业经济,建成湖北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成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开展食品加工等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农村和现代农业、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研究。

助力地方政府部门开展重大政策研究,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完成多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培育形成应用型学科专业特色、科研成果转化特色。

二是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学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靶向抗肿瘤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研发的“流化床催化氧化危废处理技术”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技术并入股企业,成果获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学校与荆门石化、湖北三宁化工等大中型企业签订校企深度合作协议,与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共建“两院一园”,与荆门漳河新区、中航通飞公司、中航工业605研究所和凌云科技集团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校地共建通用航空学院列入荆门市“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

三是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积极开展应用性科研,把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增强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核心抓手。

依托省级科研平台,优化高校、区域、行业研究院联盟载体,探索建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模式,创建市校共建省级产业研究院———荆门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学校构筑了科研、实践、实训基地,为企业研发、检测和人才培养培训提供了共享平台,为政府促进企业孵化提供了强大助力。

荆门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合成研发的“盐酸哌泊索仑的工艺研究及其产业化”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推进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发展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办学定位,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应用性科研模式创新,打造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阵地。

参考文献:
[1]陈锋.迈向深度转型,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J].河南教育(高教),2019(6):16-19.
[2]马树杉.应用型本科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1):85-88.[3]冯滨鲁,毕廷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34-36.[4]许青云.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38-43.
[5]张丽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难点探析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08(10):97-100.[6]丁俊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五个基本问题及顾虑[J].巢湖学院学报,2015(1):18-22.
[7]王晓宇,李建荣.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改进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20(8):78-80.[8]王小兵,胡青青,范文锋,等.一流地方应用型学院多元转型发展路径探讨[J].高教学刊,2019(22):84-86.
[9]阎晓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大学理论综述与实践原则[J].高等理科教育,2016(2):15-19.[10]邹奇,孙鹤娟.困惑与超越: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7(3):167-171.
[11]尹闯,唐高华.合肥学院转型发展理念与启示[J].高教学刊,2020(35):75-78.
[12]张大良.坚守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研
讨会上的讲话[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6):1-5.[1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报告2018[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63.
[14]杜向民,程小芬,吴嫚,等.创新驱动视域下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提升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9(6):70-77.
[15]黄剑雄.荆楚理工学院:探索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8-11-20(05).
[责任编辑:卢红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