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狼》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狼》是清代⼩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说。
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
启⽰我们对待像狼⼀样的恶⼈,不能妥协退让,⽽要像屠夫⼀样勇敢⽃争、善于⽃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下⾯是分享的蒲松龄《狼》⽂⾔⽂翻译及原⽂。
欢迎阅读参考!
蒲松龄《狼》⽂⾔⽂翻译及原⽂
狼
作者:蒲松龄
⼀屠晚归,担中⾁尽,⽌有剩⾻。
途中两狼,缀⾏甚远。
屠惧,投以⾻。
⼀狼得⾻⽌,⼀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前狼⼜⾄。
⾻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狼径去,其⼀⽝坐于前。
久之,⽬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劈狼⾸,⼜数⼑毙之。
⽅欲⾏,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已半⼊,⽌露尻尾。
屠⾃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何哉?⽌增笑⽿。
翻译
⼀个屠夫傍晚回家,担⼦⾥⾯的⾁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头扔给狼。
⼀只狼得到⾻头停下了。
另⼀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把⾻头扔给狼,后⾯得到⾻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得到⾻头的狼⼜赶到了。
⾻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样⼀起追赶屠夫。
屠夫⾮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野⾥有⼀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覆盖成⼩⼭(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放下担⼦拿起屠⼑。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会⼉,⼀只狼径直⾛开了,另⼀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砍狼的脑袋,⼜连砍⼏⼑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转⾝看见柴草堆的后⾯,另⼀只狼正在柴草堆⾥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
⾝⼦已经钻进去了⼀半,只露出*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砍断了狼的⼤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前⾯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这种⽅式来诱惑敌⽅。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会⼉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们增加笑料罢了。
扩展阅读:蒲松龄⽂学成就
蒲松龄⼀⽣的⽂学⽣涯,摇摆于传统的雅⽂学和民间的俗⽂学之间。
他⽣长于农村,幼年受过乡村农民⽂化的熏陶,会唱俗曲,也曾⾃撰新词,只是近世传抄的“聊斋⼩曲”已不辨真伪。
他⾝为⽂⼠,以能⽂为乡⾥称道。
所写⽂章多是骈散结合,⽂采斐然,惜乎多是代⼈歌哭的应酬⽂字,只有⼏篇赋事状物的四六⽂,才是属于他⾃⼰的⽂学作品,被辞赋史家推为清初辞赋之能⼿。
他也曾染指于词,作品较少,显然是⼀时之兴致或交往之所需,⽅才偶尔操笔。
诗作甚丰。
他进学伊始,意⽓风发,曾与学友张笃庆等⼈结为“郢中社”,“以宴集之馀晷,作寄兴之⽣涯”。
(《郢中社序》)然社集倡酬不存,存诗起⾃康熙九年(1670年)秋南游登程经青⽯关之作,最后⼀⾸为康熙五⼗三年(1714年)除⼣所作绝句,距其寿终才22⽇,凡千馀⾸,可谓终⾝不废吟咏。
其诗如其⼈,⼤抵皆率性抒发,质朴平实,熨贴⾃然,可见其平⽣苦乐⾟酸,其中颇多伤时讥世之作,有讥刺地⽅⼤员匿灾不报、为驾耗费巨赀⽽滥征“羡⾦”者,伉直之性,磊落之⽓,寓于其中。
他⾝为塾师,中年曾写过《省⾝语录》《怀刑录》等教⼈修⾝齐家的书,晚年《聊斋志异》基本辍笔,更转⽽热⼼为民众写作:⼀⽅⾯⽤当地民间曲调和⽅⾔⼟语,创作出《妇姑曲》《翻魔殃》《禳咒》《墙头记》等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俚曲,寓教于乐;另⼀⽅⾯⼜为⽅便民众识字、种⽥、养蚕、医病、编写了《⽇⽤俗字》《历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化技术普及读物。
蒲松龄⾃谓“喜⼈谈⿁”,“雅爱搜神”。
有⽂献表明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故事。
对⼀位志在⼊仕的秀才来说,这未免是不务正业,“可怜⽆补费精神”。
为此,他曾受到友好的劝阻、不友好的讥讽。
40岁时,他将已做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并且撰写了情辞凄婉、意蕴深沉的序⽂——《聊斋⾃志》,⾃述写作的苦衷,期待为⼈理解。
他没有屈从社会的偏见,此后仍然执着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才逐渐搁笔。
《聊斋志异》,是他在⼤半⽣的时间⾥陆续创作出来的。
扩展阅读:蒲松龄《⼭市》⽂⾔⽂翻译
⼭市
蒲松龄〔清代〕
奂⼭⼭市,⾢⼋景之⼀也,然数年恒不⼀见。
孙公⼦禹年与同⼈饮楼上,忽见⼭头有孤塔耸起,⾼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此禅院。
⽆何,见宫殿数⼗所,碧⽡飞甍,始悟为⼭市。
未⼏,⾼垣睥睨,连亘六七⾥,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以亿万计。
忽⼤风起,尘⽓莽莽然,城市依稀⽽已。
既⽽风定天清,⼀切乌有,惟危楼⼀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则明渐少。
数⾄⼋层,裁如星点。
⼜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楼上⼈往来屑屑,或凭或⽴,不⼀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渐如常楼;⼜渐如⾼舍;倏忽如拳如⾖,遂不可见。
⼜闻有早⾏者,见⼭上⼈烟市肆,与世⽆别,故⼜名“⿁市”云。
翻译
奂⼭的⼭市,是(淄川)县有名的⼋景之⼀,但好⼏年也难得见到⼀次。
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同⼏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头有⼀座孤零零塔耸⽴起来,⾼⾼地插⼊青天。
(⼤家)⾯⾯相觑,惊疑不定,⼼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
没过多久,⼜出现了⼏⼗座⾼⼤的宫殿,碧绿⾊的琉璃⽡,飞翘的殿檐,(⼈们)这才明⽩是(出现)⼭市。
不到⼀会⼉,只见⼀座⾼⾼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长,竟然像⼀座城市。
其中(景物)有像楼⼀样的,有像厅堂⼀样的,有像街巷⼀样的,(⼀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亿万来计算。
忽然,⼀阵⼤风刮起,空⽓中的尘⼟之⼤,城市变得隐隐约约。
接着,风停了,天空⼜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切都消失了,只有⼀座⾼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开着的;每⼀⾏有五处明亮的地⽅,(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层层地指着数,楼越⾼亮点越⼩,数到第⼋层,亮点才如星星⼀般⼤了;⼜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
楼上的⼈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的,形态各不⼀样。
过了⼀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像平常的⾼楼⼀样了,⼜渐渐地像座⾼房⼦,突然间⼜只像拳头那么⼤,像⾖粒那么⼩,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听说有起早赶路的⼈,看见⼭上有店铺集市(⼈来⼈往),和⼈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