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精推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鸽巢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鸽巢原理的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三、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
四、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
教师提问: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谁能说说游戏规则呢?学生回答后,组织学生进行几次“抢椅子”的游戏。

请学生注意观察,提问:一个简单的游戏里,蕴含着什么数学知识呢?顺势引入课题。

2.讲授新知
活动一:初步认识鸽巢原理
出示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
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提问: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至少和总有是什么意思?总结:总有就是一定存在的意思,至少表示最低限度,有最少的意思。

再提问:这句话对吗?组织小组活动,进行验证。

总结:学生探究出两种方法,方法一是枚举法,将可能的情况都列出进行观察;方法二是假设法。

两种方法都能验证这句话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把铅笔换成鸽子,笔筒换成鸽笼,介绍鸽巢问题。

活动二:探究一般形式
出示例2: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提问: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组织小组活动,进行探究。

总结:用枚举法和假设法都能证明这句话是对的,教师利用除法算式7÷3=21,引导理解用“平均分”的思维来理解假设法。

追问: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呢?组织同桌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时继续用除法表示,最后提问: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总结:观察3个算式,发现至少放的本数是商+1,而不是商+余数。

引出鸽巢问题又叫抽屉问题。

3.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4.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完善。

5.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题,将今天学到的整理成数学日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第【2】篇〗

1.团队:试讲空间第二十三期由第四组成员制作完成。

成员有卢艳、黄冰、赵立娟、潘李锋、胡丹、陈兴雷。

2.撰稿:潘李锋
3.试讲教师:潘李锋
4.摄像:吴兴
剧本解读
二、
(一)原著研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p68及编排意图]
“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分三个例题教学,例1描述的是“鸽巢原理”的最简单情况。

通过本例的教学,使学生感知这类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两种思考的方法——枚举和假设,理解问题中关键词语“总有”和“至少”的含义,形成对“鸽巢原理”的初步认识。

1.教学例1鸽巢原理的基本模型
【编排意图】(1)抽扑克牌“魔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新知。

(2)借助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形式。

(3)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

通过直观地摆铅笔,发现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

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

通过罗列实验的所有结果,就可以得出结论。

第二种方法,采用“假设”的思路进行推理:先放3支,假设没有任何笔筒里有2支笔,即每个笔筒里只放1支,剩下1支放入任何一个笔筒中,这个笔筒中就有2支铅笔了。

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为抽象,更具“一般性”。

(4)“做一做”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以此呼应单元标题。

此题是例1的拓展,引导学生理解余数大于1时该怎么思考。

(二)剧本编写。

《鸽巢问题》导学流程设计
窄溪小学潘李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P68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抽屉原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运用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学生增强对逻辑推理的体验,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增强对模型思想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抽屉原理的特殊模型。

教学难点:学会用假设法判断结果的真假。

教学准备:PPT、导学单、每人3个一次性杯子、4支铅笔。

教学过程:
一、尝试游戏(游戏导入)
1.游戏:四人小组“石头剪刀布”游戏。

要求:组内不能出现相同手势的人,看哪个组做得到?
【设计意图】通过“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导入,初步感受鸽巢原理,为新知探究做出较好的铺垫。

二、尝试探究(原理探究)
(一)初探原理:探索核心事件:把4支铅笔放入3个笔筒。

1.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

(2)全班展示。

2.汇报一。

枚举法:列举4支铅笔放入3个笔筒的所有可能现象(不考虑笔筒顺序)
(4,0,0)(3,1,0)(2,2,0)(2,1,1)
3.反思评价:枚举法可以说明这个结果正确吗?有另外不用列举就可以证明的方法吗?
4.汇报二。

(1)假设法:每个笔筒先放入一支(平均分),学生演示并用语言表达。

(2)交流为什么要假设先平均分?
(3)假设法的简洁表达。

(除法算式表达)
4÷3=1……1 1+1=2
5.小结:观看微课。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先用枚举法将事件发生可能的结果都考虑到,感悟到一一列举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直观的实证思路,引导孩子们感悟到枚举法的局限性,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心理需求。

通过汇报的不同求证思路比较,异中求同,感悟到假设法的优势,发现假设法更具普遍意义。

但语言表征形式实在有些繁琐,引导孩子体验到假设法之平均分思路的本质,而平均分是可以用除法来表征的,这样除法算式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再观看微课进行小结。

(二)建立模型:探究事件群:n+1支笔放入n个笔筒中。

追问过渡。

如果是5支铅笔放入4个笔筒
如果是6支铅笔放入5个笔筒
……
1.填表后先想一想怎么用一句话概括这类事件的规律,然后小组交流。

笔数
笔筒数
至少数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想法
5
4
6
5




100
99




n+1
n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写的过程中自然得感悟到枚举法的局限性,假设法的普适性、简洁性。

2.小组交流后的结论:
n+1支铅笔放入n(n≥1)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3.评价小结:学生命名原理。

4.了解数学历史。

【设计意图】由4支铅笔放入3个笔筒这一个事件的结果推广到n+1支铅笔放入n个笔筒的一般结论的探究,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列表探究,引导观察比较逐步抽象出一般规律和原理,感悟数学建模思想。

评价小结的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发现探索数学问题时可借鉴的思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形成
善于发现规律、抽象概括的素养。

三、尝试练习(原理运用)
1. 揭秘:小组玩“石头剪刀布”游戏,为什么做不到要求:“组内不出现相同手势的人”。

2.先说说鸽子数是多少,鸽巢数是多少,再填空。

(1)8只鸽子飞回7个鸽巢,总有一个鸽巢至少飞回()只鸽子。

鸽子数:鸽巢数:
(2)11个苹果放入10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有()个苹果。

鸽子数:鸽巢数:
(3)任选13人,必有至少()人在同一个月过生日。

鸽子数:鸽巢数:
3.()支笔放入3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笔。

【设计意图】从一般原理返回到具体事件的难点中,学生往往难以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原理”模型之间的联系,即找到谁是鸽子,谁是鸽巢,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抓住模型的关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三题是设计是为了(1)引导学生
发现不仅仅是n+1只鸽子飞回n个鸽巢中,会出现至少数2的现象,(2)鸽子数变化到6时是一种特殊情况(3)鸽子数大于6时,至少数可以发生变化。

即打破原有模型,为例2及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如课内时间来不及,可让学生课后去探究。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第【3】篇〗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第一课时
课题:鸽巢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例1、例22,及“做一做”的第1题,及第71页练习十三的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

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实行反复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课件出例如题1情境图)
思考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
2支铅笔。

为什么呢?“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探究证明→理解“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

(1)操作发现规律:通过吧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能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1鸽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
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

(3)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

把4分解成3个数。

由图可知,把4分解3个数,与枚举法相似,也有4中情况,每一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是不小于2的数。

方法三:用“假设法”证明。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证明都能够发现:把4只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无论怎么放,总
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只铅笔。

(4)理解“鸽巢问题”
像上面的问题就是“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

在这里,4支铅笔是要分放的物体,就相当于4只“鸽子”,“3个笔筒”就相当于3个“鸽巢”或“抽屉”,把此问题用“鸽巢问题”的语言描绘就是把4只鸽子放进3个笼子,总有1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子。

这里的“总有”指的是“一定有”或“肯定有”的意思;而“至少”指的是最少,即在所有方法中,放的鸽子最多的那个“笼子”里鸽子“最少”的个数。

小结: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假如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2,那么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铅笔;假如放的铅笔比笔筒的数量多3,那么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
2只铅笔……
小结: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
2支铅笔。

(5)归纳总结:
鸽巢原理(一):假如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里(m>n,且n是非零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放进了2个物体。

2、教学例2(课件出例如题2情境图)
思考问题:(一)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为什么呢?(二)假如有8本书会怎样呢?
10
本书呢?
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一)。

(1)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数的分解法证明。

把7分解成3个数的和。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共有如下8种情况:
由图可知,每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不小于3,也就是每种分法中最多那个数最小是3,即总有1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

把7本书平均分成3份,7÷3=2(本)......1(本),若每个抽屉放
2本,则还剩1本。

假如把剩下的这1本书放进任意1个抽屉中,那么这个抽屉里就有3本书。

(2)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够发现: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学生通过“假设分析法→
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二)。

(1)用假设法分析。

8÷3=2(本)......2(本),剩下2本,分别放进其中2个抽屉中,其中2个抽屉都变成3本,所以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10÷3=3(本)......1(本),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2)归纳总结:综合上面两种情况,要把a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假如a÷3=b(本)......1(本)或a÷3=b(本) (2)
(本),那么一定有1个抽屉里至少放进(b+1)本书。

鸽巢原理
(二):古国把多与kn个的物体任意分别放进n个空抽屉(k 是正整数,n是非0的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k+1)
个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0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集体交流、纠正。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三的1-2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集体交流、纠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到了多少知识?谁来说一说?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