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 郑州二砂文创广场城市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1/1
卢济威曾振荣曹杰勇张凡
LU Jiwei,TSENG Chen-Jung,CAO Jieyong,ZHANG Fan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
郑州二砂文创广场城市设计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Urban Vitality
Urban Design of the Zhengzhou Ersha Cultural and Creative Plaza
摘要郑州二砂文创广场城市设计探索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融入城市发展构架中,以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活力的协同发展。

文章重点研究了以文创为特色的区域公共中心构建,在56hm2城市单元中妥善解决园区活动行为整体性与确保城市交通路网系统性的矛盾,以及追求历史意象的工业文化传承和运用新旧共生方法反映城市动态发展的形态表现。

关键词工业遗产;历史保护;城市活力;城市设计;城市更新;新旧共生
ABSTRACT The design of the Zhengzhou Ersha Cultural and Creative Plaza explores the in t eg rati o n of indust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framework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achieve urban vitality.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gional public center for the area with cultural and creative features,in a56-hectare urban unit, to properly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tegrity of park activities and the systematization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as well as the pursuit of historical in t entions for the inherita n ee and applicati o n of in d ustrial culture.Mean while,the old and the new symbiosis methods reflect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Historical Preservation;Urban Vitality;Urban Design;Urban Renewal;Symbiosis of the Old and the New
中图分类号:TU984;TU-87;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84X(2021)01-0076-061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
统,各组成部分互相关联、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
需求,形成类似生命的有机体结构。

城市发展的全过
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这一过程
随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会相继出现物质老化、功能
失衡、产业结构失调、公共设施无法适应时代生活需
要等现象,是生命力丧失的表现,需要通过城市更新
推进其新陈代谢,恢复生命力,重新获得生存发展的
能力,也就是增进城市的活力。

工业遗产的历史保护,
从宏观上看也是城市更新的组成部分,它在保护和传
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同样需要适应当代城市生活的发
展需要,城市活力的提升也是必需的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自1982年国务院发出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和《文物保护法》颁布后,在历
史文化名城(镇)、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诸方
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保护的组
成部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1世纪开始城市化已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存量空间资源为载体的发展,
将重点从新区建设转向老城更新的发展思路,处在城
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历史文化传承与经
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已成为
历史保护的重要课题。

历史文化名城(镇)、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等,
根据«文物保护法肉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后,长期以来,
在不可移动文物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守成”的基
本思维模式,尽量减少外在因素干预,在实践中也有
产权单位的利益保护因素,将自己封闭起来。

历史保
护区主要通过历史保护规划来实现历史文化传承,通
常总是以保护为目的,很少涉及区域的发展。

虽然
近年来业界对于保护对象的利用和活化进行了很多探
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如果和城市发展大背景
缺乏关联,提升对象的活力发展是有限的,尤其是城
市更新中的历史保护区。

为此我们试图在历史保护规
划的基础上,引入城市设计方法,促进保护区的历史
文化传承和城市活力协同发展。

本文将郑州第二砂轮
厂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区域的城市更新目标相联系,力
求历史保护区不但能够传承历史文化,并且能促进自
身和区域的城市活力提升卜)。

2城市设计
郑州二砂文创广场位于郑州城区的西部,在中原
路以南,华山路以西,西三环以东,原是中国第二砂
轮厂(下文简称“二砂厂”)厂址,1953年由当时的
民主德国(东德)援建,是全国最大的砂轮厂,也是
建国初期奠定国家工业基础的156项企业之一。

改革
开放之后,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工厂停产。

二砂
厂占地56hm2,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资源。


大的陶瓷砂轮制造车间长300m.宽230m,面积达
7万厂区有7幢厂房已列入郑州市和河南省的
历史保护建筑名录(见图1~图3)。

市政府决定将二
砂厂作为郑州市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建设文化创意
产业园。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建筑设
计研究院联合团队于2015年开始城市设计,2018年
完成,并在此基础上由郑州市规划局编制控规。

城市设计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深入调查研
究进行目标策划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设计的初步方案,
重点在于历史保护和整合城市更新诉求;第二阶段二
砂文创广场引进投资合作单位,进一步进行文创功能
产业策划;第三阶段整合前两轮成果提出综合城市设
计方案。

根据功能策划,文创广场分为5个区,即:
公共服务区(区域公共中心核心区)、艺术创意区、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1/177
1•项目区位
2.二砂厂建厂初期总平面
3•二砂厂现状鸟瞰
4•基地位置
5. 城市设计鸟瞰
6.城市设计总平面
1.Project location.
2.General layout of the plant of Ersha at the initial stage
3.Aerial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rsha
4.Base location
5.Aerial view of urban design
6.Master plan of urban design
tli④©ttttt-c
MB

数字创意区、设计创意和创客服务区、文创住宅区。

必须指出,最终方案为了文创园地面公共行为的完整
性,运用土地复合使用布局,将西侧入口的纯住宅功
能改为创客服务和设计创意混合区,即地面层是开放
型的创客服务区,二层及以上为创客居住和设计创意
混合区(见图4~图6)。

3将历史保护融入城市发展的构架中
(1)工业遗产植入现代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

郑州二砂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无
论从规模、产业特征还是遗存的现状等方面,作为奠
定我国工业基础的典型和郑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
给予其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城市设计之前郑
州市政府已决定将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发展
文创产业有利于激发市民的创新意识、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等,符合郑州建设现代化创
新城市的需要。

(2)区域调查、研究城市更新诉求。

郑州市中心城区以铁路分界,路西原来基本上是
工业区。

改革开放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很多工厂关
闭或搬迁。

八九十年代在缺少深入规划的情况下建设
了大量住宅,缺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已成为现状。


然基地北侧中原路上有一些公共设施,但由于位于城
市主干道上,无法形成商业氛围,在第一轮的城市更
新中应寻求解决(见图7)。

(3)建设以文创为特色的区域公共中心。

根据调查研究,有必要建设区域公共服务中心。

城市设计认为面向全市的文创中心和面向区域的公共
中心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共同点,都需要商业、文化、
娱乐和服务设施,将两者结合能达到1+1>2的效果。

同时,在基地的东侧沿中原路有13万n?的万达广
场,将其整合到公共中心内可变竞争者为合作者。


们综合以上分析进行城市设计,并争取中原路上的地
铁10号线在华山路口设站,组建了以文创为特色的
区域公共中心(见图8)。

(4)组织区域公共中心核心区。

公共中心的核心区由文创中心东侧的公共服务
区、北侧原三磨所更新建设商业服务设施的延伸区和
西侧的万达广场等组成。

核心区的中心设置以生态广
场为特征的公共空间,面积近2hm2,能进行各种社会、
经济和文化活动,以提升社区的认同感,并在四周安
排文创园的入口轴、剧场、商业、宾馆和展厅等设施
(见图9)o
(5)建地下街连接地铁站,提升公共中心的可达性。

地下街位于核心区地下,串联地面的商业、宾馆、
剧场等设施,并与地下公共停车库结合。

经过城市设
计的努力,已决定设置10号地铁线华山路站,和地
下街连接,形成核心区完整的地下公共空间体系。


下街结合入口主轴设置采光天窗,让阳光射入以增强
地下空间的地面感(见图10~图12)o
4提炼历史文化意象、融入城市环境
中国第二砂轮厂是建国初期中国工业文化的象
征,经过60多年的岁月变迁,工厂的原样已大大改
变。

今天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功能,
不得不有选择地拆除部分建筑与设施,同时植入新的
城市功能,形成新旧交织的环境。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
二砂厂的文化传统,恢复50年代建厂初期的历史环
境,不仅要保护各类传承历史意象的遗存,必要时还
可恢复已失去的景象,这就是提炼历史文化意象。


创广场的历史意象包括三方面:保护体系性的历史遗
存、尽量多地保护老建筑,以及恢复能传达产业特

78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1/1
sa公/(ex啊)
naKMBWMMflWCK'
»iffl*>«*rr(主■以
七»«r»«为土)
«»X»AK*«iXiSMW
•n.i)a»i£jaM文傅中心
意象的已拆除环境。

(1)保护历史遗存三大体系。

城市设计经分析,归纳出二砂厂历史遗存的三个体系:代表砂轮厂特征的主厂房群,从原工厂入口办公楼到厂区的公共空间轴,还有反映建国初期至今生长了近70年的大树体系。

这三个体系力求整体保护,主厂房群和公共空间轴原貌保护,周边不建新建筑,由于大树基本上处在林荫道系统中,因此尽量保留原厂的路网(见图13)o
(2)力求保护更多的历史建筑。

我们认为已列入郑州市和河南省保护建筑名录的7幢历史建筑不是二砂厂工业文化遗产体系的全部,还应包括很多没有列入名录,却有利于工业文化遗产体系完善的历史建筑。

为此城市设计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筛选决定增加12幢老厂房和2座烟囱进行保护,虽然这给新功能体系建设带来了难度,但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见图14)o
(3)历史意象复兴。

二砂厂原有两条铁路引入厂区,这是当时大型工矿企业主要的运输方式,具有象征性,但都已拆除。

城市设计为了反映建国初期156项大型基础工业的历史,将其中一条铁路意象性地恢复。

虽然无法完全按原位复原,但通过路网布局组织,其基本上与原来的走向一致,并将线路与原来的火车装卸车间连接,恢复了历史意象(见图15)o
5协同组织园区交通和城市交通体系
(1)既确保城市交通体系完整性,又满足园区内步行顺畅性。

建国初期大型企业为了自身完整性,在城市的边缘地区大面积圈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边缘变成城区后,大院式的城市单元严重阻碍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合理性,二砂厂也是如此。

56hm2的二砂文创广场因为是城市片区,必须改变封闭的内院布局,然而它又是一个整体单元,有自己完整的行为系统,更强调步行活动。

为了处理这对矛盾,应对城市交通网,城市设计设置了三条南北向道路从园区穿过,将其中一条城市次干道(天山路)下沉,从地下穿过,另外两条支路(能源路和二砂路)采用人车和谐的慢速穿越园区(见图16)o
(2)建设园区内完善的公共空间和步行动线。

步行是形成园区活力的基本条件,因为它是各种行为(交往、观展览、表演、交换、娱乐和集会等)互动的基础。

城市设计将园区的步行网络与公共空间结合,并串联各工作、活动单元,引导人流的主要步行动线贯穿东西,与东北侧的地铁站相连,使其同时处在有顶盖的公共空间和地下公共空间中,以适应郑州的气候条件(见图17)o城市设计还重视园区的休闲交往场所,这是激发创客创新思维的地方,结合公共空间分别安排在各功能区中(见图18)o
6运用新旧共生手法、激发文化活力
新旧共生,让历史与现代对话,从而暗示今后的发展,反映了城市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变化本质,是城市活力发展的展现。

早在1961年,简•雅克布斯在其对于城市更新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专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就十分重视新旧共生,认为新旧建筑共存会带来城市的多样性,是焕发活力的需要。

历史保护区运用新旧共生手法,是历史保护和城市活力协同发展的一种形态表现。

城市设计探求历史要素原汁原味保存,并与各种文创新功能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共生体问。

(1)烟囱作为文创广场的南入口空间环境的标志。

设计利用保护的原砂带制造车间老烟囱作为标志,和新建的建筑结合,形成南入口的环境形象,在新建筑上适当运用红砖与烟囱的颜色取得协调(见图19)。

(2)历史建筑与新建道路共生。

原刚玉冷却破碎车间长180m,是二砂厂典型的厂房。

由于与新建道路碰撞,城市设计让道路从其下穿越,以保留厂房,并且充分研究道路的定位和断面设计,让道路与历史建筑结合,使历史遗存融入城市环境中,激发人们的历史记忆(见图20)0
(3)历史建筑与新建筑共生。

文创广场总体布局特征是东侧集中了园区典型的厂房群,保留建筑多,以保护为主;西侧拆除建筑多,以新建为主;其间有一个过渡区,区内有很多老厂房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1/179
7.郑州西部平面
8.以文创为特色的区域公共中心
9.公共中心核心区
10.核心区地下一层平面
门•地下街内景
12.文创广场主入口轴
13.历史遗存三大体系
14.保护的历史建筑
15•铁路线意象复兴
16.城市交通体系
17•文创广场公共空间和步行动线
18.休闲交往空间安排
19.结合烟囱的南入口空间环境
20.历史厂房与道路共生
21.新老过渡区的历史建筑与新建筑共生
7.Plan of Zhengzhou West
8.Regional public center with cultural and creative features
9.Core area of public center
10.Plan of the first basement in core area
11.Interior of underground street
12.Main entrance axi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laza
13.Three systems of historical heritage
14.Protected historic buildings
15.Revival of railway image
16.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17.Public space and walking lin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laza
18.Leisure and communication space arrangement
19.Space environment of south entrance combined with chimney
20.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building and road
21.The symbiosis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new buildings in the
new old transition area 主厂房群大树
打n
公共空间轴13 a)原铁路线位■
没有留下整片的空地。

城市设计运用新老建筑穿插共生、有机结合等方法,使老建筑得到保护的同时,建设大型现代功能所需要的新建筑。

因为这里是工业遗产保护区,新建筑应该以彰显历史建筑的完整性为目标(见图21)。

7结语
1982年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标志着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21世纪城市化进入城市更新的发展阶段,给历史保护带来新的要求,历史保护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进一步引起业界的关注。

本文探索城市设计在历史保护规划基础上的延伸,通过将历史保护融入城市发展的构架中,提炼历史文化意象融入更新的城市环境中,协同组织园区交通与城市交通体系,以及运用新旧共生的手法激发
文化活力等,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

将历史保护与城市设计结合,有利于保护与发展
的统一,尤其在当前我国进入城市更新的发展时期,
历史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规划阶段,应发展保护
型城市设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第考文献:
[1]卢济威,王一.特色活力区建设一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策略[J].
城市规划学刊,2016(6):101-108.
[2]蒋涤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⑶曹昌志•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R].2012年城
市规划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
[4]卢济威.曹昌智,张凡,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设计
[J].中国名城,2019(1):4-8.
⑸卢济威,张凡•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JJ.新建筑,
2016(1):32-33.
⑹简•雅克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
林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卢济威,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曾振荣,男,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博士
曹杰勇,男,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
程师,博士
张凡,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博士
收積日期:
2020-1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