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些传统节日习俗集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一些传统节日习俗集锦
篇一: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被人们确定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给同学们介绍如下:
除夕(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狭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表示上元节)(习俗:喝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通常为公历4月5号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表示乞巧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现在给大家重点了解几个节日的由来及习俗: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
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变成了“过年”。

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狭
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长辈给压
岁钱等。

食俗有蒸年糕,包饺子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表示夜为“宵”,而十五日又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表示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作
“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
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喝元宵合家团圆、其乐融融。

清明节:在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中,唯独清明节没有固定的日期。

尚无两千多年历史的清明节,被订为春分后的第十五天,按阳历来说就是每年的四月
四日至六日之间。

因为每年的春分时间相同,所以清明节的日期就有所不同,正像有时腊
月三十除夕,有时腊月二十九除夕。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因此古时也叫“三月节”。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
绿的时节,此时正适合春游,故此古人又叫“踏青节”。

清明节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拜节日,就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
又称回娘家,就是祭拜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就是在清明节扫墓。


照旧有的习俗,扫墓时,人们必须随身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至墓地,将食物可供祭
典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炉,为坟墓韦祖兹新土,八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挂在坟上,然
后跪拜行礼拜祭。

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本来是夏季的
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
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
`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
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
了驱邪。

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成小端午与小端午。

大端午为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
以被称为中秋。

中秋节始于宋代,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
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
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
“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

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
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

中秋夜人们会备
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作“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
九就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做“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拉到汉初。

据传,在
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必须帕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期长寿。

主要活动为览胜、赏菊、饮酒等,备受老年人钟爱,所以也叫做“旧年节”。

每至重阳,人们就可以想到王
维写下的“N53SI241SV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览胜处,飞霞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

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求团圆的日子。

具体
内容习俗如下所列于:
①、登高
②、喝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挂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除夕的出处和习俗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
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
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
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
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
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
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
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就是人们喝、喝、玩玩、趣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
南方人搞年糕。

水饺形如"元宝",年糕音似"年低",都就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喝"团年饭",存有一家人团圆过年的味道。

喝团年饭时,桌上的"鱼"就是无
法颤抖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足"和"年年有余",寓意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地",它属一种装饰,就是碰到严禁的。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
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春节
【春节的由来】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设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
了采用世界上通用型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订为元旦,又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
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订为“春节”,又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习俗】
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贴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元宵节
【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据说,汉文帝(前179―前
157年)为欢庆周勃于正月十五安内攘外诸吕之乱,适逢此夜,神瑞宫游玩,与民同乐,
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订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做元宵。

司马迁建立《太初历》,将元宵节列入关键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加到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延八里,列戏为戏场”,出席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
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习俗】
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踩高跷、舞狮子。

清明节
【由来】
清明节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中国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习俗】
祭祖、扫墓、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

端午节
【由来】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
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屈原说最受认可。

【习俗】
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七夕节
【由来】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盛开,这就是人们又称的七夕节,也
有人称作“乞巧节”或“女儿节”,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唯美色彩的一个节日,
也就是过去姑娘们最为注重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
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
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
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走跌可以看见牛郎织女的银河相见,或在瓜果架下可以偷看
至两人在天上相见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
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
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习俗】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

中秋节
【由来】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作仲秋,因处在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作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
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寓意团圆,又称作团圆节。

【习俗】
赏月、喝月饼。

重阳节
【出处】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
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
“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
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习俗】
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

腊八节
【由来】
腊月最关键性的节日,就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作“腊日”,又称“腊八节”。

从先
秦起至,腊八节都就是用以祭拜祖先和神灵,保佑大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
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正颚的仪式)。

史前时代的医疗
方法之一即为驱鬼治身疾。

做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奏乐驱疫之谓之,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
存有存留。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菩提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就是佛教
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习俗】
喝腊八粥,喝腊八蒜。

小年
【由来】
小年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地方日期
不同,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
则是腊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
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
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
是一致的”。

)(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
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
二。

大年被视作过年的开端。

【习俗】
祭灶王,洗尘土、贴窗花、贴春联、当洗衣、宜婚嫁。

篇三: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论文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论文
摘要: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
实质上是与人类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
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
的地位。

本文以春节和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为例,讨论传统节日习俗的形成以及转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这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深
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弘扬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
是与人类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本文以春节和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为例,讨论传统节日习俗的形成以及转化的原因,以及如
何弘扬传统文化,这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日习俗就是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关键窗口,从相同的角度和侧面充分反映着民族的历
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在进一步增强国威,强化民族凝聚力等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