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002:石瓢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002:石瓢壶
紫砂壶经典器型解读 002:石瓢壶
潘飞翔
曼生石瓢壶陈曼生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
“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铫”是一种器型比较高的器皿,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煎药或烧水用。
“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宋时还不是沏泡茶,所以这里的“石铫”是用来煮水的。
在苏东坡时代,还不可能有今天的紫砂壶,但原本作水壶或药壶之用的“铫”,已被苏轼移作饮茶之用。
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被后人称为《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子冶石瓢壶陈曼生
与苏轼同朝为官的周禾童(宋泰州人,字仁熟)曾送给东坡一把《石铫》壶,苏东坡还写了一首《谢周仁熟惠石铫诗》:“铜腥铁涩石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煎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后来周禾童送苏东坡的这把《石铫》壶又被尤荫有幸藏到。
尤荫是谁?清乾隆年间文人,居白沙之半湾,自号“半山诗老”,著有《出塞》、
《黄山》等集,擅绘山水花鸟,尤长兰竹,传世作品有乾隆十三年作《石铫图》。
史书记载“荫家藏周禾童赠苏东坡‘石铫壶’,容水生许。
铜提有籇书‘元祐’二字,因名所居曰‘石铫山房’……因广写‘石铫壶’,并画有苏诗与其上以赠人,驰名远近。
”后此壶被送进内府,但尤荫仍怀念不止,叫人用紫砂仿制石铫壶,壶腹镌东坡诗句二句,款署“水邨”。
应注意的是,尤荫收藏的“苏轼石铫”为铜壶,与泡茶用的茶壶是有区别的。
尤荫爱其壶而藏之,因嫌铜腥铁涩味,或送至内府因怀念之而请紫砂陶人仿制苏东坡“石铫壶”,所以应认为尤荫当为创制紫砂“石瓢壶”的先驱。
因尤荫广写《石铫图》赠人,所以该图流传甚广,影响了许多人。
子冶石瓢壶顾景舟
受尤荫石铫图的启发,清末著名紫砂艺人王东石也曾仿制“石铫壶”,并题“石铫”二字,并说“尤水邮画东坡石铫图,仿其意作茗器”。
酷爱壶艺的陈曼生大概也看到过该图,并受到启发遂制“石铫壶”,并题铭云:“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
”就是说这里的石铫壶,并不是周禾童的石铫壶,而是紫砂抟制的,且由我曼生亲自设计的,已有了继承和创新。
“周”那时是什么样的“石铫”呢?未见遗物,不得而知。
但“周”曾赠苏东坡家藏石铫壶,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石铫”呢?我们从苏东坡的《坡公谢周仁熟惠石铫》诗中可以得到一些有关联的信息。
石铫诗说:周惠赠给苏东坡的这柄石铫壶的材质既不是铜也不是铁,而是颜色较深的,导热性差的石材,因为茶汤已经煮沸,而“龙头拒火柄犹寒”。
作为吊在炭火上的烹煮器具,“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
石铫必不能薄而砂铫尚焉”。
紫砂泥经高温烧结,其坚硬如石,将紫砂铫命其名为“石铫壶”当在情理之中。
以此类推,尽管“铫”与“瓢”的历史情况不一样将紫砂“瓢壶”改称为“石瓢壶”也是能够理解的。
景舟石瓢壶顾景舟
在曼生之后的同治、光绪年间,还出现过一种名为“石瓢”的紫砂壶,出自制壶艺人王东石之手。
王东石造壶得古法,刻工精细。
他所制作的“石瓢”壶,状如瓢虫,中腹纵径将壶身一分为二,恰似虫翅,钮漏双孔,肖状虫目,紫铜色泽与虫色相似。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壶身有海派大画家任伯年的铭文书法真迹:“石瓢。
光绪己卯仲冬之吉,横云铭,伯年书,香畦刻,东石制,益受先生清玩。
”横云为海派画家胡远,曾请东石在家中制壶。
胡与任伯年关系甚密,经常往来,两人皆爱紫砂壶。
东石制壶,请任伯年题写铭文是很自然的事。
由此可知,胡远为此壶命“石瓢”之名,由任伯年书写。
由于是任伯年的真迹,此“石瓢”就显得更加珍贵,其知名度也就更高了。
曼生石瓢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在有关“曼生壶”的史料中尚未发现有“石瓢”的记载,但有一把在壶腹镌有7行14字的铭文,铭文为“不肥而坚,是此永年。
曼生作瓢壶铭。
”这就是说,陈曼生最初将此壶称为“瓢壶”。
陈曼生缘何以“瓢”冠以此壶之名呢?在各式“曼生壶”中多有以葫芦为原形的壶,如:《葫芦》壶、《匏瓜》壶等。
葫芦是一种一年声草本植物,其果实有呈“8”字形,有呈梨形,民间将果实之干壳或纵向剖开两半或横向截去部分,便成了盛器,亦即“瓢”。
陈曼生可能就是依据葫芦瓢的原形设计壶形而将此壶命为《瓢》壶的。
当然,为使用方便实用,成型的瓢壶与原形相比,在形态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如,为方便提盖子,便于清理茶渣,壶盖为压盖,壶口为阔口;为使用摆置稳当,壶身上小下大更加夸张,使重心下垂。
子冶石瓢壶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语出《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从此,此语成为爱河情海中的一句套话。
但仅此难以找到与“石瓢”,特别是“石”之间有什么关系,似乎很难以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作为改称“石瓢”的缘由。
但陈曼生与朱石梅曾经分别在其参与制作的瓢壶上铭文,其铭文分别为:“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和“梅花一瓢,东阁招邀”,以此来推断顾老为之更名缘由的依据更为靠谱。
石瓢壶
石瓢壶造型细分有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壶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
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
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
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
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
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
如,陈曼生的弧曲面《曼生石瓢》,朴茂祥和;瞿应绍的直坡面《子冶石瓢》,刚劲明快;朱坚的虚盖《石梅石瓢》,浑厚高古;顾景舟的《景舟石瓢》,浑圆沉雄,极具现代审美。
又说石瓢壶身,源自舂米的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于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壶以三足立身;旧时为避尘秽,农家借用锅盖遮挡,故此锅盖拎手演进为石瓢独有之过梁。
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此三要素构成了石瓢遗传基因。
这只是民间的又一说法而已,难以考
证。
子冶石瓢壶
子冶石瓢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