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静农《拜堂(节选)》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拜堂(节选)
台静农
镇上已经打了二更。
趁着夜静,她悄悄往田大娘那里去。
她坐在小椅上,半晌没有说话,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问。
终于她说了:“大娘,我有事……就是……”她未说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
”她头深深地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
“我不恨我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
……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
“唉,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
“现在真没有脸见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是不是打算出门呢?本来应该出门,找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
”
“不呀,汪二说不如磕个头,我想也只有这一条路。
我来就是想找大娘你去。
”
“要我牵亲么?”
“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将来还要过活的。
”
“那么,总得还要找一个人。
”
“是的,我想找赵二嫂。
”
“对啦,她很相宜。
”田大娘说。
深夜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
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
田大娘向赵二嫂低声说了来意,赵二嫂换件褂子就出门了。
她们三个在这黑路上缓缓走着,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暗弱。
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莎莎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一般,顿时使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
汪大嫂更是胆小,几乎全身战栗得要叫起来了。
到了汪大嫂家以后,烛已熄灭,只剩下烛烬上的一点火星子了。
汪二将茶已煮好,汪大嫂赶紧奉茶。
赵二嫂问:“什么时候拜堂呢?”
“就半夜子时吧。
”田大娘说。
“那么,你就净净手,烧香吧。
”赵二嫂说着,忽然看见汪大嫂还穿着孝。
“你这白鞋怎么成,有黑鞋么?”
“有的,今天下晚才赶着上起来的。
”她便到房里换鞋去了。
“扎头绳也要换大红的,要是有花,还要戴几朵。
”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她去打扮。
香烛都已烧着,黄表预备好了。
供桌检得干干净净的。
汪二于是轻轻地跑到东边墙外半间破屋里,听到他的爹爹在打鼾,倒放下心。
赵二嫂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
汪二也穿了一件蓝布大褂,将过年的洋缎小帽戴上,帽上小红结,系了几条水红线;因为没有红丝线,就用几条棉线替代了。
汪大嫂也穿戴周正地同田大娘走出来。
烛光映着陈旧退色的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顿时显出庄严和寂静。
“站好了,男左女右,我来烧黄表。
”田大娘说着,向前将表对着烛焰燃起。
“磕吧,天地三个头。
”赵二嫂说。
汪大嫂本来是经过一次的,也倒不用人扶持;听赵二嫂说了以后,却静静地和汪二磕了三个头。
“祖宗三个头。
”
汪大嫂和汪二仍旧静静地磕了三个头。
“爹爹呢?请来,磕一个头。
”
“爹爹睡了,不要惊动吧,他的脾气又不好。
”汪二低声说。
“好罢,那就给他老人家磕一个堆着罢。
”
“再给阴间的妈妈磕一个。
”
“还有……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
”
忽而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颤动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难看,可怕。
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
终于田大娘说:“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
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泪,同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个头。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
”推车的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事!”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
“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
他妈的,他不听!”
“也好。
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
”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这样说。
文本二: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尽管他未对乡土文学做正面定义,但勾画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家多寄寓都市,沐浴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五四”新潮的洗礼。
关于乡土文学,茅盾更进一步指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在乌篷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鲁迅以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和愚昧。
在他的乡土世界里,乡土环境绝非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鲁镇几乎等同于他所说的“铁屋子”。
这种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为台静农等现代乡土作家所接受、追随。
他们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而小说叙述者所营造出悲哀与阴郁交织的乡村氛围,则表现出这批乡土作家对当时中国最底层社会的强烈使命感。
(摘编自微博橙子辅导《中国乡土小说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在夜深人静之时,既体现了主人公汪大嫂谨慎、朴实的性格,也反映了农村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根深蒂固。
B.不同于祥林嫂被迫与人拜堂,汪大嫂主动请人牵亲,然后与汪二自愿拜堂,这表明汪大嫂勇于摆脱“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束缚。
C.小说运用工笔对拜堂的全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俭朴而恭敬的仪式背后是汪大嫂对获得社会承认和求得内心安宁的极度渴望。
D.小说中汪二的父亲话语虽然不多,但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他对汪二的强烈不满,而“骂不离口”则将其粗俗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大嫂与田大娘、赵二嫂一同回家时,“残烛的微光”“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沙沙地响”,昏暗阴森的氛围衬托出主人公无奈又凄苦的心境。
B.摆花生摊的小金认为汪二同汪大嫂的结合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同于小金的戏谑,齐二爷语气庄重,隐含着对汪大嫂与汪二结合的积极肯定。
C.小说中多次出现“烛光”这一意象,或者含蓄反映人物心怀希望又战栗不安的复杂心理,或者含蕴表达人性与伦理的冲突,令人印象深刻。
D.台静农并不满足于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他继承了鲁迅对乡土环境进行批判的严峻态度,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底层的强烈的使命感。
8.文本一中“将来还要过活的”这句话出现两次,意蕴有相同也有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6分)
9.文本二认为,乡土文学在“特殊的风土人情画外”,应当还有“对于命运的挣扎”。
小说中“对于命运的挣扎”,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
6.D。
A项“朴实”错,更多体现了主人公“羞涩、委屈”的性格;B项汪大嫂并未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更多是活下去的现实考虑;C项对拜堂的全过程的描写属于“白描”。
7.B。
“也好。
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体现的是实利层面的肯定,虽然有些不合礼法,但为汪二生活计,也肯定他们的结合。
因此,“也好”二字里有肯定,也有勉强,并非“积极肯定”。
8.相同:都体现出对礼教的屈从,是为了让婚姻得到大家认可。
(2分)
不同:第一次体现的是汪大嫂为了将来的生活有脸面的心理,包含着生存的无奈(2分);第二次田大娘所说,意在安慰,劝汪大嫂把仪式举行完(2分)。
9.①为了活下去,汪大嫂无奈选择同汪二结合,体现了生命的坚韧;②田大娘认为小户人家不必守节,是对汪大嫂再嫁的支持;③田大娘和赵二嫂的坦然相助以及体贴的安慰,为汪大嫂与汪二拜堂注入了坚定的力量。
(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