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关键词:自然;生命;生态系统
一、树立正确的自然理念
整体性新生态观念的确立。

首先是克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熏切实地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熏以一种开放的宽容态度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其次是重新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它们存在共同的生态利益,应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

最后必须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要强调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个根本条件是要使全体人民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创造稳定、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它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自从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强调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也持与此相近的观点,荀子却独树一帜,自信地宣布:“人定胜天。

”到了近代,西哲黑格尔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恩格斯更明确的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反映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具有内在创造力,它创造了地球上适合于生命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

二、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

但是无论人如何进化,人类来自于自然界,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来自于自然界。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环境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本身。

例如,古代蒙古族的生产和生活,几乎完全依赖自然界而存在,对自然界的顺从和敬畏是当时蒙古族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最生动的写照。

一方面,蒙古族适应和顺从自然界,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眷恋大自然的山水,珍惜大自然的一切,深切体验到大自然的恩赐,感谢大自然赋予的丰饶财富。

因为蒙古族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依靠大自然,
依赖于畜牧业和狩猎业。

另一方面,又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惊异大自然的报复惩罚,因而谨慎言行,不使自己触犯天地诸神,受到不必要的惩罚,所以形成了很多禁忌习惯和崇拜意识。

蒙古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尽管含有太多的鬼神、灵魂等迷信色彩,但是这种自然观是蒙古人适应与利用环境、协调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结果,体现着人与自然环境的融洽与和谐,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要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人是有意识、思想和思维的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环境,而是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

但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不断改善物质生产方式,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强调效率,讲求效益,只考虑当前利益和需要,而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性,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缺乏,道德退化等社会问题。

人类改造大自然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事与愿违,大自然早已在无情地报复人类。

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科学技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谈判的砝码。

只有当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够控制、影响自然的时候,才能彻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大多数自然灾害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类社会初期那样的大自然灾害已经能够基本避免了,但现在的最大问题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整体,环境生态问题属于全球问题,而科技发展在全球的不平衡使我们很难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以印度洋海啸为例,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机制,即使美国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做好准备,但竟然无法找到与这些国家沟通的有效途径,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

科技、人文、生态环境的一体化。

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人类实现人文、科技和整个生态圈环境的一体化才是根本的途径。

四、要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只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的人、历史的人、实践的人;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有组织的个人集合体,脱离了人社会就是毫无内容和意义的概念。

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也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谐,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总之,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要盘活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关键是要有个大格局,让相关各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才
能真正实现山水相连,花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实践活动中,要自始至终都认为“自然就是自己”,在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的平衡,强化和完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可持续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斗争。

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实上是以承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前提的,否则和谐也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

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类的生存就与它们是充满矛盾的。

人要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发展,人类首先要能理解自然、掌握自然、控制自然,和谐中既有服从又有“斗争”,和谐是以人类的科技、文化进步作为核心内容的。

刘凯丽(1991—),女,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学科教学(政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