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城市化历程及发展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城市化历程及发展思路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作为全国经济的装备部,无论在工业化时期,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始终都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
建国近50多年来,辽宁城市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近年来,辽宁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城市化过程也明显趋缓,城市问题日趋增多,成为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辽宁城市化历程
辽宁城镇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早期城市主要为军事职能,先秦两汉时期辽宁西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一些城镇,这些古城皆处在战略地位重要的自然、交通条件优越地区。
辽宁城市布局始于两晋,到明清时期形成雏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辽宁从1931年“9·18”事变后,便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因此,辽宁城市化产生之初就具有殖民地城市特征。
殖民地时期工业化引发了城市化。
日本统治者为长期霸占和掠夺资源的需要,从1932-1935年间,制定一系列城建规划,建成了大批工业、交通、港口城镇,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带建设了一批城市。
这一时期辽宁的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从城市分区与公用设施差别方面看,如实地反映了帝国主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
建国之初,辽宁的城市化水平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8.1%,而全国为10.6%,高出全国7.5个百分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辽宁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人口膨胀,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发展缓慢。
计划配置生产要素,人口流动性差,城乡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低效运转,市场不健全,有城无市。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城市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分割状况明显改进,城市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截至2002年,辽宁共有设市城市31个(地级市14个、县级市17个)、19个县、8个自治县、56个市辖区、613个镇、302个乡、78个民族乡和558个街道。
其中,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6个,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22个,超过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3个。
1949年至2000年辽宁的城镇人口由331万人增加到2299万人,平均每年递增3.9%,城镇人口由18.1%上升到54.24%,平均每年增加2.2个百分点;城市质量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2000年城市住宅居住面积达15606万平方米。
2002城镇居民自来水用水普及率已达106.7%,三气普及率已达100.6%。
城镇居民人均
收入达6524.6元,人均消费水平为7874元。
辽宁的城市群已初见雏形,辽中南城市群是指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沈大高速公路沿线的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以及营口为主体构成的首尾相连的城市群体。
2002年连接在这条经济带上的9个城市,GDP已占辽宁省的89.08%,外贸出口占全省的90.1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93.08%。
可以说,辽宁的城市群撑起了全省经济的“脊梁”。
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2002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出口交货值406亿元,同比增长10.35%;实缴税金86.17亿元,同比增长17.4%;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77万人,比上年净增22万人,乡企成为农民就业的另一个主渠道。
二、辽宁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增长缓慢。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0%,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
我国只有39.09%,辽宁城市化率为54.24%,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总体上看辽宁的城市化水平仍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但增长速度近年来有所减缓。
第二,大中城市多,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够协调。
辽宁是城市大省,主要城市区域地位显著,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贸易中心。
全省大(特大)城市数量多、比重高。
2002年辽宁31个城市中已有沈阳等6个特大城市,22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中小城市比重不高。
在辽宁的城市体系中,到2002年末,2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的非农人口占全省非农总人口的37.36%,100—200万人的大城市的非农人口占全省非农总人口的27.66%,全省设市城市全部为大中城市,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
第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的道路,使得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2002年辽宁国内生产总值为5458.22亿元,人均GDP已超过1500美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2331.95亿元,工业化率为42.7%,同期城市化率达到54.24%,城市化率已经超过工业化率,但与发达国家同阶段相比城市化仍然滞后,城市化质量水平不高。
第四,城市环境保护尚未纳入法制化程序。
辽宁是全国城市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2002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92001万吨,达标量80819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73015吨,去除量653629吨。
工业烟尘排放量424099吨,去除量8746941吨。
工业粉尘排放量339388吨,去除量3397749吨。
经过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污染问题仍很严重。
三、辽宁城市化发展思路
改革的深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将基本消除。
美国地理学家纳森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加速发展阶段,70%以上为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依此标准,辽宁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继续推进辽宁城市化的思路:
1、坚持大中小并举,走多元化城市化发展道路。
由于辽宁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交通现状、城市现状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必须采取区域性发展战略,对各地区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对策。
中部及南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辽宁中部城市群。
北部和东部地区应以大力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走集中与分散并举型的城市化道路。
重点改造和发展地级城市,如铁岭、丹东、本溪等,充实城市功能,增强经济实力,真正起到区域中心的功能。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显不足,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走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一些基础好,交通便利的城镇,集中投资、集中建设,使其成为当地新的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城市化与现代化。
2、从政府主导型改造向多元主体参与型转变。
从欧美老牌工业国家看,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的一类“问题区域”,各国政府大都实行了主动干预政策。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一方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引导和推动其合理有效地改造和推进城市化。
另一方面必须意识到,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面临着不同以往的体制背景和国际环境。
不仅要改变传统依靠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式,转向主要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而且要根据加入WTO后的政府职责和规则,在经济领域逐步减少行政性干预。
这意味着,政府要退出“改造主体”的角色,实行政府政策引导下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的新型改造和城市化机制和体制,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3、深化体制改革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化的重要前提。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多,是制约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体制障碍。
辽宁要振兴,首先要改制。
老工业基地城市化,主要靠市场经济机制,这样才能长久持续。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体制与机制创新在先。
与沿海城市群相比,老工业基地最根本的还不是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而是体制的落后,是市场经济观念、体制的不发育和发育不良,以及巨大的历史包袱。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随着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线的收缩,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小城市对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要破除所有制歧视,优化政策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同时,采取
有效措施,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城市的发展相结合,以此支持工业化的较快演进,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增强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密切配合、共同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