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课程建设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工作》课程建设标准
一、课程简介
《社区工作》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运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社区工作的概念、理论、方法以及实践,熟悉社区工作的过程,以推进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

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工作》是从事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研究与实务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了解社区工作在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历史沿革,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模式与技巧,并能够结合社区政策在社区工作实践中科学灵活地运用。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各种利益矛盾的冲突,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同时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社会问题越来越社区化,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以及社区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社区工作》也就成为了社会工作者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运用专业的方法解决社区内的各种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一项专业性工作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社区与社区工作的概念、功能,了解社区工作在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历史沿革,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模式与技巧,并能结合具体政策,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知识目标:了解社区、社区工作的理论界定、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掌握社区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社区工作的模式、社区工作的一般过程和专业方法,重点把握社区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阶段与方法;明确社区组织、发展的功能和目标、社区服务的基本内容、我国社区服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模式,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社区照顾、社区保障的意义。

理解专业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角色和素质。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形成观察与反思能力、运用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三种模式指导社区工作的能力、具备社区照顾的能力、社区分析的能力、社区调查的能力、社区介入的能力、社区组织、动员、协调的
能力、处理社区问题的能力、运用社区政策的能力等。

通过社区工作实习,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区场景中,进行一次社区活动策划,从社区认知、社区分析、社区介入、社区动员、社区评估的社区工作全过程提升社区工作的能力。

素质目标:融入社区和谐与社区发展的宏观视野,结合社区工作机构的机构文化与专业文化特质,具备从社区宏观层面思考社区问题的社区发展意识;具备发现社区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介入社区问题的问题解决意识;具备理解和运用社区政策介入社区发展的政治素质;具有“爱心、责任、服务、奉献”的专业品质。

三、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内容设计按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将课程的内容分为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内容的总体设计中体现课程的不同目标要求,具体设计如下:
1. 课程内容模块设计
2. 能力培养模块设计
3. 实践模块设计
四、课程组织标准
科学组织课程教学是实现课程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课程组织既依赖于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需要坚实的教学条件作保障。

教学条件:《社区工作》课程要以课堂、社区工作实训室、周边社区为教学载体,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前沿的教学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在理论教学上,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情景)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体验式(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了教师“满堂灌” 的传统教学方法,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2.在实践教学上,主要采取项目(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角色扮演、社区行动、成果分享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队深入社区(一般一个小组固定到一个社区)进行社区探访、社区需求分析、社区活动方案设计与执行等活动,并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效果呈现到课堂,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组织模式:《社区工作》课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特色和教学条件,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提升。

1.教师为主导。

教师运用多媒体(PPT)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透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焦点讨论等教学方式对社区工作的知识体系进行剖析,让学生对社区工作原理、过程、方法与技巧等知识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布置作业、设计实训、业务指导、监测评估等手段检验和巩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学生为主体。

《社区工作》创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准备”、“课上发挥”和“课后延伸”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突出能力导向。

《社区工作》创建了提升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并行式”实践教学模式。

即在讲述完某个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社区调查、社区分析、社区活动方案
设计、社区活动方案实施、社区评估等相应的实训项目,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社区现象、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标准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包括一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物力和人力资源,大致可分为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及课程拓展性资源。

《社区工作》课程的条件性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工作实训场地、多媒体教室、社区实践基地、实训耗材、电脑设备、摄影摄像设备、数据分析软件、情境模拟沙盘等硬件设施。

《社区工作》课程的素材性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工作》教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表、多媒体课件、社区工作经典案例汇编、网络素材中心、理论知识讲义、课程实训大纲、课程测试题库、课程效果评估方案等。

《社区工作》课程的拓展性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团队、经常性的课程教研活动、前沿社区经验政策及最新典型案例、突出课程目标学生活动、课程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术沙龙活动、网络资源获取等。

六、课程评价标准
本课程坚持发展性评价,既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将社区理论知识的掌握、社区工作技能的培养与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结合起来。

以评促教,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社区工作实践参与中,培养社区工作技能,尤其是形成参与社会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本课程的评价要坚持让学生参与课程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但重点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与精神进行评价;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活动中,活动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依据,但主要依据来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

教师应明确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结束这门课程后另外进行的工作;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

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经历作出评价,并和其他人讨论他们所开展的活动。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特点:
1.突出发展。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不在于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

2.注重过程。

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尤为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的产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体现多元。

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避免教师评价唯一、终极结果唯一的现象。

4.强调自评。

本课程重视学生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自我改进,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习、进步。

主要评价方式;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报告、成果展示等。

3.教师评价与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

具体方式有:档案袋、评语、活动记录、其他人(社区有关人士)推举与评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