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4大学节选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大学》节选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恶恶臭...(wù)(è)(xiù) 好好..
色(hào)(hǎo) 忿懥..(fèn zhì) 哀矜.(jīn) 敖惰..
(áo duò) 贪戾.(lì) 偾.事(fèn) 絜矩..
(xié j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安⎩⎪⎨⎪⎧ 静而后能安.形容词,心安理得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代词,表疑问,哪里
(2)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动词,使显明,彰明。第二个:形容词,美好的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形容词,高明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动词,照明 (3)致⎩⎪⎨⎪⎧ 先致.其知动词,求得致.万乘之势《过秦论》动词,到、达到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动词,致使、导致 (4)诚⎩⎪⎨⎪⎧ 先诚.其意动词,使……诚实帝感其诚.《愚公移山》名词,诚心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确实、的确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连词,如果
(5)机⎩⎪⎨⎪⎧ 其机.如此名词,作用其牙机.巧制《张衡传》名词,构造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 名词,关键
(6)得⎩⎪⎨⎪⎧ 虑而后能得.动词,收获则不得.其正动词,能够而神明自得.《劝学》
动词,具备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动词,应该此言得.之《六国论》
形容词,正确、合适
(7)修⎩⎪⎨⎪⎧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动词,修养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动词,修建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动词,修制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长茂林修.竹《兰亭集序》形容词,高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所以事.君也(名词作动词,侍奉) (2)一家仁.
,一国兴仁(形容词作动词,讲究仁义) (3)上老.
老而民兴孝(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4)其所厚.
者薄,而其所薄者厚(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5)上长.
长而民兴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6)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7)在亲.
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去旧更新) (8)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实) (9)所谓平.
天下在治其国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平)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故君子不出家..
而成教于国 古义:走出家门。
今义: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判断句) 译文:德是根本,财是枝末。
(2)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修养自身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心思的道理。
(3)尧、舜帅天下以仁。(状语后置句) 译文: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
(4)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状语后置句) 译文:这就叫作内心的真实一定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是没有这样的事情的。
[常识·速览]
[识作者]
承上启下的儒学大家——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一说山东嘉祥县人)。生于东鲁,移居武
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他著述有《大学》(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孝经》等
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
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知经典]
“四书”之首——《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实现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1.《大学》所展示的儒学的“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其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三纲”“八目”这一阶梯之上。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