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教考融合之《我与地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高考语文复习教考融合之《我与地坛》(特此声明:非软件生成;此题型为新题型体现教学与考试的有机结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查干
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

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

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

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我小爷爷是瓜农,他的瓜田,在一条很野的小河边。

小爷爷,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

瓜地周遭,人迹罕至。

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

清晨,它们是用露水洗脸的,我也是。

洗漱干净的野草,很绿,绿得让人无法形容。

别看它们野,心肠则好,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

猛看,看不出哪个是虫儿。

这是慈悲的上苍,赐予虫儿们的藏身术。

瓜田,被野草野花们,如斯拥戴,显得很得意,甚或有醉意。

被拥戴的,还有醉意朦胧中的我的小爷爷。

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

所谓半睡半醒,是他饮酒之后的状态。

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

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

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

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

他的茅屋,比一般人的大,亦阔。

门总是敞开着的,一抬眼,整片瓜田,便一览无余。

一团半湿半干的艾绳,盘卧门前,一头被点着,慢慢地燃。

所有蚊虫,甚至蛇类,都不敢靠近它。

缭缭绕绕的艾烟,不呛人,倒是觉得比起檀香味,更好闻。

就那么日日夜夜地飘着,颇有些禅味。

茅屋左旁和瓜田中央,扎有稻草人。

它们手持镰刀,头戴斗笠,披一身蓑衣,威风凛凛地站着,风中会有动感。

猛看,像三国猛将张飞。

鸟与兽,尤其偷吃打瓜的乌鸦群,是不敢半夜来偷袭瓜田的。

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

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

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

还有他杯中的老酒,总是飘着浓浓的香味,顺风一飘散,引来夜虫夜禽们的无限激情,唧唧喈喈之声,便灌满了夜。

高高低低,或近或远,或重或轻,连成一片。

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没有这份福气。

显然,灯红酒绿,与清风明月,绝非一个概念。

一个属于人造,虚浮。

一个属于天然,殷实。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那是高雅之人所为。

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

小爷爷在小酌中,也唱歌,嗓音有些沙哑,小奶奶在世时,嘲讽他的嗓子是破锣嗓子。

他爱唱的歌曲之一,是蒙古族那一首古老民歌《天上的风》:
天上的风啊吹拂不定,
世上的人啊谁人永生?
长生的琼浆谁曾喝过?
趁此良辰举杯吧朋友们。

……
小爷爷每唱此曲时,聚精会神,眺望着远方。

有时,双眼噙满泪水。

我问他,小爷爷你怎么唱歌还哭啊?他说,你小奶奶生前也爱唱此曲,比我唱得好,嗓音亮,清脆,不知与我唱了多少遍。

母亲说,我的小奶奶高挑身材,瓜子儿脸,长得英气。

与小爷爷相亲相爱,从不斗气。

她是远近闻名的女萨满。

我的小奶奶,白天是农妇,下地干活,而到晚上,着一身白色神衣(盔甲),戴一顶白色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开始跳神,进入无我状态。

据小爷爷讲,小奶奶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

很多时候,是治好了病,却分文不取。

小奶奶不到五十岁就走了,是在驱邪斗妖的激烈撕斗中倒下去的。

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

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

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也喜欢在有月光透进屋里的时候,吹灭了油灯,拉起胡尔(四弦琴),开始说书。

我们这些孩子,趴在炕上,托着腮帮,有些陶醉地进入故事情节,畅游古今。

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

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

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

父亲说过,我的小爷爷,年轻时帅气,骨骼硬朗,眉毛上挑。

从小爱打抱不平,助人为乐。

他上过学,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当过几年兵。

本来可以留城,吃公家饭的,但他拒而回乡,守着爱妻、儿女和瓜田。

在泥土、清风明月、昆虫和夜鸟的鸣声中,度过了他勤勉质朴的一生。

据说,他是在一个有清风明月的仲夏之夜,手握着酒壶,无疾而终的,脸上还带有笑意,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坐而圆寂。

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爷爷常醉意朦胧、半睡半醒地守护瓜田,“高粱老酒”“旱烟”等随身物件,以及就着月光清风下酒的叙写,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

B.小奶奶俊俏、勤勉、善良,在生活方式和追求上,与小爷爷心有灵犀。

她女萨满的身份,表现出了当地人对宗教和神灵的信仰与敬畏。

C.小爷爷年轻时帅气硬朗、有文化,本来有着美好的前程。

但他的选择,不管从“我”
还是从小爷爷自己看来,都是没有遗憾的,是完满的。

D.“我们这些孩子”对月光、音乐、故事的热爱,说明了在家族的氛围和熏陶中,我们的内心其实藏着如小爷爷一般的性情与追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

B.不同于城市灯红酒绿的人造和虚浮,小爷爷的清风明月是天然而殷实的,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

C.引用《天上的风》歌词,既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也饱含着小爷爷的人生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

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典型意象的铺陈,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3.文中画线句子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瓜田、清风与明月,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

请结合全文,探究它们的丰富内涵。

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节选)
旻旻
①葡萄还没长出来,那些婴儿头发般柔软的嫩绿色葡萄藤,绕着葡萄架一路路蜿蜒,蜜蜂在阳光和叶子间穿梭,一只年轻的小蜜蜂穿过葡萄叶的墙,在空中打了一串的旋儿,滴溜溜地越过我的杯沿,沿着吸管一路探下去——它看上了我的柠檬汁了。

吃饱喝足了,小蜜蜂扑扇着薄薄的翼翅,乐颠颠来到跟前来和我亲亲热热地对视。

七月的喀什,一间安静的吧里,一人一蜂,因一滴柠檬汁结缘,我忽然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快乐。

②旁边一桌,三个年轻老外表情虔诚地注视着一侃侃而谈的中年老外。

紫外线使他的皮
肤失去原来的色泽,要不是那双格外绿的瞳仁,我几乎要把他当成沿途所见的哈萨克人了。

那些俯首帖耳的年轻脸庞,不过十来二十岁,他们青春的眼中充满向往和激情,他们或脚趿拖鞋或穿凉鞋,身旁靠着人高的背囊。

他们随时提起行囊,带着青春向丝路进发。

③我放下手中的书,深呼吸。

这香气诱人的青春呵,教人心动。

④可青春是什么,告诉我,教给我。

⑤菲茨杰拉德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场梦,一种化学的发疯形式”。

我则深信青春是一场策划逃跑并致力付诸实行的岁月。

我在十二岁开始策划逃跑。

那一年是我的本命年,种子在幼小的心中发芽,在阴雨绵绵的季节腐烂,却永不根绝。

时间以生命的形式延续,逃跑以一个孩子不可告人的秘密高悬头颅。

秘密到底只是秘密,不是我不想付诸现实,在躯体和灵魂的较劲中,躯体永远言不由衷。

出走理所当然屈就成心中不败的秘密之花,既生机勃勃又苍白无力。

⑥身躯被置于没有天空的屋檐下,在安静的房间中欣欣向荣。

成长中房间是必要的,房间让女孩经历日升月落,花谢花飞。

房间以它宽广如海的胸襟倾听她的书声歌声,蒸发她的泪水,隐秘她的忧伤,收容她的阴霾和阳光,照亮她对镜贴花黄的岁月,放纵她肆意而悄无声息的舞蹈……
⑦我努力回想我的青春,读喜欢的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乖巧的孩子。

没有锐利,没有疼。

只有虚幻的出走。

我是那么安分守己,不起眼,远离盛宴和烟花。

我的青春如此让人失望。

即使到了夕阳残照,垂暮矣矣,我相信我依然安静如初。

是的,我有安静的躯体,她把动荡的灵魂安置得稳稳妥妥,不动声色。

⑧得了疾病,我只能是镜子里那个我了。

那其实又并非真正的我。

疾病仅仅是疾病,它从不是生活。

当然我确信它的确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我的一生。

这句话无疑是伤感的,甚至在写下这个句子的时候,悲哀莫名而至,仿佛这就是所谓的宿命,这真让人绝望和沮丧。

而我又无法确定,假如我拥有的不是疾病而是健康,我的青春又是什么,我的一生又将是什么?我美丽吗?我智慧吗?我是否比现在更快乐?由这个问题,又衍生出另一个或多个问题: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会不会有另一个我?她健康吗?她美丽吗?她智慧吗?最重要的是,她快乐吗?
⑨唯一确信无疑的是,这一生我注定只能在虚幻中出走——我已经像接受我出生的城市,我的种族和文化那样坦然地接受了我的躯体。

当然我异常渴望她可以更美丽些,更健康些。

然而躯体的另一部分是轮椅本身就是命运,争论毫无意义。

年少时还能做站立状,一如任何健康女子。

于是照相时轮椅必在镜头之外三尺,仿佛它是如此不光彩,如此让我蒙羞,
我必不能让它出现在任何照片上,成为物证,成为我哪天的呈堂证供。

当轮椅在岁月里最终统治身体,成为她赖以生存的工具时,那自以为聪慧过人的女子才明白,一切不过一只傻鸵鸟的玩意,轮椅就是宿命。

不离不弃。

它使心灵波澜壮阔。

⑩回到文字本身。

我已经不能分辨,是文字改变了生活,还是生活造就了文字。

然生活是躯体,文字才是灵魂。

伤感的是,躯体随着轮椅在生活中被眼睛们放大了,随之而来是生活中必然的苦难也跟着扩大,而作为那个人灵魂的文字却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这真让人无可奈何。

我总以为,苦难是必须得推得更后一点,放得更低一点,收藏得更隐秘一点的。

因为文字才是生命。

至于和生命的抗争,不过是为了更有尊严地活着。

和别的都无关。

⑪再次回到路上。

几天前,我们刚刚穿越了天山达坂抵达奎屯。

穿越天山达坂无疑是最完美的天山之旅,因为可以看尽天山的“春夏秋冬”。

为了在雪线上和皑皑白雪拍一张合照,出发前我刻意换上红衣白裙,高筒花布靴子。

路虽然崎岖难走,且基本见不到其他车辆,一路上却是风光如画,随着海拔高度变化风景随之而变,处处美不胜收,这险峰之处的无限风光,让人生出一种不枉此生之感。

沿途遇到不少骑马的哈萨克少年,拿着新鲜的雪莲花在路边兜售,我们抢着买了好多雪莲花,搂着捧着,人恍如在武侠小说里了。

当抵达雪线之时,人已几乎神志不清,别说下去拍照,连说句完整的话都费劲。

于是朋友下车去,抓了一把雪回来,放在我的掌心,我连眼睛也无力睁开,只努力深呼吸一口气,记住了那股渗入内心的清澈和冰凉。

⑫从天山上下来,抵达奎屯,我又变得神采飞扬,生机勃勃。

我深信生命有她的方向和轨道,不可改变。

就像峭壁夹缝里的花,再艰难也要绽放,因为绽放是她一生的使命。

这也让我时时感谢神明,使得我能让生命一次次出离轨道,一次次告别虚幻的出走,逾越极限,历经世界的波澜壮阔与内心的温暖。

即便这一路上是痛是累,也有满眼绿色的生机来抚慰。

在路上的每个日子,我的心中总滋生出蓬勃的生机,我知道,那不是虚幻,我真的在路上,在青春的路上行走。

⑬这一切让人无比快乐。

5.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6.第⑩段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7.本文以“青春”为题,朴实自然而意蕴丰富,请从构思的角度加以评析。

8.复旦附中文学社在编写社刊时,拟将本文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都汇编在“疾病与超越”这一栏目中,你是否认同这一想法?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生命的开端最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

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

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

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

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

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

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

奶奶和母亲都说过:你就出生在那儿。

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

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

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蹚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在那儿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

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

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

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

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

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

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起四面的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的土地,两块上面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种满了西番莲。

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

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

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

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

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到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了他,甚至在襁褓中就已经听见他了。

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

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
接着什么,唯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我永远都看见那条小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

朝阳或是落日弄花了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他闭上眼睛,有点儿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几只蜻蜓平稳地盘桓,翅膀上闪动着光芒……鸽哨声时隐时现,平缓,悠长,渐渐地近了,扑噜噜飞过头顶,又渐渐远了,在天边像一团飞舞的纸屑……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

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儿去了?那时刻,那孩子,那样的心情,惊奇和痴迷的目光,一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儿去了?它们飘进了宇宙,是呀,飘去五十年了。

但这是不是说,它们只不过飘离了此时此地,其实它们依然存在?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一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那条小街,小街上空的鸽群,蜻蜓翅膀上的闪光和那个痴迷的孩子,还有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

如果那望远镜以光的速度继续跟随,那个孩子便永远都站在那条小街上,痴迷地眺望。

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

真是神奇。

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

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

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

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

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

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

是呀,那才是写作啊。

(节选自《我与地坛》)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五段,通过对“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的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及奶奶内心的热切。

B.“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这话,让说“你就出生在那儿”的奶奶和母亲感到尴尬。

C.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有关“生病”与“写作”的内容在文中都有涉及。

D.“一层黑皮包着骨头”语言生动,情真意切,既照应前面的“丑东西”,又流露出母亲的欣慰之情。

10.下列有关“另一种世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另一种世界”言外之意是指与白昼相对的夜晚世界,作者用委婉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另一种世界的盼望。

B.“另一种世界”是指不受“时间”“习惯”“舆论”限制的自由世界,即用写作创造的新世界。

C.“另一种世界”表达出“我”对人生的有限与无限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意蕴深厚,耐人品味。

D.“另一种世界”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世界,它让“我”的心魂在黑夜出行,能脱离开残废的躯壳。

11.作者说“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这“最恰当的态度”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我与地坛(节选)》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本文第三段对四合院也有景物描写,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2.B3.①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都写出了野草茂盛富有生命力的特点;③都寄寓作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耐人寻味。

4.①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
②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③象征着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④代表着作者的故乡,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或生命最真诚的状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A.“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理解有误。

从原文“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

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

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

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分析可知,小爷爷喜欢和享受这种生活方式,这是小爷爷自然简淡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理解有误。

依据原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那是高雅之人所为。

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分析可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那是高雅之人所为”,不是“小爷爷”;而小爷爷的清风明月“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与高雅不同。

故此种说法张冠李戴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艺术手法上,这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中“自在坦荡”分析得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野草荒藤”人的情态,面对变故,“我”失魂落魄;“野草荒藤”却保有它的自在坦荡,在这点上,它们是“我”的老师。

从而让“我”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

“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中“由着自己性子来”赋予野草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草自由自在生长的状态。

从表达方式上,这两句都不是纯粹的写景的文句,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感,都写出了野草茂盛富有生命力的特点,“野草、荒藤”都寄寓了作者对生命深沉的感悟。

句中的“野草”都具有象征意味,故使这两个文句富有哲理性,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