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黑骏马》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承志·黑骏马》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张承志·黑骏马》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张承志,回族,原籍山东省济南市,1948年在北京出生。
1967年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75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1981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
张承志是青年作家、学者,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
他的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
此后发表的小说有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
《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7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金牧场》。
内容概要白音宝力格,离开草原9年了,他从牧人变成了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
但他始终不能忘记奶奶唱给他的歌——《黑骏马》。
很久以前,那时,白音宝力格的母亲去世了,父亲是公社社长,整天忙着在牧场跑,没时间管他。
他住在公社的镇子里,已经越学越坏,居然偷了武装部的短枪,把天花板打了个大洞。
于是父亲便把白音宝力格送到草原上一位老奶奶家。
奶奶家只有一个孙女,叫索米娅,与他同岁。
在奶奶家,他学会了拾粪,捉牛犊,轰赶春季里带羔的羊;学会了套上犍牛去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小马杆套羯羊和当年的马驹子。
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都是奶奶的宝贝。
他们俩一块干活,一块在三年级学习蒙文和算术;一起骑在牛背上去拖水;一起钻进奶奶的皮被里听奶奶讲那遥远神秘的故事。
白音宝力格已经习惯了草原并且离不开它了。
13岁是蒙古儿童第一次得到众人礼遇的年头。
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在13岁那年过年时,他俩照例收到了牧人给的各种礼物。
可是白音宝力格没有像其他有畜群人家的孩子那样跨上一匹自己的马。
他渴望有匹马。
一个暴风雪的夜晚过去后的清晨,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推开被雪
封住的门,突然发现包门外站着一匹漆黑漆黑的马驹子,远处山坡上有一匹黑骒马的僵尸。
奶奶用自己的袖子擦干马驹子的身体,把它搂到怀里。
奶奶说,这黑马驹子是神打发来的,因为白音宝力格已经到了骑马的年龄。
白音宝力格是神给奶奶的男孩,神又给白音宝力格一匹好马。
不然这马驹怎能奇迹般地跑到蒙古包门口?奶奶把喂养马驹子当作神打发她这把老骨头干的最后一件事。
马驹子加入了他们的家,一家四口愉快地生活着。
一天,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正在逗黑马驹玩,旁边正挤奶的奶奶哼起了一支歌子,那就是《钢嘎·哈拉——〈黑骏马〉》。
奶奶唱的是一个哥哥骑着一匹美丽绝伦的黑骏马,穿越茫茫的草原,去寻找他的妹妹的故事。
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听得入迷。
索米娅默默地流着泪。
白音宝力格突然大声宣布给这匹马取名叫“钢嘎·哈拉”,他要骑着它走遍整个草原。
第三个春天,钢嘎·哈拉已经成为三岁马,白音宝力格也15岁了。
奶奶找出索米娅父亲留下的马鞍子,请人修理后交给了白音宝力格。
这时的白音宝力格已经开始成熟起来,他变得寡言少语,喜欢思索。
他正在专心地读一本图文并茂的《怎么经营牧业》。
他开始钻研畜牧机械和兽医技术。
春季晴朗的一天,白音宝力格给钢嘎·哈拉备上鞍,准备把它调教出来。
这时,索米娅向他跑来,准备帮他调教马。
她脱去臃肿的皮袍子,穿着一件旧的、显得很窄小的旱獭皮藻袍。
她气喘吁吁地跑来,阳光直射着她的脸,她抬起手臂擦汗,紧束着的腰带立即勒出了她躯体的曲线。
刹那间,白音宝力格的心动了一下。
望着索米娅闪光的大眼睛,白音宝力格的心绪乱了,莫名其妙地生起气来。
他跃上马背,她在身后喊着:“小心,骑稳!”那么圆滑的声音,扰得人心神不安。
哦,成年的日子!油然而生、连自己也无法理解的那异样的兴奋和萌动,突然间从心田里破土而出时,他们感到惶惑。
他们没意识到这是青春的来临,只记得心中涌起的神圣的激动。
他们再不会在冬夜里一块儿钻进奶奶的皮被,互相打闹;再不会在青草地上滚成一团,争抢一块染红的羊拐骨; 再不会一块儿骑在牛背上去拉水……当她在阳光下向他跑来的那一瞬间,他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启蒙。
他意识到男子汉不仅仅是拥有一匹骏马。
从此,新的生活开始了,尽管没有人宣布过它的开始。
他们17岁的一
天,奶奶在伯勒根河岸上篝火旁,对他俩说,你们俩就在咱们自己家里成亲吧,这样,我一个宝贝也不会丢……当天夜里奶奶便把蒙古包内属于男女主人的那块白毡垫空出来了。
这一切反而使他俩疏远了。
他们彼此间已经缺少话语,但又都在互相猜测。
好像都愿意长久地、这样日复一日地过下去,并悄悄地保护住一株珍奇的、无形的嫩芽。
但内心却藏着一股希望之火。
就在这时,白音宝力格接到一个通知:旗里办牧技训练班,为期半年。
他决定去。
他想:学习回来我就满18岁了,我将带着铁块般的肌肉和一身本领回到草原,和索米娅建立一个使整个草原羡慕不已的家。
第二天,他搭送羊毛的汽车去旗里报到,索米娅去送他到旗里。
车顶上很冷,他俩互相推让着一件皮袍子,汽车猛地一晃,索米娅一头栽到他身上,她冰凉的脸一下碰到了他的脖颈。
他胸中轰然一热,一把搂住她。
他们拥着,胡乱地吻着。
她哭了。
他告诉她,他回来后就结婚。
训练班学习结束了,白音宝力格回到了草原。
他渴望的幸福生活就要开始了。
他和奶奶郑重地、仔细地商量了他和索米娅的婚事。
可是他发现索米娅的目光和神情非常古怪,甚至可以说是神色黯伤。
他奇怪了。
8天后的一个晚上,白音宝力格从一群牧人口中得知索米娅被那个黄毛恶棍强奸并怀孕了。
他愤怒地跑回家找出父亲给他的蒙古刀,要去杀了那个黄毛鬼。
可是奶奶却用充满奇怪的口吻说:“怎么,孩子,难道为了这件事也值得去杀人吗?”奶奶认为,佛爷和牧人们对此事并不介意,草原上的女人世世代代都如此,索米娅能生养是件好事。
面对这种古怪的观念,他痛苦极了。
他更感到无法忍受的孤独。
他渴望一个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人生。
他在等待索米娅来向他倾诉,可是没有。
她们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
白音宝力格痛苦绝望地告别了她们,去上大学了。
前不久他陪畜牧厅规划处的几位专家来这一带调查仔畜价值问题。
白音宝力格骑着钢嘎·哈拉重新回到他生活过的草原。
他来到伯勒根岸边,发现原来奶奶家的蒙古包不见了。
一个牧羊人告诉他,奶奶死了,索米娅出嫁了。
在一个小镇上,他找到了索米娅一家。
原来奶奶死后,索米娅一个人抱着孩子赶着勒勒车去给奶奶送葬。
路上,车轮散了,她一人哭嚎到黑夜。
正好善良、剽悍的赶车人达瓦仓路过此地,他帮她安葬了奶奶。
然后她嫁给了达瓦仓。
他们共有四个孩子。
索米娅在学校里做勤杂工,深得师生的敬重。
索米娅已成为成熟的草原女性,一个可敬可爱的母亲,像草原上所有的姑娘一样,经历过快乐、艰难、忍耐和侮辱,走向成熟。
这时白音宝力格想起了《黑骏马》中最后一句: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那熟识的绰约的身影哟,却不是她……
作品鉴赏《黑骏马》一出版,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读者,获得了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
歌颂了草原人民善良、朴质、勤劳的美德。
《黑骏马》既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一首古老的民歌的歌名。
这首民歌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正像我们这篇小说的故事一样,但作者绝不仅仅是向我们单纯地讲这个故事,而是将笔触深入到草原民族凝重的文化积淀的深层,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刻的现实感。
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是一个追求文明进步的蒙古青年,他的追求体现了蒙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奶奶和索米娅即是勤劳、善良、纯朴的蒙古人民的象征。
但她们对一些传统愚昧的认识和认命式的接受,又可见传统的积淀深深地烙印在她们身上,古老的草原文化中对创造与生命的喜悦这一古老的意识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发生了冲撞。
主人公面对这强烈的冲撞,感到苦闷、徘徊、失望。
他愤然出走。
9年以后,经过现代文明的陶冶后。
他内心还时刻被“黑骏马”这首沉郁、优美的古老民族牵引着,时常产生自己也说不清的萌动。
是什么呢?作者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渐渐感到,那些过于激昂和辽远的尾音,那此世难缝的感伤,那古朴的悲剧故事;还有,那深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倚托或框架。
或者说,都只是那灵性赖以音乐化的色彩和调子。
而那古歌内在的真正灵魂却要隐蔽得多,复杂得多。
就是它,世世代代地给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以铭心的感受,却又永远不让我们有彻底体味它的可能。
”主人公似乎感受到这些正是其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层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它就是草原的古老生活。
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在感情的深处,还深深眷恋
着这片土地,因为那是生他养他的土地;他还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因为那是他的根。
作品最后写到:“我滚鞍下马,猛地把身体扑进青青的茂密草丛之中,我悄悄地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亲吻着这片留下了我和索米娅的斑斑足迹和炽热爱情,这出现过我永远不忘的美丽红霞和伸展着我的亲人们生活的大草原。
”作品作为典型的中国心态小说,在谋篇构局上,不以时空界限为囿,而以人物意识流动为线。
(同时又注意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循着人物的心理流动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展现出各种情节,使作品呈现跳动的、但又丝连不断的整体效果,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作者以散文式的笔法描摹壮美、绚丽的大草原风光,使作品既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和雄浑深沉的音乐美的效果。
读来回肠荡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