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音乐融入电影《五朵金花》的多元化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 04各有特色,这正是我们祖国音乐语言的一大优越性,我们应当尽一切努力去保护它、去发扬它。
(二)“白族调”民歌的改编创作
白族民歌被电影运用为主要的艺术手法,它的魅力在阿鹏和金花在蝴蝶泉边对唱的表演中得到了完美地体现。
男女主角的歌声旋律优美,歌词深沉,富含白族的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五朵金花》的艺术价值因此得以延续并传承至今。
在所有的白族民歌中,“白族调”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的“白族调”是最为经典的例子。
这些民谣通常在山林、田野间唱响,可以伴随耕作、砍柴、牧羊等日常活动,或者作为男女之间相互表达情感的方式,它们的节奏变换自由,旋律优雅,富有力量,充满了大自然的韵味。
在电影中,音乐创作者选择了白族人最常用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对唱,引导观众融入那湖光山色,白族乡村的环境中。
而电影《五朵金花》的主题曲《蝴蝶泉边》,是著名的男女对唱,其中“金花”的唱段引用了白族吹打乐活泼的“耍龙调”和剑川民歌“太阳落山要回家”。
由于某些民谣原本并不完整,所以它们常常会被作曲家加入新的片段,并根据原曲特征进行改进和发展。
如云南民歌《剑川白族调》与《五朵金花》中金花端庄、文雅的人物性格相吻合,作曲家便只对民歌做了细微改编,由此诞生了电影中经典的“金花主题”。
还有“阿鹏”的唱段,则是以洱源的“西山调”为基本曲调进行的创新添彩,其包括一段引子和两段主音乐,其中的第一段音乐是主要的主题乐章,被分为两个部分。
第二乐章是在第一乐章的基础上,通过反向写法创作而来的。
第二个旋律则把前部分的材料发展为完整的音乐段落结构。
《蝴蝶泉边》是由作曲家通过将两首不同风格的民歌融合,保留两首民歌旋律的原始特质,并成功地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白族年轻人对爱情的坚贞不移,同时也描绘了角色内心感情的细微变动。
电影中有一幕展现了“牧场金花”与“阿鹏”一同演唱的情景,他们所唱歌曲《唱个山歌扔过墙》的曲调忽快忽慢,词句饱含趣味,曲风鲜明并深入人心。
在此中,“阿鹏”的演唱旋律改编自他在《蝴蝶泉边》的歌唱部分。
而“牧场金花”的唱段则来源于云龙白族的“十二属”调。
这段旋律节奏紧密,以紧凑的十六分节奏型为主,使观众可以较好地体会到牧场金花恼怒的情绪,同时也刻画出牧场金花泼辣的性格。
加入衬词衬腔凸显少数民族音乐的韵味。
衬词是穿插在民歌中,用来表达感叹、抒情、补充的一些描述性助词和陪衬性字词。
在电影《五朵金花》里的音乐主要是源于大理白族本地的民歌,它独特的地域音乐特征显赫,其中明显体现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标识就是大量添加的衬词。
例如,男女主角合唱的《蝴蝶泉边》,词里的“哎!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这段旋律的衬词出现在歌曲开头,有“开腔”的作用,以此引出后面的歌词。
歌曲中“阿哥”“阿妹”等方言的加入更加贴近白族人民生活,增强了地域特色。
衬腔是指在歌唱中,由于艺术性和旋律节奏性的需要,衬词采用的歌腔化的处理。
以歌曲《蝴蝶泉边》的第一句为例:歌曲的第一句以衬腔“la-mi ”“re-mi-re ”开头,以“do-la-mi ”结束。
由衬词形成具有民族音乐元素的衬腔,是辨别歌曲是否归属于民歌的有效标志。
这些衬词衬腔出现在电影插曲中,更加贴切地表现了白族的音乐语言和民族特征。
因此,合理运用白族语言中的衬词衬腔是表现电影少数民族音乐韵味的点睛之笔。
(三)白族歌舞乐的情境再现
在电影音乐中,创作者将白族歌舞乐文化从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提取,并将其进行一定的舞台艺术加工呈现给观众,提高了艺术表现效果和艺术审美性。
在电影《五朵金花》中刻画了“三月街”盛会上的唱段。
在节日的庆祝之中,当破晓时分,白族的乡村就洋溢着快乐和欢腾的气氛。
一群男男女女的青年人拿起八角鼓和霸王鞭,轮流跳起欢乐的“霸王鞭”舞,他们的舞蹈步伐活泼,音乐旋律高昂,体现出白族乐曲和舞蹈的交织。
他们通过具有戏剧性的演出方式,刻画出“三月街”节日中,白族年轻人边唱边舞的社交生活实景。
舞蹈演出以“耍龙调”开场,中段融合了歌唱表演,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白族人民的朴实、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他们的宁静生活环境和快乐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演出充溢着各种生活元素,动作的无声表达悄然融入生活场景中,凸显了白族舞蹈的独特风采,尽管舞蹈的形式多样化,但其内在的韵味连绵不断。
歌舞片段和电影剧情不再是缺乏整体把握的简单“粘合”,而是尊重民族歌舞乐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以其丰富灵动的音乐素材完善了音乐动机链条,对影片风格做到了很好的统一。
在“三月街”上,热闹的歌舞展示了白族音乐舞蹈的丰富文化底蕴,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白族的民间文化,更体现了创作者对少数民
10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深度认知和立场。
(四)本土化民族器乐音色的使用
电影配乐制作的方式正在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不再偏重使用交响乐器,而是更倾心于挑选特定的少数民族乐器,以此提升民族乐器在电影音乐中的影响力。
不论是琴、二胡、筝还是琵琶的独奏,还是包含有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和吹打乐等多种形式的合奏,它们都各具风格,卓越独立,每一种都具有独自的吸引力。
例如,锣鼓乐的音质丰富,节奏强烈,尤其擅长展示出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弦索乐器优雅谦逊,自然朴实,特别适合用于室内音乐表演,丝竹乐可以表达出积极轻快的情绪,吹打乐风格与众不同,通常在户外表演,擅长描绘出热情激动和欢乐的情绪。
在此之外,民族器乐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也经常与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和宫廷仪式、宗教仪式等民俗活动深度关联。
这种充满魅力的器乐音乐作为少数民族的代表,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许多巧妙的技巧,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它们在电影中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
1、白族唢呐
就民族乐器本身来说,特定的乐器有各自特定的情感指向。
[2]白族的吹打音乐在电影“五朵金花”的开始部分中,精彩地描绘出“三月街”庆祝节日的欢腾场面,让人感受到白族和滇西的各个民族伙伴共同庆祝民族节日的热烈环境。
其特色乐器白族唢呐,主要配以锣鼓演出,与汉族唢呐在设计上有所不同,后部没有音孔,只在前部设置了七个音孔,吹奏法则为“借音”。
尤其是其短而硬的簧片,低音醇厚稳定,也能轻松上升到高音域。
在电影画面中,白族唢呐的音乐节奏宽广,调式大部分由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组成,伴随电影剧情的进展,紧密的乐句反复循环,展现了明亮、粗犷、热烈的独特风格。
鼓声“一字多锣”的节奏贯穿其中,指颤音和顿音交替演奏,是白族吹打最鲜明的标志,全面展示出白族人民“歌唱、赛马、交易”的热闹情景。
2、白族三弦
除唢呐外,三弦也在电影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弦在白族音乐中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版本,虽然其基本构造和汉族三弦相差不大,但它的音色和演奏手法却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大型三弦的音色深沉,并经常被用来做白族民间艺术“大本曲”的伴奏乐器。
弹弦基本技法有“弹”“拨”“滚”等,按弦只用食指和中
指,无名指辅之。
弹奏时左手扶弦同指换音的滑奏便成了左手技法的显著特征,音乐进行中各种滑音效果形成了白族三弦音乐活泼风趣的风格特征。
在电影配乐中,白族三弦与管弦乐队的编配方法,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融合在管弦乐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电影音乐的民族地域特征。
白族三弦的演奏是主导,旋律缠绵悠长,推进了关键的故事发展,并在一代人的心深处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二、电影中原生态音乐素材的运用原则
经由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作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淀,白族的音乐文化逐渐形成并且充满了鲜明的民族特性以及深厚的艺术文化内涵。
白族原生态音乐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形式,是由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音乐。
电影《五朵金花》运用了再现的技术把白族音乐的原生性生活习俗在影片中重新展示出来。
这样的展示手法以电影作为传达工具,将白族人民的节日活动和民间文化一一呈现,进而推进了电影剧情的进行。
在电影中运用少数民族音乐的本源性再现,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深入生活挖掘原生音乐元素
音乐在少数民族中深植于生活,成为反映其生活方式的一种形式。
电影《五朵金花》的作曲家雷振邦深入少数民族生活,观察并搜集音乐素材,领悟到深入生活需具体实践。
了解少数族群的生活、情感和习俗,可以更深刻地体验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理解群众真正的喜好,为他们创作,是感受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关键。
正如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所说:“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是将其编织成歌曲。
”电影《五朵金花》通过保留原汁原味的白族服饰、屋舍和民俗特色,激发观众对白族文化的兴趣,从而促成了电影的成功。
(二)契合电影主题
电影音乐的挑选需根据电影的主题进行,音乐在电影作品中的首要任务是配合电影的主题,依据主题特征来确定适合的音乐。
以电影《五朵金花》为例,电影背景设定在云南大理,镜头正好落在白族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以及传统集市“三月街”上,人们遵循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白日进行交易,到了晚上在营地内唱歌跳舞,热闹的气氛扑面而来。
因此,作曲家选择了白族吹打乐中的喜调旋律“耍龙调”作为“三月街”的背景音乐。
白族吹打乐在各类民俗活动和信仰仪式中都被广泛
11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 04运用,“耍龙调”更是其中最常见的欢快旋律。
这种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白族特色音乐与电影的民俗风格完美融合,无比贴切地反映了电影的主题,使得观众更容易感同身受,同时,对于白族音乐的保护和发扬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三)完整音乐动机的使用
音乐动机是利用独特而有意义的音调来表达或预示特定个体、环境或事件的主题或动机。
在人物登场或事件即将发生时,相关的主题动机会反复出现,有时会以微妙的方式改变节奏或音程。
在电影中,同一音乐动机可能以不同方式多次呈现,如地域特色的演绎,以更好地符合电影主题,突显核心思想。
这种音乐动机可以是完整旋律,也可以是象征性的几个音符。
比如从“耍龙调”中提取的主题动机就是整部电影音乐的精华所在,贯穿电影的关键场合。
主导动机跟随剧情发展、变化,在发展手法上如何探寻民族性表达是相当值得关注的。
[3]例如,作曲家运用了乐器与演唱交替的方式,用分解和组合的技巧将“耍龙调”素材分解重组。
除了应用在开场的“三月街”,歌曲《蝴蝶泉边》中的“金花”唱段也是将“耍龙调”中的白族动机重新构建,通过创作者再次创作形成了主题乐句。
《五朵金花》中,既有精妙绝伦的歌舞乐表演,也充满了随机而有序的音乐动机的呈现与扩展,塑造出一条如纽带般贯穿全剧的连续线索。
利用鲜明的音乐动机进行主题点缀,使得影片的整体感与流畅度都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电影音乐的文化价值
电影《五朵金花》的拍摄期间正值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大量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相继涌现,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云南的本土民族民间文化也成了作曲家和电影工作者的灵感源泉。
而《五朵金花》电影中的大量乐曲和歌曲也为提升云南大理的文化软实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包含的文化价值与意蕴内涵,一直深深影响着今天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创作。
加强大理的地域文化符号。
电影中的乐曲和歌曲皆取材于云南大理的民间音乐,当民间的音乐经过电影传播、几代人的传唱等一系列社会效应之后,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符号来加深大理的地域特色。
它们以生动的视听语言为载体,通过对云南地理环境、自然风物的展现,对诸多民族和宗教所孕育出的民俗风情的演绎,以及形态各异的人文景观的表现,提供给观众一种超越文本的“边疆想象”。
[4]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五朵金花》
刻画了一个美丽而清澈的边地景观,影片中神秘的苍山洱海,鲜艳多彩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节日盛会无一不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来亲自见证蝴蝶泉边的美丽风光;影片中的歌曲更是在世代的更迭中传唱,“哎,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
”口口相传的旋律成为人们了解云南的窗口。
电影中的云南是一个经过艺术处理和加工,被创作者和观众想象再创造的云南。
在人们的认知中,电影中所呈现的白族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音乐已经深深烙印在云南这片土地上,成为云南的文化符号;电影音乐所包含的意蕴,将成为云南民族文化风貌的集中体现。
结 语
在电影《五朵金花》的音乐中,大理白族的本土化音乐起到了关键的源头作用,作曲家深挖其音乐语境和形态的独特性,重视利用民族的音调和传统乐器,在旋律、节奏、和声和编曲技巧以及歌唱和乐器演奏的技法上,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民族和民间的文化基因,以此生动地呈现白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包括通过舞蹈表达情感和用歌曲来表达自我的方式。
多元化的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而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在少数民族电影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少数民族电影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意识,肩负着呈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实况、民族风情和地方价值的责任。
■
参考文献
[1] 雷振邦.谈电影音乐和歌曲创作[J].中国音乐,1983,(02).
[2] 郑权.十七年时期上海电影的音乐民族化探析[J].电影文学,2023,(04):108-111.
[3] 陈舒华.王叶胤.20世纪中国原创交响性电影音乐的民族性表达[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05):162-172.
[4] 李淼.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D].上海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