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
2.解读“痴”的含义,了解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西湖一直是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风景胜地,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关于西湖的名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一说起西湖我们会想到白居易、苏轼、杨万里……但其中有一个人我们不能不提,那就是——张岱。
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他在《西湖梦寻》里就写了八十多篇有关西湖的山山水水亭亭院院,我们如果想更多的了解西湖,张岱无疑是最好的导游,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张岱的行踪,去湖心亭看雪。
二、整体感知
朗读文章,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
诵读:
1.诵读——读准字音(难读的字用红颜色标出),试着齐读课文。
2.诵读——读出节奏
3.诵读——读懂内容(学生先结合课下注解,通译全文;全班解决难理解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
快速浏览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一).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二). 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明确:“痴”:体现在痴行、痴景上。
赏读:品味张岱眼中的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
通过对比阅读,反复品读,理解张岱眼中的景,体会张岱心中的情。
(1)叠用三个“与”字,却毫无重复之感,突显了一气呵成的气势。
(2)“一”字写出了天地浑然一体的浩大苍茫。
(3)“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简洁概括,包含了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等诸多变化,勾勒出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要求学生做笔记一)
(三)这样的痴人在湖中遇到了什么人?心情怎么样?
明确: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
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建都在南京。
后迁都北京,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作者介绍补充(接续课下注释):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四)教师寄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
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
他
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
曹雪芹《红楼梦》有首诗: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湖心亭看雪》学情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经过初一基础文言文的学习与积累,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太困难,教师教学
时的侧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梳理,而是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上。
同时教师可将其作为一篇典范的散文进行教学。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同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清新淡雅,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
2.解读“痴”的含义,了解张岱的精神世界。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一下教学环节:1.导入2.整体感知(以诵读为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3. 合作探究(体悟“痴”)
整堂课上下来非常的流畅顺利。
学生能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而且通过学习诵读、对比阅读等方式,理解作者张岱的精神世界。
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可是上完课后发现者皆可还有很大的漏洞,特别是各位老师的评课使我的认识更深刻,收获也很多。
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过于少,大部分学生思考不够,学生的主体发挥不那么充分。
本节课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语感悟。
《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
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其次讲述了湖中赏雪的具体经过。
晚上八点左右作者独自一人划着一叶小舟,前往湖心亭。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白茫茫。
惟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就是张岱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
然后,作者并未止笔,而是笔锋一转,继续叙述湖心亭的奇遇。
“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大喜”,两人畅饮,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匆匆交代了友人的个人信息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解词释义,积累文言知识。
湖中人鸟声俱绝.: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
..:惟长堤一.痕:
焉得更.有此人:客.此:
是.金陵人:及.下船:
(二)翻译文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走进痴人张岱
(一)“我”在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二)请用下面的句式赏析雪景描写:
我认为字(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了。
(三)请用文中的一个字评价张岱,并说出其具体表现。
三、本课小结:
(我的学习收获)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
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
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
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
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
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
这一教学方法也得到市区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肯定。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
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
课前的有关西湖的诗词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
下次注意的问题:
1、课堂上在启发学生的时候,要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说。
2、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的讲评一定要到位。
《义教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
在教学中应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
要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有几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者中,词汇是重点。
我想应该先抓词汇方面。
理由很简单,语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影响不明显,语法古今差别不大,而词汇古今变化最大,词汇要靠积累。
二是语言的学习必须从感性着手,所以应该在阅读中提高对古代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是对文意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语境既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内涵相关,也与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相关,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语境中来揣摩词句含义,这样得到的理解往往是最牢固的。
文言文教学,老师的“言传”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意会”所得更宝贵;一定的“认知”手段也能收到某些效果,但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自己的“体知”。
即《课标》提倡:“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