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水平测试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柳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水平测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盔.甲(kuī)分歧.(zh..ī.)池畦哆哆逼人
B.黄晕.(yūn)徘徊.(húi)烦闷水波潾潾
C.确凿.(záo)酝酿.(niàng)烂漫人声鼎沸
D.归省.(shěng)吝.啬(lìn)奥秘感概万分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拿到最新一期的《读者》,我迫不及待
....地读起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B.这个地方人迹罕至
....,但却是野花野草和各种鸟雀的天堂。

C.今天又吃蛋炒饭,小胖用筷子在碗里翻来覆去
....,一脸不快。

D.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得出来的结果肯定是截然不同
....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截至10月7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中秋国庆双节已揽客近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7亿元左右。

B.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在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下,柳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D.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②如果还能在互联网上写出140个字发表自己的看法,那就更了不起了。

③作为一个中国人,能把汉字学好,并且还可以通过书写与人交流,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④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音、形、义三者结合在一起,却又无规律可言。

⑤汉字是中国人用智慧发明的文字。

A.③②⑤①④B.⑤③②①④C.⑤①④②③D.⑤①④③②
5.下列表述与《朝花夕拾》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无常》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那些作威作福的统治者。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

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二、文言文阅读《<世说新语>两则》(12分)
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未若\柳絮\因风起
C.即\公大兄\无奕女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入门不顾.(照顾)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期日中”“日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乙文“公大兄无奕女”谢道韫不但有文学才华而且机智聪明。

C.乙文中,一家人其乐融融,情趣高雅。

D.“尊君”和“家君”,前者是谦辞,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后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共4分)
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天净沙”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的深秋晚景图。

11.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篇名句默写(11分)
12.按要求默写。

(1)将所要求默写的内容用正楷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6)阅读中华古典作品,伴我们穿越时空。

与《论语》对话“①,可以为师矣”让我们懂得了要在学习中获取新知识的道理;读李白的诗“夜发清溪向三峡,②”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友人满腔的思念之情。

还能引着我们领略祖国的大好山川,和曹操一起到碣石山,登山望海,感受“③,若出其中;④,若出其里”的壮观;跟随王湾来到北固山下,欣赏“⑤,风正一帆悬”的壮丽之景。

五、现代文阅读(一)(共9分)
阅读

朱自清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③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⑤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股博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3.第①段中,作者分别是从、、以及视觉的角度描写春风的特点。

14.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结尾三个自然段写出了春天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现代文阅读(二)(共14分)
阅读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

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

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

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

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

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

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

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

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

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

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

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

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

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

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

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

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

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

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

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
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

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

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

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

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除)16.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划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综合性学习(共10分)
七年级3班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后面小题。

21.在小组搜集整理有关交友的诗文时,同学小谷和你展开了以下讨论。

请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谷:有关友情的诗句,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进入初中后,我也积累了一些关于友情的名言警句(或成语),比如①(如写成语,则需写两个)
小谷:经你这一提醒,我想起了最近阅读的名著《朝花夕拾》,这本书中也有文章回忆友情,例如:
②(概括事例)我:读这些有关友情的诗文,我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友情好像雨季的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空。

小谷:是啊,
③。

(仿照上面划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形容友情的比喻句)
22.班级将于下周一下午班会课时间组织一次自我风采展示活动,请你邀请本班数学老师王老师参加。

你会这样对王老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写作(共30分)
23.请以“进入初中后,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全文不少于600字;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班级、人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分歧.zhī——qí哆哆——咄咄B.黄晕.yūn——yùn徘徊.húi——huái水波潾潾——水波粼粼C.正确D.归省.shěng——xǐng概——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或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或成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或成语的意思。

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使用正确;
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使用正确;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此处用来形容“小胖用筷子在碗里翻菜”,用错对象;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或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

要想正确运用词语或成语,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或成语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词语的范围、词语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3.【答案】C
【解析】【分析】A.“约”“左右”重复;B.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C.正确;D.缺主语,去掉“通过”或者“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

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

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D
【解析】【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

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

2、是否呼应。

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

3、是否协调。

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此题注意,⑤是总提,①④分别从“使用时间”和“最复杂”的角度谈汉字,③②谈的是使用。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

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

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5.【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名著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积累。

解答此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B.C.D的表述与原著意思相符合;《无常》讽刺的是虚伪的知识分子,所以,A.的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考查对名著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答案】6.A
7.A
8.D
9.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②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文章的义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通读与掌择,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化常识的识记。

解答理解文本内容题,需在熟读原文,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意、写作意图、作者情感等注意排查、正确解答。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4)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
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6.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B.C.D正确;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是一个主谓句,“谢太傅”为主语,可在其后断开;“寒雪日”表示时间、天气,修饰动词“内集”,共同构成谓语部分,不宜断开。

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

B.C.D正确;A.有误,顾:回头看。

故答案为:A。

8.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化常识的识记。

A.B.C正确;D.有误,后者是谦辞,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儿女:子侄辈们。

讲论文义:讲解文章的义理。

句意为: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

【答案】10.曲牌名;凄凉冷清
11.思乡之情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的把握。

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做好积累。

对于古诗词曲的相关知识必须熟记。

尤其要注意“词牌名”和“曲牌名”的区别。

这样,才能准确答题,做题时才不会张冠李戴。

(2)本题考查了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

解答时,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

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

另外,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译文】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極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10.本题考查学生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的把握。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此曲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11.本题考查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

因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散曲的主旨句,结合全文来看,文章运用“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
来描绘深秋晚景。

这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表达了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12.【答案】(1)我寄愁心与明月
(2)落花时节又逢君
(3)应傍战场开
(4)一夜征人尽望乡
(5)学而不思则罔
(6)温故而知新;思君不见下渝州;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潮平两岸阔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第(1)-(5)题是一般性默写,解答时,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做第(1)题时,还要注意按照题干哟求,把默写的内容用正楷字写在田字格内,而且要书写规范、美观。

第(6)题是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本题需注意“愁、逢、君、罔、渝州、”的写法。

故答案为:我寄愁心与明月;落花时节又逢君;应傍战场开;一夜征人尽望乡;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思君不见下渝州;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潮平两岸阔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不能添字、少字;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

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13.触觉;嗅觉;听觉
14.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密的形态,突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15.分别赞美了春天具有“新”“美”“力”的特点。

(答出“生机勃勃”、“漂亮娇美”、“有活力”也可以)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对文章描写角度的理解。

描写景物的角度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具体分析。

(2)此题考查对修辞的判断及其作用的理解。

解答时,先判断某句运用何种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各种修辞的作用,按题干要求做简要赏析。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排比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加强语势强调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目常用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并在文中定位,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3.此题考查对文章描写角度的理解。

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可知,该段首先从触觉的角度描写春风的特点;
由“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可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等,都能用鼻子闻到,所以,属于嗅觉;
由“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可知,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春风的特点。

答案为:触觉;嗅觉;听觉。

14.此题考查对修辞的判断及其作用的理解。

首先,“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突出春雨的密、亮、细的特点;
其次,“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有三个介宾短语组成一个句子,符合排比修辞的特点,这个句子同时也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再次,整个句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雨的形态,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突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15.此题考查对语句(含语段)的理解筛选能力。

倒数第三段写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写出了春天的“新”(新生);
倒数第二段写春天像小姑娘,写出了春天的“美”(娇艳,柔美);
最后一段写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力”(活力)。

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答案】16.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17.①母亲给我做红布肚兜;②母亲包粽子;③父亲割艾、挂艾
18.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情。

19.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20.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

比如:“母亲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的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表现了母亲的慈爱。

【解析】【点评】
(1)考查文章标题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

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与内容相关的一些问题,解答时,需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