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同步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二战期间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也原本是二战时用于空袭的。
以上史实说明()
A. 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 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 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 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
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
”下列与巴雷特的主张不符的是()
A. 因特网推动全球化进程
B. 因特网应受法律控制
C. 因特网应立足部族化
D. 因特网应受政府管控
3.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
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这一“媒介”具有()
A. 传播信息的功能
B. 学习、办公的功能
C. 娱乐的功能
D. 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
4.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
C.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
D.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5.美国作家大卫·哈伯斯塔在创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时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结果发现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却只有4本,这一事实多多少少概括了朝鲜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的记忆。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朝鲜战争令许多美国人不堪回首
B. 冷战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有别
C. 受不同时期信息技术条件的制约
D. 越南战争比朝鲜战争影响深远
6.航空航天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下列成就由美国率先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②人类第一次登月
③第一次载人太空航行④第一架航天飞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
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这具体表现为()
A. 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 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 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8.随着美国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的离世,有人说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并改变我们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
”以乔布斯的“苹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了世界的哪些方面
①经济生活②社会生产③教育和学习方式④思维方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1983年9月22日,美国洛杉矶市两个青少年用了整整一个夏天向美国的大型计算机网络挑战,结果,不仅打入了许多大学和一些智囊团的计算机,还打入了国防产业和军事设施的计算机。
这表明互联网()A. 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B.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D. 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10.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
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丁三代。
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
机器人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压力
B. 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11.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
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
A. 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 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 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 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12.科技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开掘整个经济增长源泉的最突出时期是()
A. 文艺复兴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13.2021年,第三届大数据博览会在贵阳召开,活动包括开幕式、高峰对话会和电商峰会、77场论坛、6万平米展览、1场大赛以及156场系列活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亲临峰会致辞。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郭台铭、德里克·阿博利等国内外行业领军人物出席并主讲高峰对话。
贵州大数据的发展反映出()
A.当今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B.大数据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最主要方向
C.抢占科技制高点是贵州发展的法宝
D.杰出企业家在科技进步中其决定作用
14.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
这说明()A. 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B. 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 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D. 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15.20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①化学领域技术的进步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③宗教迷信的束缚被打破④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材料一阅读下图
材料二2021年,日本的“月神号”和中国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2021年美国“月球探测轨道器”和印度“月船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计划发射;2021年美国的月球软着陆器、2021年中国的软着陆器和月球车也在发射计划之中。
(1)20世纪60年代,苏联人和美国人先后进入太空,而中国却在这方面相对滞后。
简述中国“滞后”的原因。
(2)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简要分析其原因。
17.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时间国家新科学技术时间国家新科学技术
1945 美国原子弹爆炸1969 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
1946 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72 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7 美国晶体管问世1977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4 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81 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57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2021 英国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0 美国激光器出现2021 美国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C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电子计算机、火箭得初衷都是为战争服务的,这表明二战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研发;
AB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科技发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因特网的影响。
从材料“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可以看出A项正确;从材料“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可以看出B、D两项正确,C项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
【点评】本题考查因特网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影响作用,应客观认识。
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媒介”指的是互联网,互联网的突出特点在于高度互动、双向传受,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互联网突出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和材料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才是互联网的突出特点,娱乐的功能选不是突出特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粉丝的数量决定信息传播的范围,体现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保存信息和时效性问题,排除BC;
受众选择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说明信息的传播有公平性,进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5.【答案】C
【解析】【分析】A不对,越南战争更令许多美国人不堪回首;B不对,两次战争美国都遭受失败;D也与题干不符;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而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
在当时的朝鲜,每晚15分钟的电视新闻过于简短,不仅内容索然寡味,而且影响也微乎其微。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把从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胶片寄到纽约新闻中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
美国人多是通过白纸黑字的新闻报道来了解朝鲜战争,因此这种黑与白的印象也一直延续至今。
答案为C。
【点评】综合近年本专题的高考命题特点,预测今后高考命题可能从以下角度考查: 1.命题可能继续会以选择题形式为主,考查对古今中外重大科技成就表现及影响的理解,特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近代物理学的成就、达尔文进化论、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等,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2.高考会重视中外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影响的命题,考查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
6.【答案】D
【解析】【分析】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和第一次载人太空航行,都是苏联取得的科技成果。
【点评】美国在高新科技领域内始终走在前列,学生应适当归纳整理。
7.【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D项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相符;A项在前两次技术革命就已具有;B项应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C项“学科越来越少”说法错误。
8.【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相对简单,凭常识也可作出。
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了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产和教育和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故选D。
【点评】现代信息技术是在战后发展起来的,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它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9.【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BCD正确,但与题干信息无关。
题干主要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网络化,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A符合题干主旨。
故本题选A。
10.【答案】D
【解析】【分析】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故B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机器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其使用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点评】本题以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
11.【答案】D
【解析】【分析】电子文献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检索方便、信息存储容量大等优点;纸质文献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具有权威性等优点,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共生共存,所以ABC三项说法错误。
【点评】阅读工具发生了变化仅仅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对保留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12.【答案】D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开掘整个经济增长源泉的最突出时期,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其余各项表述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起来均没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贡献大。
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比较内容第一次
(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第二次
(科技革命)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完成时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末20初正在进行
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及广泛
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
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
取得重大突破
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法拉第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领先国家英国美、德美国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
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
方向发展
13.【答案】C
【解析】【分析】C“第三届大数据博览会在贵阳召开,活动包括开幕式、高峰对话会和电商峰会”以及要求的商界名人,显然说明贵州发展的关键是抢占科技制高点,正确;
A现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错误;
B中最主要说法绝对;
D中决定作用用词绝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第三届大数据博览会的形式和参加者及其内容
可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贵州发展的关键是抢占科技制高点,难度一般。
易错选B。
14.【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对人们过分依赖网络技术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材料中“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可得出反映的是信息技术,而“共享汽车”“‘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等信息说明了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故C项正确;“全球同步”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点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②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③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④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⑤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
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2)消极影响:①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②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③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5.【答案】A
【解析】【分析】20世纪后半期,宗教迷信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早已基本消失;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是在21世纪。
故③④不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1)中国长期遭受战争创伤;航天技术基础极为薄弱;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
(2)(从理论、技术、潮流、政策等多角度思考)原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竞争的促进;政府的重视等等。
【解析】【分析】第一问应结合中国60年代的国情思考,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未将科技发展作为重要建设方面,同时建国初期国家综合实力较弱。
第二问航天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趋势相对应,应结合各国及国际背景加以思考。
【点评】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从航天领域内对比较为突出,但中国实现了后来居上的态势,在航天领域内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
17.【答案】(1)古代中国与英国。
影响:造纸术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为密切,东方从属于西方。
(2)美国。
原因:军事斗争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解析】【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材料二反映了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
再结合古代中国造纸术、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对世界的影响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居于前列,再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原因。
【点评】复习古代科技时,突出把握三大发明的发明演变历程及影响,联系近代西方科技分析比较,突出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实用轻探究的特点;学习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应注意四点:一是落实专题规定的每个具体的知识点及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二是理解每个知识点对解放思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三是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比较,
现实生产生活联系,分析科技对各国战略,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