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化与中医学资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 《周易》首先被孔子发 现并列为六经之一。汉代,随着儒学地 位的提高,作为儒学经典的《周易》被 奉为六经之首。魏晋时期, 《周易》被
列为三玄之冠。隋唐时期, 《周易》被
定为十三经之首,从而跃居为中国经学 的首要位置。尤其在唐朝,佛经像潮水 般涌进中国,是以《周易》为代表的经 学起来与之抗衡,捍卫中华本土文化。 宋元时期, 《周易》被奉为理学的经典。 明清时期, 《周易》所起的作用更大,
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 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的充 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 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
总而言之,《周易》,包括经和传, 是一本《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 的充满着中国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经典。
二、《周易》的作者群
1、上古“三易” 一曰“连山易”,为神农之易,以重
4、 《周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本模式,主要为:
(1)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 (2)提出了宇宙生成模式 (3)形成了朴素辩证思维方法 (4)提供了象数理占的样本 (5)开始了义理阐发的探寻
第二节、易文化对中医学的基础性影响
一、《周易》本经中原始医学思想汇聚 为了弄清医易文化的始末源流,认真地分
对于阴爻和阳爻这二符号的含义,大约有如下几种 看法:
a、男女生殖器的原始象征; b、龟卜兆纹的演化; c、著草占筮的征象; d、结绳说,“——”为大结, “— —”为两小结。
不管原旨代表何物,此二符号皆寓有阴阳的对立统 一关系,是阴阳的征象,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爻:指日光和月光(爻:皎也);阳爻又称“九”; 阴爻又称“六”
第二章、易文化与中医学
第一节、易文化择要 易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周易》
一书;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 一,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 影响,并由此形成了易学与易文化。
一、《周易》的性质
1、《周易》是中国上古时期三千年文 化的集大成。
中华上古文化有过三次综合:
(1)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标志,综 合了中原原始文化;
(3)四象:是阴阳两爻的不同组合,反 映了四时天象变化。
少阳——春;太阳——夏;少阴— —秋;太阴——冬;
(4)八卦:是两仪加四象的组合,分别 反映了八种基本的自然物质与现象,见 图:
卦名 乾 坤 震 艮 离 坎 兑 巽
卦画
歌诀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取象 天 地 雷 山 火 水 泽 风
析研究《周易》中的原始医学思想是非常必要 的,《易》肇医之端,医蕴《易》之秘,此言 不谬。在《周易》经文中有关古代养生、预防 和医疗活动的记载,是继甲骨文中有关医药文 化资料之后,最为原始、珍贵的史料,是寻觅 中国医药思想与文化体系的第一手资料。
在经过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我们不
难发现,上古先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及原始的 医学思想,被《周易》的作者巧妙而生动地蕴 藏在有关的卦、爻辞及“十翼”中的有关论述 之中,经文涉论医理,主要有39卦,它们是: 乾、坤、屯、蒙、需、讼、师、小畜、履、泰、 否、豫、蛊、噬嗑、剥、复、无妄、颐、大过、 咸、遁、大壮、明夷、睽、解、损、夬、姤、 困、井、鼎、艮、渐、归妹、丰、兑、涣、既 济、未济。蕴藏在《周易》中的原始医学思想, 基本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以甲骨文文化为标志,综合了夏、 商、周青铜文化;
(3)以《周易》为标志,综合了中国早 期符号文化、占筮文化和哲学萌芽,是 中国上古文化最详尽和深刻的一次总结。
2、《周易》的两大部分与双重属性
(1)两大部分:《周易》,有狭义和广 义两种提法。狭义的《周易》指的是 《周易古经》,广义的《周易》则包括 《周易古经》(简称《易经》和《周易 大传》(简称《易传》)。
(2)双重属性:《周易古经》,成书于 殷周之际。这是一部占筮书,通过一定 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即利用六十四卦和 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来预测吉凶。这标 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迷 信转向科学萌芽的人类觉醒,是科学萌 芽与迷信相混杂的一种认知体系。春秋 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 易古经》,
卦形 卦名 卦辞 爻题
爻辞
乾 元 亨 利 初九 潜龙勿用。
(上乾、贞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下乾)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历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 亢见龙有悔。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3、《易传》解析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故《易传》 十篇被称为《十翼》,翼就是辅助经的 意思,《十翼》分别是:
1、天象与医学
在乾卦的内涵中,包含着天象与医学的观 点。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地间 的一切变化都会在人体中得到反映,这是“天 人相应”思想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
2、环境与医学
在坤卦的内涵中,包涵着环境与医学的观 点。地理环境、地理气候对人的生命有着至关 重要的影响,我们的祖先早就把大地当成孕育 人类(包括万物)生命的摇篮,坤为腹,广容 万物。这是环境与医学的思想在原始医学中的 萌芽。
6、解剖与生理
在《周易》经文中,也偶涉人体某些 部位,虽然比较简单,但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我们祖先对人体解剖部位的认识,也记 载了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这是有关人体 解剖与生理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如屯卦、 困卦等。
《四库全书》将易著列入诸经之首,更 证实了易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作用。
(2)儒道之祖
儒家孔子对《易》极为推崇,称之 曰“易与天地准”“神无方而易无穷”; 儒家学者解经作传,使巫术思维跃迁为 哲学思维。道家老子也深研易理,作 《道德经》,全篇阐发了易学精髓。易 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两大主流文化——儒 道的学说中,并以此为中介,扩散至中 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艮卦(山)为首,已佚; 二曰“归藏易”,为黄帝之易,以坤
卦为首,已佚; 三曰“周易”为伏羲之易,以乾卦为
首,流传至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与源头。
2、传说中的“四圣创易”
传说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 四卦并作卦辞;周公著作爻辞;孔子撰 《易传》。
3、历史原貌中的作者群
«易经»的作者群,主要是周王朝和列 国中的一批掌占卜的卜、史官吏;经过 几代人,众多卜吏的艰辛努力而创作出
«易经»这一巫筮符号文化系统;主要侧 重于象数理占。
«易传»作者群,则是先秦,儒家学者群 体(以孔子为首)在精研«易经»之后所 进行的义理阐发,并由此形成了最早的 中国哲学思想,在解经过程中将巫术变 为哲学。
后世易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分为象数 派与义理派。
三、《周易》的释名
1、“周”的释义:一释“周普”;二释 “周转”;三释“周代”现代研究认为 释“周代”为妥。 2、易的释名:一释“蜥蜴”,意取颜色 多变;二释“日月”意取其象形及阴阳 爻变;三释为“日出”;
重卦中,从最下一爻开始,称初爻,二爻……上爻;
6、《易经》的卦、爻: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 另加乾卦用九爻和坤卦用六爻,是为三 百八十六爻。每卦列有卦形、卦名、卦 辞。每爻列有爻题、爻辞。所谓卦形, 就是卦的形象。卦名是对卦形的概括。 卦辞是对此卦吉凶的断语。爻题是表明 爻的位次和性质。爻辞是对此爻吉凶的 断语。如“乾卦”:
5、六十四卦(又称重卦与别卦、六爻卦) 两经卦相重成别卦 六十四重卦表(见下表)
上卦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兑
下卦 乾天 坤地 震雷 巽风 坎水 离火 艮山 兑泽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泽 乾 泰 大壮 小畜 需 大有 大畜 夬 否 坤 豫 观 比 晋 剥萃 无妄 复 震 益 屯 噬嗑 颐 随 姤 升 恒 巽 井 鼎 蛊 大过 讼 师 解 涣 坎 未济 蒙 困 同人 明夷 丰 家人 既济 离 贲 革 遁 谦 小过 渐 蹇 旅 艮 咸 履 临 归妹 中孚 节 睽 损 兑
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 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中国自先秦形成的诸子百家及后世 的诸多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及科学 家都对易学深感兴趣,或解经,或注疏, 或阐发易理,遂产生易学,并有易著三 千,蔚为大观,对中国文化各个层面发 生巨大影响。
2、群经之首,儒道之祖
(1)群经之首
中国经部书籍包括易、书、诗、礼、 春秋、孝经、群经总义、四书、乐、小 学类。易类博大精深列于经书之首、诸 籍之冠, 《周易》在中国文化宝库中的 地位可以见得矣。
3、易医相关,中医之本
《周易》为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成 熟提供了元理论基础和哲理性思维方式。
中国一代大医家孙思邈说:“不知 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医门棒喝》 曰:“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毕藏 医学之指南。”即言《易》与医有着密 切的关系,说明了《易》对中医学的重 要影响。明代张介宾撰《医易义》,并 形成了医易学。
4、人体整体观
在《周易》的卦、爻辞及《易传》中, 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反 映了我们祖先对这些部位生理功能的认 识,表现出人体整体观在原始医学中的 萌芽。如咸卦、大壮卦、艮卦等。
5、养生与预防
上古时代,医药条件很差,懂医习药 的人也不多,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十 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保养,从而 为强身、繁衍、保护生产力、推动社会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表现出朴素的 预防养生思想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如 颐卦、既济卦等。
太极 阳 两仪 阴 太阳 少阳 四象 少阴 太阴 乾 兑 离 震 八卦 巽 坎 艮 坤
六十四卦 万物
(1)太极:指的是世界的本原。历代易 学对太极有不同认识,主要有:太极元 气说;太极本无极说;太极即理说;太 极即心说;等等。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
(2)两仪:即指阴阳,用阴爻(— —)和阳爻 (——)符号来指代。
(5)《说卦》:为解说卦象及卦文之文。
(6)《序卦》: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作解释之 辞。
(7)《杂卦》是对六十四卦中相反卦义作阐释 之文。
五、《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华文化,肇始于《易》;一部易 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周 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空前的。
1、百学之源,诸子之宗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极为珍贵的 文献,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史学、自 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班固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 历三古”。 《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说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
(1)《彖》:分上下二篇,只解《易经》 卦象、卦名和卦辞,不解爻辞。乃断卦 义之文。
(2)《象》:也分上下二篇,为释卦、 爻辞之文,《象》又分为《小象》及 《大象》,解卦辞的为《大象》,释爻 辞的为《小象》。
(3)《文言》:为释乾、坤两卦之文。
(4)《系辞》:也分为上下两篇,为释卦、爻 辞之文,为“七翼”(《易传》中之重要部分。 蕴含着许多宝贵的哲理,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 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易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等精辟论断都是《周易》的精 髓。)
3、全书的释义 东汉郑玄提出:易有三义:一曰简易,
二曰变易;三曰不易; 现代研究认为“易”主要就是变易,
《周易》就是周朝的一部关于宇宙变易 的书。
4、英译名为:The Book of Cha周易》总体结构图示
《周易》 (自西汉起)
«易经»
«易传» (又称十翼)
上经:30卦,自“乾”到“离”。 1、彖传(上下);
下经:34卦,自“咸”到“未济”。 2、象传(上下);
3、文言传;
六十四卦
4、系辞传(上下)
1 、卦象符号 ;
5、说卦传;
2、卦体结构(后人所加);
6、序卦传;
3、 卦名;
7、杂卦传。
4、 卦辞;
5、爻题、爻辞。
2、«易经»的结构
«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 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一个不断一 分为二的过程,不仅是«周易»的宇宙形 成模式,而且也是«周易»的结构系统: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六十四卦 万物。祥见图
3、乾阳与坤阴
乾阳与坤阴,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 中医理论的基石。孔子从乾坤两卦中挖 掘出了阴阳的哲学内涵,又察觉到一个 伟大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并用 高度括概的语言“乾道成男,坤道成 女”,“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 精,万物化生”,把人与万物的生化繁 衍的规律揭示得一清二楚。中医的阴阳 学说,早已在原始医学中萌芽。
列为三玄之冠。隋唐时期, 《周易》被
定为十三经之首,从而跃居为中国经学 的首要位置。尤其在唐朝,佛经像潮水 般涌进中国,是以《周易》为代表的经 学起来与之抗衡,捍卫中华本土文化。 宋元时期, 《周易》被奉为理学的经典。 明清时期, 《周易》所起的作用更大,
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 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的充 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 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
总而言之,《周易》,包括经和传, 是一本《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 的充满着中国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经典。
二、《周易》的作者群
1、上古“三易” 一曰“连山易”,为神农之易,以重
4、 《周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本模式,主要为:
(1)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 (2)提出了宇宙生成模式 (3)形成了朴素辩证思维方法 (4)提供了象数理占的样本 (5)开始了义理阐发的探寻
第二节、易文化对中医学的基础性影响
一、《周易》本经中原始医学思想汇聚 为了弄清医易文化的始末源流,认真地分
对于阴爻和阳爻这二符号的含义,大约有如下几种 看法:
a、男女生殖器的原始象征; b、龟卜兆纹的演化; c、著草占筮的征象; d、结绳说,“——”为大结, “— —”为两小结。
不管原旨代表何物,此二符号皆寓有阴阳的对立统 一关系,是阴阳的征象,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爻:指日光和月光(爻:皎也);阳爻又称“九”; 阴爻又称“六”
第二章、易文化与中医学
第一节、易文化择要 易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周易》
一书;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 一,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 影响,并由此形成了易学与易文化。
一、《周易》的性质
1、《周易》是中国上古时期三千年文 化的集大成。
中华上古文化有过三次综合:
(1)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标志,综 合了中原原始文化;
(3)四象:是阴阳两爻的不同组合,反 映了四时天象变化。
少阳——春;太阳——夏;少阴— —秋;太阴——冬;
(4)八卦:是两仪加四象的组合,分别 反映了八种基本的自然物质与现象,见 图:
卦名 乾 坤 震 艮 离 坎 兑 巽
卦画
歌诀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取象 天 地 雷 山 火 水 泽 风
析研究《周易》中的原始医学思想是非常必要 的,《易》肇医之端,医蕴《易》之秘,此言 不谬。在《周易》经文中有关古代养生、预防 和医疗活动的记载,是继甲骨文中有关医药文 化资料之后,最为原始、珍贵的史料,是寻觅 中国医药思想与文化体系的第一手资料。
在经过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我们不
难发现,上古先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及原始的 医学思想,被《周易》的作者巧妙而生动地蕴 藏在有关的卦、爻辞及“十翼”中的有关论述 之中,经文涉论医理,主要有39卦,它们是: 乾、坤、屯、蒙、需、讼、师、小畜、履、泰、 否、豫、蛊、噬嗑、剥、复、无妄、颐、大过、 咸、遁、大壮、明夷、睽、解、损、夬、姤、 困、井、鼎、艮、渐、归妹、丰、兑、涣、既 济、未济。蕴藏在《周易》中的原始医学思想, 基本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以甲骨文文化为标志,综合了夏、 商、周青铜文化;
(3)以《周易》为标志,综合了中国早 期符号文化、占筮文化和哲学萌芽,是 中国上古文化最详尽和深刻的一次总结。
2、《周易》的两大部分与双重属性
(1)两大部分:《周易》,有狭义和广 义两种提法。狭义的《周易》指的是 《周易古经》,广义的《周易》则包括 《周易古经》(简称《易经》和《周易 大传》(简称《易传》)。
(2)双重属性:《周易古经》,成书于 殷周之际。这是一部占筮书,通过一定 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即利用六十四卦和 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来预测吉凶。这标 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迷 信转向科学萌芽的人类觉醒,是科学萌 芽与迷信相混杂的一种认知体系。春秋 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 易古经》,
卦形 卦名 卦辞 爻题
爻辞
乾 元 亨 利 初九 潜龙勿用。
(上乾、贞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下乾)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历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 亢见龙有悔。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3、《易传》解析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故《易传》 十篇被称为《十翼》,翼就是辅助经的 意思,《十翼》分别是:
1、天象与医学
在乾卦的内涵中,包含着天象与医学的观 点。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地间 的一切变化都会在人体中得到反映,这是“天 人相应”思想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
2、环境与医学
在坤卦的内涵中,包涵着环境与医学的观 点。地理环境、地理气候对人的生命有着至关 重要的影响,我们的祖先早就把大地当成孕育 人类(包括万物)生命的摇篮,坤为腹,广容 万物。这是环境与医学的思想在原始医学中的 萌芽。
6、解剖与生理
在《周易》经文中,也偶涉人体某些 部位,虽然比较简单,但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我们祖先对人体解剖部位的认识,也记 载了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这是有关人体 解剖与生理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如屯卦、 困卦等。
《四库全书》将易著列入诸经之首,更 证实了易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作用。
(2)儒道之祖
儒家孔子对《易》极为推崇,称之 曰“易与天地准”“神无方而易无穷”; 儒家学者解经作传,使巫术思维跃迁为 哲学思维。道家老子也深研易理,作 《道德经》,全篇阐发了易学精髓。易 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两大主流文化——儒 道的学说中,并以此为中介,扩散至中 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艮卦(山)为首,已佚; 二曰“归藏易”,为黄帝之易,以坤
卦为首,已佚; 三曰“周易”为伏羲之易,以乾卦为
首,流传至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与源头。
2、传说中的“四圣创易”
传说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 四卦并作卦辞;周公著作爻辞;孔子撰 《易传》。
3、历史原貌中的作者群
«易经»的作者群,主要是周王朝和列 国中的一批掌占卜的卜、史官吏;经过 几代人,众多卜吏的艰辛努力而创作出
«易经»这一巫筮符号文化系统;主要侧 重于象数理占。
«易传»作者群,则是先秦,儒家学者群 体(以孔子为首)在精研«易经»之后所 进行的义理阐发,并由此形成了最早的 中国哲学思想,在解经过程中将巫术变 为哲学。
后世易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分为象数 派与义理派。
三、《周易》的释名
1、“周”的释义:一释“周普”;二释 “周转”;三释“周代”现代研究认为 释“周代”为妥。 2、易的释名:一释“蜥蜴”,意取颜色 多变;二释“日月”意取其象形及阴阳 爻变;三释为“日出”;
重卦中,从最下一爻开始,称初爻,二爻……上爻;
6、《易经》的卦、爻: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 另加乾卦用九爻和坤卦用六爻,是为三 百八十六爻。每卦列有卦形、卦名、卦 辞。每爻列有爻题、爻辞。所谓卦形, 就是卦的形象。卦名是对卦形的概括。 卦辞是对此卦吉凶的断语。爻题是表明 爻的位次和性质。爻辞是对此爻吉凶的 断语。如“乾卦”:
5、六十四卦(又称重卦与别卦、六爻卦) 两经卦相重成别卦 六十四重卦表(见下表)
上卦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兑
下卦 乾天 坤地 震雷 巽风 坎水 离火 艮山 兑泽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泽 乾 泰 大壮 小畜 需 大有 大畜 夬 否 坤 豫 观 比 晋 剥萃 无妄 复 震 益 屯 噬嗑 颐 随 姤 升 恒 巽 井 鼎 蛊 大过 讼 师 解 涣 坎 未济 蒙 困 同人 明夷 丰 家人 既济 离 贲 革 遁 谦 小过 渐 蹇 旅 艮 咸 履 临 归妹 中孚 节 睽 损 兑
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 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中国自先秦形成的诸子百家及后世 的诸多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及科学 家都对易学深感兴趣,或解经,或注疏, 或阐发易理,遂产生易学,并有易著三 千,蔚为大观,对中国文化各个层面发 生巨大影响。
2、群经之首,儒道之祖
(1)群经之首
中国经部书籍包括易、书、诗、礼、 春秋、孝经、群经总义、四书、乐、小 学类。易类博大精深列于经书之首、诸 籍之冠, 《周易》在中国文化宝库中的 地位可以见得矣。
3、易医相关,中医之本
《周易》为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成 熟提供了元理论基础和哲理性思维方式。
中国一代大医家孙思邈说:“不知 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医门棒喝》 曰:“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毕藏 医学之指南。”即言《易》与医有着密 切的关系,说明了《易》对中医学的重 要影响。明代张介宾撰《医易义》,并 形成了医易学。
4、人体整体观
在《周易》的卦、爻辞及《易传》中, 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反 映了我们祖先对这些部位生理功能的认 识,表现出人体整体观在原始医学中的 萌芽。如咸卦、大壮卦、艮卦等。
5、养生与预防
上古时代,医药条件很差,懂医习药 的人也不多,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十 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保养,从而 为强身、繁衍、保护生产力、推动社会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表现出朴素的 预防养生思想在原始医学中的萌芽。如 颐卦、既济卦等。
太极 阳 两仪 阴 太阳 少阳 四象 少阴 太阴 乾 兑 离 震 八卦 巽 坎 艮 坤
六十四卦 万物
(1)太极:指的是世界的本原。历代易 学对太极有不同认识,主要有:太极元 气说;太极本无极说;太极即理说;太 极即心说;等等。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
(2)两仪:即指阴阳,用阴爻(— —)和阳爻 (——)符号来指代。
(5)《说卦》:为解说卦象及卦文之文。
(6)《序卦》: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作解释之 辞。
(7)《杂卦》是对六十四卦中相反卦义作阐释 之文。
五、《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华文化,肇始于《易》;一部易 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周 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空前的。
1、百学之源,诸子之宗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极为珍贵的 文献,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史学、自 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班固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 历三古”。 《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说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
(1)《彖》:分上下二篇,只解《易经》 卦象、卦名和卦辞,不解爻辞。乃断卦 义之文。
(2)《象》:也分上下二篇,为释卦、 爻辞之文,《象》又分为《小象》及 《大象》,解卦辞的为《大象》,释爻 辞的为《小象》。
(3)《文言》:为释乾、坤两卦之文。
(4)《系辞》:也分为上下两篇,为释卦、爻 辞之文,为“七翼”(《易传》中之重要部分。 蕴含着许多宝贵的哲理,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 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易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等精辟论断都是《周易》的精 髓。)
3、全书的释义 东汉郑玄提出:易有三义:一曰简易,
二曰变易;三曰不易; 现代研究认为“易”主要就是变易,
《周易》就是周朝的一部关于宇宙变易 的书。
4、英译名为:The Book of Cha周易》总体结构图示
《周易》 (自西汉起)
«易经»
«易传» (又称十翼)
上经:30卦,自“乾”到“离”。 1、彖传(上下);
下经:34卦,自“咸”到“未济”。 2、象传(上下);
3、文言传;
六十四卦
4、系辞传(上下)
1 、卦象符号 ;
5、说卦传;
2、卦体结构(后人所加);
6、序卦传;
3、 卦名;
7、杂卦传。
4、 卦辞;
5、爻题、爻辞。
2、«易经»的结构
«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 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一个不断一 分为二的过程,不仅是«周易»的宇宙形 成模式,而且也是«周易»的结构系统: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六十四卦 万物。祥见图
3、乾阳与坤阴
乾阳与坤阴,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 中医理论的基石。孔子从乾坤两卦中挖 掘出了阴阳的哲学内涵,又察觉到一个 伟大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并用 高度括概的语言“乾道成男,坤道成 女”,“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 精,万物化生”,把人与万物的生化繁 衍的规律揭示得一清二楚。中医的阴阳 学说,早已在原始医学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