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树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北京四合院内宅的
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下,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

此材料是中国古代哪一政洽制度特点的体现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方国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由题干可知四合院的住宅结构设计体现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深受宗法制影响的结果,故A 符合题意;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故B 不符合题意;礼乐制是西周为了约束贵族日常行为的制度,故C 不符合题意; 方国制是把隶属于夏商王朝的各部落划分为不同方国,它们与夏商王朝之间存在松散的隶属关系,故D 不符合题意。

2.“香火点燃,袅袅青烟把怀念牵系,张张变的纸钱,担当起阴阳的信使。

”这是一名网友为纪念他的父亲在博客上发表的一首原创诗歌。

时下,上网扫墓、发微博祭祖渐成主流。

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度
C. 分封制度
D. 等级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中华民族“尊祖”“敬宗”体现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主要和宗法制有关,B 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
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A不符合题意;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C不符合题意;等级制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按血缘关系、种族、财产关系、政治地位等将居民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用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3.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住《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袋”的制度是
A. 皇帝制
B. 军功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且官位世袭。

而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也就终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因此选D.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

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

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4.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A. 立法权
B. 财政权
C. 军事权
D. 监察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依据所学,秦代的时候,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史称三公。

而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材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御史大夫
5.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
A. 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 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C. 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完全依法治国的国家
D. 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制是核心,所以秦朝本质是人治的国家,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选项表述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

6.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

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
A. 频繁换相
B. 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C. 设立中朝
D. 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
【答案】D
【解析】
设立三省六部,分割相权,是隋唐时期政治举措,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做法。

7.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

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重大事务先由内朝决策,削弱了相权;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这一措施分散了相权;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同样也分散了相权。

因此排除ACD 。

元朝设置中书省,长官任宰相等于扩大了宰相的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

鉴于此明朝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

因此B 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权与相权
8.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 汉长安
B. 唐长安
C. 宋汴梁
D. 元大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
9.“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 协理政务
B. 参与决策
C. 执行政令
D. 监察百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明太祖废除丞相大权独揽后,“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感觉“负担”过重“无法承担”,需要“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去协助他处理“无法承担”的工作,所以题干中的“中级官员”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

故答案为A 项。

BCD 项,综上分析可知,明太祖需要的是一个能协助处理政务的机构,参与决策、执行政令、监察百官都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含义,特别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实际上是需要一个能严格执行他决策的机构。

结合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容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意义都要掌握。

10.古代有一机构,史书对其官员有“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的表述,下列机构其官员在职能上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 三公九卿
B. 中朝
C. 三省六部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叙述“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可知皇帝具有绝对至高无上的大全,内阁也不能比,所以是在清朝军机处设置后的特点,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所以正确的是D,ABC 错误。

11.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

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

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

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都是君臣共治天下。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因此象征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
12.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有产阶级既然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
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主要指改革中的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C. 颁布“解负令”
D. 鼓励发展工商业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则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这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建立四百人议事会、鼓励发展工商业与材料信息“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无关,排除B、D;颁布“解负令”是针对债务奴隶而言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13.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

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字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被写名字的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

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
①人民主权
②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③轮番而治
④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陶片放逐法。

公民大会的召开以及陶片放逐法将公民认为有损公民利益的人放逐,体现其人民主权思想,故①项正确;陶片放逐法中,多数通过放逐才能生效,体现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

故②项正确;轮番而治是指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轮番担任公职,轮番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而轮番而治在材料中没有得到
体现,故③项错误;陶片放逐法中规定,那个人被流放国外时,不得动其财产,体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14.有人认为:“民主的雅典最后还是败于专制的斯巴达,亡于独裁的马其顿帝国。

”这表明
A. 实行的直接民主过于广泛
B. 民主制度不适合于古代雅典
C. 民主政治存在明显的弊端
D. 民主政治最终仍会取得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民主的雅典最后还是败于专制的斯巴达,亡于独裁的马其顿帝国”说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C 选项符合题意;雅典民主仅局限在少数的成年男性公民内部,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15.公元前506年,罗马平民阿扎伊与贵族维拉里发生纠纷,双方闹到当地法庭后,法官判决所依据的法律应该属于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自然法
D. 万民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材料中“公元前506年”是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才有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在公元前5世纪之前,罗马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16.《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罗马法重视道德修养
B. 罗马法强调“轻罪重罚”
C. 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
D. 罗马法蔑视人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行窃侵犯了私有财产,罗马法认为当场杀死行窃之人为合法,体现出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选项C正确;材料未反映出罗马法对道德的强调,排除A;轻罪重罚是秦律的特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材料中无法看出罗马法对人权的蔑视,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的解读,即行窃侵犯了私有财产,因此可以得出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17.《民法大全》中记载“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下列对此规定理解不准确的是
A. 此规定注意规范审讯制度
B. 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C. 此规定包含的原则影响深远
D. 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故D不符合材料,但符合题意;材料“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对审讯制度的细致规定,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这种关注弱势群体的立法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8.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

其中的“阶级妥协”是指( )
A. 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
B.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妥协
C. 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妥协
D. 工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9. 有人认为维多利亚的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轰
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

这一评价恰好反映出英国女王()
A. 独断专行
B. 统而不治
C. 掌控议会
D. 领导内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的权力,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与题干“因为她什么都不做”不符,排除;C项错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而不是国王;D项错误,内阁是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上台组阁形成的,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

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的权力
20.以下有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包括首相在内
的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B. 首相可以提请国王解散议会C. 内阁成员若对首相不信任,首相就得辞职D. 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是当议会通过对首相的不信任案时,首相就要下台,或者解散
议会,重新选举。

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因此AB正确C错误。

故选C。

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说法正确。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此外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7世纪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的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获得多数。

21.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

”文中的“建筑物”是指
A. 联邦制
B. 邦联制
C. 共和制
D. 总统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建国初期实行的邦联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无法应对内忧外患,随后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邦联制,故B 项符合题意;A 、C 、D 三项都属于后来1787年宪法的内容,不是建国初期的特点,故ACD 不符合题意。

22. 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两党选举异常激烈,但没有造成政局不稳,其主要原因是( )
A. 两者的根本利益一致
B. 美国法制健全
C. 两党相互牵制
D. 民主制度充分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中,尽管党派之争异常激烈,但其根本目的相同,即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两党都代表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虽有分歧,但没有根本矛盾,所以当国家利益受损或国家安全遭到威胁时,两党能很快达成共识,故没有造成政局不稳。

答案选A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 年宪法·两党制
23.著名历史学家刘祚昌教授认为:1787年宪法是“美国第一次革命的一项重大成就”,是一部“进步”的宪法。

他的理由是
①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
②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具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④调和各种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的
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①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都是由选举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的民主,②正确;种族歧视是1787年宪法的消极方面,故③不符合题意;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则,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行分权的原则,它有利于调和各种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故④正确。

故选①②④组合,排除ABD ,C 符合题意。

24.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说明了
①由封建专制到共和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
③当时法国的封建主义还比较强大
④法国人民反对共和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说明了法国人民始终不放弃民主共和的目标,故④错误。

同时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也说明了当时法国的封建主义还比较强大。

但由封建专制到共和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故①②③正确,答案为C 项,排除ABD 三项。

25.“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

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

”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 军国主义色彩 B. 民主主义色彩 C. 专制主义色彩 D. 民族主义色彩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德国皇帝权力太大,保留了封建残余,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即选C 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材料不涉及军国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专制主义而非民主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主义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6.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反封建性
B. 普选制
C. 渐进性
D. 法制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美、德、法四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均颁布了宪法或类似宪法的文件以巩固革命或改革的成果,捍卫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因此这能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法制化特征,故选D。

A、B、C三项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重要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二、材料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材料四: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流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

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
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1)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丞(宰)相的主要职责。

(2)根据材料一、二、三,谈谈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汉、唐、明、清统治者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案】(1)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率领百官筹划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2)变化:信任、重用到怀疑、制约最后废除。

措施:汉朝:形成中朝和外朝,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监督和牵制;明朝: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清朝:设军机处。

(3)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直至顶峰,相权逐步削弱最终被废。

【解析】
【详解】(1)由材料“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意在强调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材料二的“独断一人之虑也”意在强调宰相的职责是要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结合所学,宰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百官之长,率领百官筹划政务。

(2)关于“态度”,材料“丞相者,朕之股肱”反映了统治者对宰相的重用;材料“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体现了唐朝时对宰相的制约;材料“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体现了明朝时对宰相的废除,所以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发生的变化由此作答。

关于“措施”,汉代通过设立内外朝制度加强君主专制、唐代是通过三省六部加强君主专制、明代废丞相,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清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材料涉及的是君权和相权的问题,由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变化来看,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直至清代达到顶峰,相权逐步削弱最终明代被废除。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

国会掌握立法权。

最高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的司法解释权。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
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