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1-36题,共54分,第Ⅱ卷为37-39题,共46分。
全卷共计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纸上。
2、第Ⅰ卷、第Ⅱ卷均完成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纸收回。
第Ⅰ卷 (本卷共计54 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1.5分,共计54分)
1.读图1,右侧曲线图正确反映图1气流运动过程中气温、降水可能性变化趋势的是
读某地气候资料(表1),回答第2题。
2.表中“X”的值可能是
A.—4 B.0 C.5 D.12 3.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B .地处回归线降水一定稀少
C .云层不一定形成降水,但有降水一定会有云层
D .沿海地区一定多雨
图2示意世界某种气候类型局部分布地区。
完成4-5题。
4.该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分布最高纬度较低(低于 35°S),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 B.纬度位置 C.地形 D.洋流
5.②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24℃~28℃,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 均温约为16℃~21℃,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
D.地形
L 湖是新疆最大淡水湖,近年演变成微咸水湖,下图为L 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读图3回答6-7题。
图2 ① ② ③
6.关于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冬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C.乙河是L湖重要补给水源 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7.L湖沿岸有芦苇分布,图中四地面积最广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图4),回答8题。
8.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壳运动 D.人类活动
美洲王蝶有迁徙习性,寒潮会导致王蝶大量死亡,每年它们都会往返于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间。
读图5,完成9-10题。
9.图示迁徙线路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不包括
A. 常绿硬叶林带
B. 热带荒漠带
C. 落叶阔叶林带
D. 常绿阔叶林带
10.推测美洲王蝶停留于米却肯州的主要时段是
A. 2月至6月
B. 4月至8月
C. 7月至11月
D. 11月至次年3月
图6为北半球三个地区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甲—乙
B .甲山地①为常绿阔叶林带
C .乙山地②为温带草原带
D .丙山地③可能为热带(季)雨林带 12.引起甲、乙、丙三地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坡向
D .地形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读图7,回答13-14题。
13.图中的聚落分布反映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位于 A .滨海地区 B .山麓地区 C .盆地地区 D .河谷地区 14.下列关于图中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聚落都是从集市发展起来的城市
B .都属于热带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C .聚落的区位类型是河流发源地
D .聚落里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
15.21世纪初,我国连接成都,经贵阳、南宁至北海、
西南公路出海通道有桥梁1089
座、隧道
14座、通道和涵洞8108个等,这主要是因为 A.交通线向空中和地下发展,以节约土地资源
B.复杂的工程建设可以显示我国修建公路的高超技术
C.途经云贵高原地区,地表崎岖不平
D.力争经过各个少数民族的居住点,方便居民上下班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8所示。
读图,完成16-18题。
16.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 .河流
B .地形
C .耕地
D .聚落
17.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 .距城镇过远
B .线路过长
C .易受洪水威胁
D .工程量过大
18.50
A .地形分布
B .沙漠分布
C .绿洲分布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
图9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
分析回答19-20题。
19.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8年野象活动北界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20.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C 等温线位置北移
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
据此回21-22题。
21.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①用水量大 ②降水丰富 ③干旱少雨 ④污染严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节约用水 ②国内跨流域调水 ③人工降水 ④循环用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3.为了使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人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②修筑水库 ③节约用水 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⑤开渠引水 ⑥海水淡化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⑤⑥
C .②③⑤⑥
D .③④⑤⑥ 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很长一段时期内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
读图10完成24-25问题。
24.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B. 城市的人口死亡率低于农村
C. 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
D. 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 25.为缓解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现象,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 在农村地区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B. 鼓励城市人口大量移至农村
C. 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D.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下图为某国甲、乙、丙、丁四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图11),读图回答26-27题。
26.该国死亡率最低的时期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7.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A .甲→乙→丁→丙
B .甲→乙→丙→丁
C .乙→甲→丁→丙
D .丁→甲→乙→丙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环境负担”公式:EB =P +A -T ,EB 为环境负担,P 为人口,A 为消费程度,T 为
创造财富的技术。
据此,读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图12),完成28-29题。
28
.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
.耕地面积在减少 B .总人口数在增加 C .人均耕地在减少D .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29.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A .开发湿地、滩涂等,扩大耕地面积
B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 .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 .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目前,北京市正研究6条主要的通风廊道(如图13)规划。
读图,完成30-32题。
30. 影响通风廊道走向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 公园分布
B. 街道走向
C. 盛行风
向 D. 环线分布 31. 规划通风廊道的主要目的有
①降低雾霾污染程度 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③增加城市降水量 ④提高城市绿化面积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2. 对通风廊道所经区域内的合理规划是
A. 控制建筑规模,打通廊道关键节点
B. 拆除一切建筑物,改建筑用地为绿化用地
C. 修建林荫大道,增加交通用地规模
D. 开挖河流和湖泊,扩大水域面积比例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14完成33-34题。
33.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A .甲——地价上涨 乙——交通拥挤 丙——各类产业迁出
B .甲——交通拥挤 乙——地价上涨 丙——各类产业迁出
C .甲——各类产业迁出 乙——交通拥挤 丙——地价上涨
D .甲——地价上涨 乙——各类产业迁出 丙——交通拥挤 34.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A .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B .城市化水平将不断下降
C .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 .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读我国南方某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图15),完成35-36题。
35.图例中的数码分别代表
A. ①-居住用地、 ②-工业用地、 ③-绿化用地、 ④-仓储用地
B. ①-绿化用地、 ②-居住用地、 ③-工业用地、 ④-仓储用地
C. ①-居住用地、 ②-仓储用地、 ③-绿化用地、 ④-工业用地
D. ①-工业用地、②-绿化用地、③-仓储用地、④-居住用地
36.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合开发为高级住宅区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第Ⅱ卷(本卷共计46分)
二、综合题(46分)
37.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1分)
材料一有些专家通过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未来10~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2.7℃,年均降水量增加了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
材料二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及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图16)。
材料三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6分)
(3)简要分析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哪些灾害。
(7分)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分)
2012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总数则已超过1400万,其中九成以上的增加人口来自于迁移增长。
天津中新生态城的建设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选址于距天津主城区45千米的一片盐碱地上,吸引天津及外地大量人口和企业进入。
天津中新生态城在城市开发、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图17为天津主城和生态城简图。
(1)指出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对天津市带来的影响。
(
4分)
(2)指出中新生态城选址的区位优势。
(6分)
(3)中新生态城远离天津主城区,说明它的建成对主城区的有利影响。
(3分)
(4)简要分析中新生态城内保留大量湖泊、河道等湿地的原因。
(6分)
39.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
材料二:T 岛所在国家为发展中国家。
该岛东北部年降水量大于2000毫米。
结合材料,说明T 岛东北部年降水量丰富的三条原因。
(6分)
高一地理答案
1-10:BCCAC DDCAD 11-20:DADDC BADBC 21-30:ADBAD BDCCC 31-36:AABCA D
37.答案:(1)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
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
(8分)
(2)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6分)
(3)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2分),山区降水增加(1分),冰川消融加剧(1分),这可能导致洪涝、雪灾、泥石流等灾害的频发。
(3分)
38.(1)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数量,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文化联系;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影响:对城市交通、环境、住房、卫生、治安等方面产生压力(4分)
(2)利用盐碱地,节约耕地;土地成本低;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政策支持;(6分)(3)分散城市职能,控制主城区规模;减缓城区交通拥挤;减轻城区环境压力;减轻城市就业压力(3分)
(4)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周边小气候;增加湿地面积,美化环境;调蓄径流,减缓城市内涝;提供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6分)
39.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冬季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暖流影响,大气增温、增湿。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