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平民化:古代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 时期小说得到发展——志人志怪
志怪—魏.曹丕《列异传》、晋.干宝《搜神记》
志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志”即记录,记叙的意思。“志怪”记神鬼怪异之 事,如《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志人”择记 社会人士,主要是怪料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行,如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魏晋名士,所谓“野史”,脱 不了“志史”的倾向,如代表作家干宝本身就是个史
朝 唐
宋元
明清
起源
发展
成熟 继续 发展
神话传说 志怪志人
唐传奇 话本
1.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 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次发 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
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 说很有影响。3.古代小说 创作立足于现实。4.由于 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 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顶峰 ①演义小说 ②文人独立创作。
中国文学的平民化
——古代小说
一、何谓“小说”
1、概念(fiction or story )
[法]贝尔纳-瓦莱特:“小说和别的文学体裁 (例如戏剧和诗歌)不同,它与其说是从形式 上被定义,还不如说是从(一般与虚构联系在 一起的)内涵上来定义和限制的。------想像的 冒险、不真实的人物、虚构的情节:小说的语 言始终处于一种不真实中,它和神话、传说以 及史诗一样都具有象征性的空间。” ——《小 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
话本︰说书人的稿本。为适应了下层市民生活的需要, 模仿讲唱艺术的体裁,多用俚俗口语创作的白话小说。 宋代也有传奇,但以话本小说较出色。
据史籍记载,到南宋时,“说话”已分成四个“家数” (门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归纳为:一是小 说,又名“银字儿”,有说有唱,演唱时用银字笙伴 奏,专门说唱短篇故事,内容一般是现实生活中故事; 二是说经,由唐代的俗讲演变而来,主要讲宗教故事; 三是讲史,只说不唱,专门讲长篇历史故事;四是合 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可能是两人演出,一人 指物为题,另一人以题成咏,有时还伴以鼓舞。
小说的文体特征:虚构性(人物、故事情节),生活 化(日常生活的逻辑),——想象的真实。
2、小说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发展
在中西方文学史上,小说这一文体尽管有各自不同的叙 事方式和历史源流,但其在前现代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处 境:小说被认为是一种低等(通常意义上等同于低俗) 的文体。
西方文学史上,“‘小说’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中世纪 的时候指的是诗体故事(《特里斯丹和绮瑟》);后来 专指散文体作品(《列那狐的故事》)。与神圣的或者 考究的文本相反,这类作品都是用通俗语言写成:拉丁 语。
就社会而言,“雅”、“俗”之分则指“国家大事” 与“日常俗事”的对立。
汉代儒术独尊以后,“雅”与“俗”这样的价值对立 得到进一步巩固,内化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雅” 逐渐成为“正统”价值,指称与国家政务、社会文化 等关涉人的精神层面相关的事物,而“俗”则指向人 的物质性欲望层面,是受到贬抑的价值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小说中,除了《金瓶梅》,其他 小说几乎都是经过几个时代的历史传说敷衍而成,作者 所做的只不过是一种编撰。只有《金瓶梅》属于创作小 说,因而最能真切展示晚明社会的现实景观。
这种情况在清代进一步被强化,文人创作赋予中国古代 小说独特的审美性,如《红楼梦》、《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镜花缘》等小说,那种个人性的特质 尤其在《红楼梦》中得到高度的展现。
比如,明代胡应麟高度称颂《水浒传》的作者的才情文 笔时,却又慨叹“余每惜斯人,以如是心,用于至下之 技”,无独有偶,清代吴敬梓的好友陈晋芳也曾为朋友 叹息:“《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 竟以稗说传。”
中国最早的小说概念并不是指称一种文体,而是“小” 和“说”两个词的结合,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小说观即是一个代表,尽管 他肯定“小说”可以“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 但是,他认为,“小说”因为“得之于行路,传之于 众口,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真伪混杂,泾渭不辨, 实难以与五传三史并驾齐驱,只能是正史的参数和补 充。”
宋元话本小说的兴起,使小说文体真正获得了自身的 意义和价值 。据石昌渝的考证,“小说”作为不同于 传统目录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宋元“说话”门类中。 小说成为“闲暇娱乐”之需要,而非为“补正史之不
“当时,由于印刷文化的发展和读书人口的增加,导 致了从‘听书取乐’到‘以自己阅读为乐’的转变,于 是慢慢出现了优秀小说的定型。”
尽管,“从元代到明代的各种资料表明,当时的青年脱 离生产,奔向城市,热衷于弹词、评话、戏曲的情形极 为普遍。当局对此发出了禁令,甚至还将‘说书家’们 判以徒刑。但作为城市中下层市民为核心的民众自我表 现形式——大众文艺,就这样在反抗压迫中顽强地滋长 起来了。”
《艺文志》注解释为,“如淳曰:细米为稗,街谈巷 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 称说之。”
《唐书-陆贽传》云:“稗,谓小贩之民”。
起承魏晋的志怪志人小说,唐代传奇小说非常繁荣, 并作为一种叙事文体逐渐得到史家的肯定。因此才有 人将中国小说的起点认定在唐代。
但是,小说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善,它仍只是小民之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不能登大雅之堂。
பைடு நூலக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雅”和“俗”实际上蕴涵的是两 种对立性的价值判断标准。从孔子编选《诗经》,以 “思无邪”确立儒家“礼制”教化传统开始,“雅”就 成为文学合乎王道礼制的价值标准。
《毛诗序》云:“雅者,正也”。
《释名-释典艺》之“言王政事,谓之雅”,即指此意。 而与“雅”意指“王道政事”相对,“俗”则言日常凡 俗之事。
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早期情况通常被设想为是与所有 更早的描绘下等生活的虚构故事一脉相承的。”
小说兴起于18世纪,标志在于它以表现资产阶级为代表 的世俗生活方式取代古典宗教化、精神化的生活方式。
3、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处境变迁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也一直被称为“小道之说”,在 传统目录学中处于“子”部,与作为“大道”的“经、 史”相比,它只是叙说“稗史”、“野史”;而与“正 风俗”的诗为文学之正宗——高贵、典雅居文学圣殿之 尊位——相较,小说只能屈居下流,是粗鄙俗世之人所 为,难登文学之大雅之堂。因此,文人做小说历来被认 为是不务正业的无聊行为,多属落泊之时抒忧愤之情或 仅止于私下聊以自慰之作,而多不署名字以免遭人轻视。
小说的起源:是一种俗民的街头言说,口头文学,由 文官收集整理。
最早的小说形式——从神话到传说,如: 自然神话,如:天有十日 天地开辟神话,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英雄神话,如:黄帝大战蚩尤 造人神话,如:女娲造人
神话逐渐历史化人性化——创制小说的冲动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
宋代话本兴起背景︰尽管宋明理学造成了中国人人生形 式的严重萎枯,但商品经济的萌芽、城市的出现促使人 的生存方式的某些改变——市民社会萌芽,世俗生活、 休闲娱乐场所出现,构成人的物质性层面的需求跃升。 人的生活体验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苏轼在《志林》中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 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历史故 事)。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 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小说发展到唐代,小说表现的空间更大了,现实人生 进入小说叙事,这就是“传奇”的兴起。
“传奇”,顾名思义就是传写奇事。这里的“奇”不 同于六朝的小说的“异”,专指神鬼怪异,也含曲折 离奇、非同寻常之义。
唐代传奇的主要题材类型:
A、爱情婚姻。如蒋防的《霍小玉传》(书生李益与 妓女霍小玉)、元稹的《莺莺传》(书生张生瑜贵族 小姐崔莺莺)——痴心女子负心汉
“美善相济”的思维意识为中国小说的艺术构 成确定了一个直角坐标: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 与审美属性的把握;坐标轴的支点——艺术思 维的中心,则是人群个体与社会统一的整体审 美。
三、中国古代小说的思维图式
正是这样的文学发展语境,促进了中国小说文体的发展。 到明清时代,小说逐渐成为文人自觉的一种文学表达追 求。
明代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金瓶梅》;以及白话短篇奇观“三言、二拍”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 奇》《续刻拍案惊奇》。
这样的文化价值理念在宋明时期达到鼎盛,人的世俗 欲望、物质欲求作为“人欲”被彻底扼杀,朱熹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这种文化价值理念的极端表现。 这样的文化价值理念反映在文学观念中,“小说”作 为表达人的日常凡俗生活的文体,自然处于被贬抑的
二、中国小说的发展简史
朝代 阶段
体裁特点
规律
魏晋南北 朝以前 魏晋南北
虽然小说作为文学的叙事文体的特性得到确认,但是, 它在文学中的被贬抑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提升。
直到明清,小说仍然只是下层社会或者说世俗社会的 “小道之说”,难与诗歌并立文学之大雅之堂。
从“小说”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这一意义演变,可以看 出,一方面,小说作为一种文类,自其产生它关切的并 非是家国大事而是人的日常生活层面的所谓“细碎”之 事,因此唐人才有“民间小说”、“市人小说”之说; 也正由于小说的这一特性,在以“雅、俗”为等级性定 义(所谓高雅与低俗)的中国文学传统中,小说的地位 自然不高。
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 年乎?”......
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 记.卷七.五帝德》
鲁迅: “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 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 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 则正事归于史;逸事即变成小说了。” ——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B、豪侠精神。如《虬髯客传》(隋朝大将杨素与 “风尘三侠”——侍女红拂、布衣英雄李靖和虬髯 客——李世民)
社会政治历史故事。如陈鸿《长恨歌传》。
唐传奇构筑的才子佳人模式(爱情——“痴心女子负 心汉”)和英雄豪侠(忠义——侠肝义胆)成为中国 古代小说的母题。
宋元时代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文学作为社会心理情 绪的表达手段也发生了变化,这表现在宋元话本小说 的兴起以及元曲的产生。
宋代城市生活画卷:清明上河图
河畔戏台
虹桥一角
市井店铺,骑在牛背上看猴戏的牧童
日本学者小野四平在分析中国短篇白话小说之产生时, 就指出城市文化的发展是其重要原因。
他说:“由于宋朝商业经济的扩大,促使北宋的开封、 南宋的杭州等大城市的发展,在这些城市中,由于一般 市民的要求,代表这个时代的新的娱乐形式如戏曲、评 话等平民文化,也随之得到了发展。诸如此类的情况, 经过元代,一直延续到了明代。”
也正是这样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促成了小说在晚清 民初的繁荣(晚清四大譴責小說︰《老殘遊記》、《官 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孽海花》), 也使小说成为现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
综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其显示出一种高度 一致的思维模式:通过情节展现人生命运的描 写来表述一种人生观念,倡导一种理想的社会 伦理道德观。其内在的文化支撑是儒家伦理中 “求善、尽善”的“善恶决定观”。
《释名-释言语》曰:“俗,欲也,俗人所欲也。”
王先慊《释名疏证补卷》云:“《正义》引韦昭云: ‘随其趋舍之情欲,故谓之俗。’《后汉书-班彪传注》 ‘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
“俗”实际上意指人的日常世俗生活的欲望层面。
“雅”和“俗”的对立实际上是在两个层面上来说的:
首先就个人而言,“雅”、“俗”之分代表的是人的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通常等同于人的“身 体情欲”)层面的对立;
汉代桓谭沿袭庄子的说法,将“小说”当作“小语”: “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 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班固说:“小说谓之稗说” 。“小说家流,盖出于稗 官,街头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汉书-艺 文志》
《说文》释“稗”,“禾别也”。杜预《左传注》云: “稗,草之似谷者。稗有米,似禾,可食,故亦种 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