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大学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总体培养方案
为了加强和规范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对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各学科专业要以此为依据,针对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订本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总体培养目标
按照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
总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具有献身医学科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独立从事医学科研、教学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和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4、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专业培养目标(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目标是规定和明确研究生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内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与技能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二、学习年限与时间安排
(一)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3年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硕士研究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二)时间安排
三、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
鼓励有条件的学科组织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
导师要全面地关心硕士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
导师应多方面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帮助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计划,要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和指导,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学术潜力。
实行学分制,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方式。
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研究方向
(一)研究方向的设置要面向21世纪,密切结合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努力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使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二)研究方向的确立要根据本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和现实条件,突出重点,努力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
(三)鼓励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以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合作、交叉与渗透,促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四)研究方向要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在总体上对本学科的主要领域应有一定范围的覆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宜划分过细,应与专业指导力量相协调,不能和课题研究等同起来,要注重宽口径培养要求,应着眼于研究生毕业后对本学科专业领域中科学技术工作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般以2-4个研究方向为宜。
(五)一般按二级学科制订硕士生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4个,但内科学、外科学则把三级学科设定为研究方向。
鼓励按一级学科制定硕士生培养方案,同时把该一级学科范围内的二级学科设定为研究方向。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硕士阶段的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应用性。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专业课)和素质教育课程(选修课)四大模块。
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程,专
业方向课和素质教育课为选修课程。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要求为不少于8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2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学位论文40学分。
公共基础课指第一外国语、政治理论课、医学统计课。
专业核心课指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本专业各方向必修课,要求覆盖面广,侧重于本学科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按二级学科要求统一设置,课程设置要体现二级学科本身的特征和学科应有的知识结构。
专业方向课指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应充分体现本专业的发展动态,着重开设前沿性、前瞻性或交叉性的课程。
素质教育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课程,为构筑复合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研究生可根据研究课题、就业需求和本人的爱好、兴趣,选修二外、文献检索、计算机、体育、管理、经济、法律、人文类等公共选修课程或到其它院、系选修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课程。
各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规定如下:
注:专业课每18学时计1学分,具体选课要求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必修课程均为考试课程。
实验性学科的专业课应包含一定学时的实验课。
相近学科应避免重复设课的现象。
奖励学分:为鼓励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和多出成果,特设立论文发表、科技发明和参加学科和科技竞赛奖励学分。
凡以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时,可为第二作者)在SCI、EI收录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奖励3学分、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奖励2学分、获得1项发明专利奖励3学分;参加学科和科技竞赛学分奖励办法见《南昌大学研究生参加学科和科技竞赛的若干规定》;研究生所获得的奖励学分可计为素质教育课相应学分。
补修课:补修课是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跨专业入学和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课程。
补修课由指导教师提出,至少2 门,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
6、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
硕士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
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
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作出论证。
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
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提倡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
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
(2)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
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
参加活动后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登记《南昌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培养手册》学术活动登记表中,须经主办者证明。
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
硕士生在所要求的论文发表数量之外,在公开学术刊物多发表1篇学术论文,可折抵参加学术活动1次。
但最多只能用学术论文折抵学术活动2次。
(3)教学与临床实践环节(2学分)
教学与临床实践是研究生培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研究生在第二学年
应参加教学与临床工作,时间一般为6~8个月,应届本科生与同等学力者应达到1年,具体要求如下:
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教学实践面向本科学生,具体负责本科生的实验课教学和培养性的讲课不低于50学时,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及各种学术活动,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在正规高等学校担任过一门本科以上课程教学者或委培、定向的硕士生可免去教学实践环节,自动获得学分。
临床医学研究生参加病房、门诊、急诊以及实习生带教等工作,担任住院医师,具体分管3~5张病床,进行严格系统的临床技能训练,熟悉和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掌握门诊与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接收病人、病历书写、临床教学等技能。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医德医风。
教学与临床实践结束时,各教研室应对研究生按规定要求进行考核。
(4)专业外语(1学分)
答辩前提交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有指导教师签字认可的外文学术论文。
五、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
要求硕士生在校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必须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性会议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
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排名要求为以研究生为第1作者,或导师为第1作者,研究生为第2作者。
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得到申请号(研究生为第1发明人或导师为第1发明人,研究生为第2发明人)视同在核心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
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
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南昌大学。
学位论文形式:必须是学术性论文。
学术性硕士学位论文由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论文主体(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已发表文章目录、致谢等部分组成。
学术性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1)选题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2)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3)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4)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能提出新问题,或对已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成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5)论文
正文的篇幅在1.5万至3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以及各个必修环节,取得相应学分,并完成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后,按照《南昌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申请学位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