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历史检测题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孟子》说:“深耕易耨。”《韩非子》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吕氏春秋》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
A.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B.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
解析:B“深耕”就是利用工具加深耕层,疏松土壤,便于耕种,能够推动“深耕”普及的主要条件在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条件就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铁犁牛耕得到使用并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发展,故选B 项。
2.(2022·江苏南通质检)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 A.与手工业紧密结合B.产品实行自给自足
C.生产强调精耕细作D.生产以家庭为单位
解析:C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工具,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
3. (2022·河北等级考模拟)下表为考古发现黄河流域两汉时期粮食遗存统计表(部分)。
据表可知,当时黄河流域()
A.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
B.粮食作物种类多样
C.稻粟是主要粮食作物
D.稻的种植面积扩大
解析:B根据材料中粮食遗存统计表中所列的粮食种类可以看出,两汉时期除了稻、粟等作物外,还有高粱、荞麦、大麦等作物,说明当时粮食作物种类多样,B项正确。
4.如图是发掘于河南南阳的汉代画像砖,此类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
A.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
B.农耕中已经普遍使用畜力
C.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
D.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的犁
解析:A体现牛耕技术的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这说明汉代中原地区农业发达,也反映出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故选A项;从材料信息中得不出“普遍使用畜力”的结论,排除B项;画像砖体现的不是农业集体耕作,排除C项;唐代的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排除D项。
5.(2022·广东湛江调研)下表是根据《汉书》统计的西汉时期农业诏书颁布情况(共43
条),这些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这可以用来佐证,西汉时期()
A.社会经济日益繁荣B.农本立国传统稳固
C.精耕细作农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解析:B从西汉高帝到汉哀帝颁布43条农业诏书,内容主要涉及劝农、赋税、赈济、农业灾害、农官等方面,这体现政府重视发展农业,以农立国的传统进一步稳固,故选B 项。
6. (2022·辽宁等级考模拟)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解析:B汉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说明政治交往中促进了经济的交流,故选B项;“已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西域农作物的引进,不能说明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更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是否已经完全形成,排除C、D两项。
7.我国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提出“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的观点。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A.食物来源具有多样性B.生产受气候条件限制
C.因地制宜的生产特征D.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解析:C在有水的地方养鱼,在山里种树木,有谷物的地方进行畜牧,在陆地务农,
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8.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据此可得结论()
A.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
B.当时中国的农业落后于世界
C.商业活动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D.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农业发展
解析:A据材料“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可知这是明代番薯传入的过程,故选A项。
9.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即使没有多少纵向(诸如国家和地方行政资助)和横向(诸如与其他劳动者的联合)的支持,也可以在封闭的系统内自我扩张。”其中“自我扩张”是指()
A.扩大生产规模B.加强社会分工
C.转移经济重心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D战国以后的传统农业,农民只拥有较少数量的土地,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在有限土地上精耕细作、“自我扩张”,尽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故D项符合题意。
10.1977年,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全国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使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1978年1月,国务院仍然提出“决战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迫切希望实现经济现代化
B.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C.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D.国民经济比例已趋于合理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快制定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体现的是当时中国迫切希望实现经济现代化,故A项正确;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夕,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排除B、C两项;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比例,排除D项。
11.(2022·湖南郴州调研)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此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①速冻加工、冷冻设备的运用
②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革命
③家用冰箱和冰柜的普及
④冷冻食品等技术的不断进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A速冻加工、冷冻设备的运用,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革命,家用冰箱和冰柜的普及,冷冻食品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冷冻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A项。
12. (2022·广东韶关质检)有学者在研究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对世界的影响时发现:由于马铃薯罹患严重卷叶病,导致产量减产,1845~1849年爱尔兰发生大饥荒,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有100万人被饿死,130万人移民他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美洲高产作物提高欧洲的抗饥荒能力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马铃薯疫病的传播影响了欧洲人的健康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解析:A马铃薯引进欧洲,由于其适应性强和高产等特点,加速了欧洲人口的增长,提高了欧洲的抗饥荒能力。1845~1849年正是由于马铃薯的减产,造成了饥荒的产生,正好从反面验证了马铃薯在欧洲抗饥荒方面的作用。故A项正确。
13.(2021·东营模拟)“人们从食物采集到学会驯化、培植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的一个连锁反应是最终导致了文明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