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的历史事件。

这一成就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没有这些成就,中国将难以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卫星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成为了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

1999年,中国政府在
人民大会堂为23名科技专家颁发了“两弹一星”功勋章,这些
科技专家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困难的时期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近大家关注到朝鲜和韩国的局势,虽然之前有很多猜测,但现在已经揭开了谜底。

在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朝鲜停
战协定上签字时未使用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多次挥舞核大棒,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试图推动世界走向核战争的边缘。

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曾回答:“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当年说“美帝国主义也是纸老虎”。

在当时的情况下,领导下的党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因为原子能事业既可以用于和平事业,也可以用于制造原子弹。

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在咱们的大
亚湾有核电站,现在有好几个核电站了。

最新消息,准备新建一个新的核研究所,主要是致力于和平利用,正在筹建。

这就追溯了当时造原子弹的高层决策。

是决策者,1954年秋,广
西发现了铀矿石,说:“这是决定命运的,具体的事情都是周
恩来在亲自过问。


1955年1月14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参会者包括副总理,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李四光,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地质部副部长刘杰。

1月15日,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
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

中央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李富春、等参加了会议,他们当时都是中央举足轻重的领导者,他们来专门研究我国的原子能事业。

1959年,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

在中苏关系还不错的时候,还有一批中国的留学生以及一批中国的学者,当时周光召是中国的一个学者。

钱三强在使馆人员陪同下来此,向中国人员通报苏联撕毁合同、再不帮助我国造原子弹的消息。

当时的苏联专家要帮助我们,但是,中苏关系在1959年破裂,专家被撤走。

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立即召集在苏联核子研究所的部分中国专家,讨论: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否研制出原子弹?回答是肯定的。

当时20多人联名请缨:回国参战,以周光召
为首的中国学者,还有一些是留学生。

周光召起草联名信写到:“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
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任务。

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周光召是中国科学院的前任院长,现在已经快90岁了。

在1959年,他还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刚刚步入社会。

他和
一些同事一起起草了一封联名信。

他们原本从事原子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现在要回国,听从祖国的召唤。

我们的院士,特别是这23位功勋,都非常谦虚,他们强调的是集体。

他们的
精神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实际上,当时搞“两弹一星”都是集体的荣誉,并不是谁可以自己说或者别人去说他是“原子
弹之父”、“氢弹之父”、“卫星之父”。

因此,没有一个人有资
格可以说这样的话。

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英雄没有被授勋,他们的贡献同样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经威胁称:“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

”同时,美国还与蒋介
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提出如果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

美国的核讹诈政策引起了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反对。

1951年10月,居里夫妇的女婿、法国科学
家约里奥·居里委托即将回国的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转告:“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就必须要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
那么可怕的,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

”他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作为对中国开展核科学研究的支持。

为了反对美国的核讹诈,主席强调指出:“我们今天
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陈毅风趣地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还不太硬,你们把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

”聂荣臻认为,为了
摆脱我国一个世纪以来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我们必须搞出原子弹,以便在我国遭受敌人核武器袭击时,有起码的还击手段,同时还可以带动我国许多现代化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为了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同志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广大研制工作者不仅成功地开发了这些项目,而且还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这种崇高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不断努力。

经过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中国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两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国又进行了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试验靶场上空爆炸成功,实现了、氢弹与原子弹的结合。

这些成功标志着中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加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而且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它振奋了国威、军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种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代,虽然国际国内的情况与当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
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

这种精神已经被传承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社会稳定繁荣的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必定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

当年,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硬是抗住了艰苦的生活条件,甚至饿着肚子,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

如果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特殊的条件下“特事特办”的结果,那么“863计划”的实施就完全是发展高科技的战略选择。

它带
领着我们的高科技事业迈向了新的征程。

马俊如说,863计划
是中国的命运决战,堪称新时代的“两弹一星”。

但863计划又不同于“两弹一星”。

863计划专家组的专家
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固定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部门,“脑袋在863,屁股在原单位”,而且,为注入新观念和保持创
新能力,专家组成员每3年要换掉1/3左右。

这种灵活的组织
形式有助于保持创新能力和注入新观念。

但“两弹一星”的精神是相通的。

专家组专家经常集中,在那个通讯和交通并不发达
的年代,许多北京以外的专家往往接到通知就是开会在即,他们常常是买张站台票就登上火车,而且一站就是十几个、几十个小时。

数年间,专家组专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从无人抱怨。

这种精神是中国高科技事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新时代的精神财富,它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其发扬光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力量。

尽管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但每个863专家都深谙“863
精神”的内涵:公正、创新、求实、协作、献身。

这种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接力”。

载人
航天工程也很好地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作用。

当人们为航天载人的科技成就欢呼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两弹
一星”精神。

这表明“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在发扬。

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已经大为改观,科研硬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经费支持也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

但是,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
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团队仍然需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从“两弹一星”到863计划,
再到载人飞船,中国科技工作者传承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给予了我们的科技蓬勃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稳定和坚强需要“两弹一星”精神的支撑。

在xx年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级特大地震,给
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展现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时,我们国家和民族没有被吓倒,而是挺起了坚强的脊梁。

全国吹响了拯救生命的集结号,时间就是生命,十万救援大军在最短时间内奔赴汶川,用他们的双手为废墟下的同胞撑起了希望的蓝天。

为了生命的尊严,我们不抛弃、不放弃,这正是“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今时代的表现。

在这场灾难中,全国人民大力协同,受难者奋力拼搏,幸存者无私奉献,共同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的赞歌。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支撑,我们的社会更加坚强,人们团结得更加紧密,国家才能稳步和谐地前进。

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再到“抗震救灾”精神,尽管我们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名字,但我们明白,自始至终都是同一种精神在传承,在延伸。

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熠熠生辉。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提高、进步,更是整个社会繁荣而稳定地发展的支撑与动力。

虽然“两弹一星”的年代已经远去,但“两弹一星的精神”将
永驻我们心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